当前位置:大气污染
-
打赢蓝天保卫战决胜之年:难度加大 攻坚力度不减
今年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决胜之年—— 治污难度加大 攻坚力度不减 2020年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决胜之年,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是今年打赢蓝天保卫战的主旋律。目前,“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规划编制已启动,将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引领,围绕空气质量改善和主要污染物减排量方面来设计目标,既突出以大气空气质量改善为核心,满足人民群众对蓝天获得感和美好生活的期盼,也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2035年空气质量发生根本性转变进行对接。 今年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决胜之年。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坚持科学、精准、依法治污,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优化调整,协同推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推进全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是今年打赢蓝天保卫战的主旋律。 每个项目都是“难啃的骨头” “目前,大气污染治理已进入攻坚期,要实现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顺利收官,仍面临着许多挑战。”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表示。 首先是PM2.5的浓度依然较高,虽然今年全国PM2.5普遍下降,但京津冀区域“2+26”城市的PM2.5浓度仍然较高。 其次是臭氧污染逐渐显现,臭氧浓度上升逐渐成为仅次于PM2.5的影响优良天数的重要因素。去年7月至9月,全国多省份出现高温少雨的气象条件,导致臭氧浓度同比大幅提升,超标天数明显增加。今年夏天如果再出现类似的气象条件,将对完成优良天数比率目标带来较大影响。 此外,结构调整难度较大。随着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深入,末端治理空间和减排潜力越来越小,未来工作重心将逐渐转向结构优化调整。而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运输结构偏公路、用地结构偏粗放等问题尚未根本改变。 “宏观上,这些结构优化调整任务是促进高质量发展、拉动有效投资、补齐短板、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的重要举措;但微观上,具体到每一个项目上,都是‘难啃的骨头’。”刘炳江说。 记者了解到,今年打赢蓝天保卫战的着力点将聚焦4个方面:一是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在三大重点区域基础上,加强对东北地区、内蒙古宁陕晋交界地区、苏皖鲁豫交界地区等区域的关注。将秋冬季作为PM2.5重点管控时段,将夏季作为臭氧重点管控时段。二是实施重点治污工程。积极推进VOCs和NOx协同减排,加大重点行业VOCs和工业炉窑综合治理力度,加强移动源污染防控。全力推动“2+26”城市平原地区农村完成煤改清洁能源、钢铁企业超低排放和大宗货物运输企业铁路专用线建设等三大工程,既推动空气质量改善,又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三是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天气应对。四是强化大气污染防治监督执法。 蓝天保卫战将有升级版 刘炳江表示,蓝天保卫战打响以来,全国空气质量改善取得明显成效,但是这些目标都是阶段性的,全国所有城市达到35微克/立方米的标准还需很长一段时间。可以明确地说,蓝天保卫战还会继续打下去,升级版的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也在制定之中。 据介绍,已经启动的“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规划编制,将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引领。 在目标设定方面,延续《大气十条》《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思路,主要围绕空气质量改善和主要污染物减排量方面来设计目标,既突出以大气空气质量改善为核心,满足人民群众对蓝天获得感和美好生活的期盼,也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2035年空气质量发生根本性转变进行对接。同时,近几年臭氧问题比较突出,所以在规划中会针对臭氧的两项前体物VOCs和NOx设计减排目标。 在重点举措方面,包括:进一步突出重点管控的空间、时段、行业领域和污染物,加强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积极推进产业、能源、运输、用地四大结构调整优化,特别是对工业炉窑和VOCs综合治理提出专门要求;进一步研究完善“十四五”期间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范围,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天气应对;进一步提升环境监测和执法监管能力,推进大气环境管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散煤清零是刚性任务 近年来,清洁取暖一直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一方面好评如潮,另一方面争论、质疑的声音也从未停止,是大气污染治理最难推进的工作之一。 农村散煤不经过任何处理,烧一吨煤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相当于电厂的十几倍。实践证明,清洁取暖煤改气、煤改电是发达国家改善空气质量的必由之路。在我国,煤改气、煤改电首先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推进,逐步扩展到汾渭平原,从2个城市到12个城市,到现在覆盖了两区域39个城市。 在清洁取暖推进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冬季气温不同,有的省份以煤改气为主,有的省份以煤改电为主,还有生物质集中利用等方式,城市及周边更多是靠热电厂管网延伸进行散煤治理。经过评估,煤改气、煤改电对PM2.5下降的贡献率达到三分之一以上,环境效益明显。 刘炳江表示,对于煤改气、煤改电,中央财政大力支持,各地也给予了很大支持。“京津冀及周边、汾渭平原散煤清零,这是刚性任务,下一步,我们会坚定不移持续推进,确保2020年采暖季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平原地区农村散煤基本清零。” 尽快改善高关注地区空气质量 在今年生态环境部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安排中,苏皖鲁豫交界地区成为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的高关注区域。 “苏皖鲁豫是长三角和京津冀周边两大大气治理重点区域的连接带,长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周边地区着力解决的大气污染问题都卓有成效,苏皖鲁豫大约20多个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就显现出来了。”刘炳江说。 从区位上看,一方面,该地区各城市大气污染物浓度年际和月际变化特征相近,重污染天气过程高度一致,具有典型的区域性污染特征。另一方面,该地区紧邻“2+26”城市和长三角地区,与两大重点区域间存在明显的传输影响。 从污染程度看,苏皖鲁豫交界地区已成为全国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呈现显著的复合型污染特征。秋冬季PM2.5污染严重,夏季臭氧污染突出。 从基础排放上看,该地区结构性问题突出,基础排放量大。产业结构方面,该地区集中了近8000万吨钢铁、4000万吨焦化、1.4亿吨水泥、1.1亿吨石化产能。能源结构方面,该区域煤炭总消费量达3.2亿吨,单位面积煤炭消耗强度同“2+26”城市相当,半数城市耗煤量超过1000万吨。运输结构方面,该区域物流业发达,但以公路运输为主,铁路货运量不到7%,柴油货车240多万辆,与“2+26”城市数量相当(300万辆)。用地结构方面,道路扬尘、矿山开采扬尘管理不到位,平均降尘量远超长三角地区。这些结构性问题导致该地区大气污染物基础排放量大,治理难度高。 从管理上看,该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薄弱,成为大气污染治理和环境监管的洼地。部分城市尚未系统组织开展排放源清单编制和污染来源解析工作,部分城市对企业环境违法违规行为监管不到位等。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今年将推动苏皖鲁豫交界地区22个城市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一方面要齐抓共管,统一行动,形成强大合力;另一方面要强弱项、补短板,提升治理水平,加大治理力度,最终实现整个区域空气质量的加速改善。”刘炳江说。(记者 曹红艳)
-
2019-2020年雾霾预报:将面临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
10月29日,生态环境部召开发布会表示,根据气象部门预测结果,2019-2020年秋冬季气象条件相比往年不利,将面临雾霾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的情况。 目前即将进入采暖季,大气污染防控又将迎来考验。对此,生态环境部表示,将在优先保障公众温暖过冬的基础上,推动以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以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为重点的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对重点行业采取差异化分级管控等措施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尽量抵消采暖排放增加和不利气象条件带来的影响。 秋冬季完不成任务将被严肃问责 近日,生态环境部编制发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方案设定了秋冬季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要求区域2019-2020年秋冬季PM2.5浓度同比下降4%左右,重污染天数同比下降6%。 针对为何最终方案设置的目标低于征求意见稿目标,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表示,这个目标是在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地方政府以及专家们意见基础上科学、合理制定的。 他表示,目标设定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目前秋冬季重污染天气还处于“气象敏感型”阶段。研究表明,去年秋冬季空气质量改善是“人努力、天帮忙”的结果,大气污染防治各项工作占七成,相对有利的气象条件占三成。根据气象部门预测结果,2019-2020年秋冬季气象条件相比往年不利,将面临雾霾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的情况。 “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将气象条件差异造成的环境空气质量变化差异补回来,再进一步下降,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难度和压力进一步加大。”刘友宾说,方案中工作任务保持力度不减,压力不变。秋冬季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是一项严肃的工作任务,完不成任务的城市将被严肃问责。按照巩固成果、稳中求进的总要求,在充分考虑延续性、公平性与可达性的基础上,此次科学设定了2019-2020年秋冬季目标。 优先保障公众温暖过冬 有记者提问,有评论指出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和外部复杂的局势,今年我国要着力发展煤电,冬季北方的煤改气将会暂缓或者是搁置。 刘友宾回应,实践表明,清洁取暖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改善空气质量最关键的举措,对降低PM2.5浓度的贡献率达1/3以上。不仅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对于老百姓来讲,也可以让他们生活得更加舒适,是一件为民造福的事。 “今年我们将坚定不移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继续推进清洁取暖工作,这个没有任何动摇,没有任何变化。”刘友宾说,将坚持统筹协调温暖过冬与清洁取暖,以保障群众温暖过冬为第一原则。今年将合理确定年度散煤治理任务。根据各地上报,本月底前,“2+26”城市完成散煤替代524万户。各地散煤治理任务中,“煤改电”、集中供热、地热能等方式替代比例超过50%,更加突出多种方式替代,较大程度缓解天然气保供压力。 另外,今年秋冬季将全力做好气源电源供应保障,中央财政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对“2+26”城市做到全覆盖,全面加大支持力度。对已完成清洁取暖改造的地区,要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确保不出现散煤复烧问题。同时,要加大清洁取暖资金投入,保障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 新京报记者邓琦
-
北极下塑料雪是咋回事?大气受到污染?
北极下塑料雪是怎么回事?大气受到污染? 近日,有德国海洋研究所博士发现,北极海冰样本中每升就有1.2万个塑料微粒,其中有洋流从人口密集地区带来的,也有很多雪是被吹来的。 梅勒妮·伯格曼博士发表的研究得出结论称:雪中的微塑料浓度非常高,表明大气受到了严重污染。” 网友表示: “垃圾的产生速度早就超过了处理速度” “我要记住,少用塑料袋,少用塑料袋,少用塑料袋。” “大自然会回馈人类给它带来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