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使
-
敌对国家宣战时,双方的大使馆人员怎么回国?
不杀害外交使节是国际惯例,但对于突然爆发的战争,世界各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待大使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比如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美国人恼羞成怒扣押了日本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但没有送进监狱,而是“软禁”;日本随即也同样对待了美国驻日大使格鲁,第二年双方进行了交换遣返,都安全回国。 (曾任海军大将的野村) 一般来说,两国宣布进入战争状态后,也要分是否断绝外交关系的两种情况,局部战争也有可能继续保持互相的使领馆,这就没有必要采取强硬措施,秘密监视即可;如果决定断绝外交关系,那就会正式驱逐大使及外交人员,給予限期离境,通过中立国或第三国返回祖国,根据国际法,其实侨民也应该有这个待遇,但执行与否就看政府态度了。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所有在美日裔都被关进了集中营,美国人怕他们做内应搞事情。 (驻日大使格鲁) 保证对方大使馆人员安全回国,这也是相互的,毕竟都要考虑已方外交使领馆的人员安全。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和日本都没有向对方正式宣战,也挺奇葩的,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因此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驻日大使许世英仍然在日本公开活动,因为两国还没有断绝外交关系。 直到1938年1月,中日战争已彻底扩大,德国调停失败后,国民政府通知:准予回国,行期自定,许世英才于20日启程,乘船回国。 日本人再无耻,也得保证安全和提供一切可能的便利,毕竟还有为数不少的日本外交人员在没有沦陷的重庆、成都等城市。另外,外交人员的事情国际关注度也比较高,轻易哪个国家也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打仗归打仗,国家面子总还是要的。 (国民政府驻日大使许世英) 但战争爆发后,驻外大使和大使馆毕竟身处敌国,什么意外情况都可能发生,所以必要的警惕性还是要有的。比如日本决定开战后,最后一封密电就是通知野村销毁外交密码本,当然也是担心美国人搞去,在自己的地盘上,对付使领馆的变通办法多的是。 其实纯属多余,在整个日美谈判期间,日本大使馆与国内217封往来密电基本都被美国人破译了,因此,这也成为了传说中罗斯福“苦肉计”的证据之一,因为谈判破裂的过程,美国人肚子里已非常清楚。 (许世英在日本) 战乱时期的所谓国际法也不是百分百管用,张作霖就是冲进了苏联领事馆抓的李先生,“济南惨案”时日本兵也杀害过国民政府的外交人员,因此战争时期,外交人员还是有一定风险的。 最尴尬的大使其实是1949年的司徒雷登,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司徒雷登没有随国民政府迁往广州,并有前往北平“过生日”的打算,遭到美国国务院的反对,他也拒绝了继续到广州履职的命令,1949年8月经由日本回国,我方没有进行任何干涉。 于是有了那篇《别了,司徒雷登》。 (司徒雷登)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是古人早就用智慧很精辟的回答了这个问题。 在相互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之间派遣大使并在建交国首都设立大使馆这是国际上通用的方法,大使馆内工作人员在派驻大使的领导下按照本国外交机构的相关政策开展各项工作,其主要负责两国的政治关系,同时兼顾促进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等各个方面。 一旦两个国家之间由于领土、经济、贸易等等任何可能出现的矛盾问题而走向战争边缘之时,双方的大使机构所要做的就是代表各自国家利益的协商,同时打探对手的底线和刺探情报工作,当然矛盾很难化解,也或许会因此而武力解决。 一旦事态发展到不可协商的地步,驱逐外交官这是最为通用的方法,同时关闭大使馆,而遭到驱逐的外交人员往往会收到令其限定时间离开的通知,按照规定必须离开,这也是无奈的选择。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是自古的规矩,当然现代战争中,这个潜规则依然有效! 大家都知道,如果A国对B国展开军事行动,那么两国的大使馆人员应该如何自处?敌对国家宣战时,双方的大使馆人员该怎么回国?这个问题,自古有之,战争有自己的法则,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是自古的规矩,当然现在战争也不例外。 敌对国家宣战时,驻该国领事馆会第一时间得知消息,外交部会催促他们立马回国,由该国或者中立国执行 二战时期,德国对美国宣战,德国驻美大使第一时间得到消息,由美国的外交部相关人员组织撤离。 而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时候,双方的驻该国大使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日本驻美大使第一时间被扣留,而美国驻日大使也遭到了同样的行为,这是不正常的,但是,你可能会说,你日本这么嚣张,在中国、东南亚等国犯下了滔天罪行,杀你一个大使不算什么事,但是,事情并不是这样,告知驻该国大使,这一行为,基本是国际惯例,每个国家都是这样做的。 我们可以这样假设,A国对B国发动军事行动,A国驻B国的外交使节会怎么样?从人道主义上来说,国际惯例是A国的外交官第一时间通知B国的大使,第一时间让他回到本国,相反亦是如此。如果发生意外,A国不会对B国的外交使节负责,如果B国外交使节选择不撤离,后果当然是自己负责。 抗战时期,驻日本大使许世英却一直在日本活动。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到七七事变,这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日出现外交官不回本国的尴尬现象,这其中原因就是国民党没有对日宣战 众所周知,日本对我国侵略最早发生在九一八事变以前,当时,日本的赤裸裸的侵略行为,并没有让国民党当局对日宣战。 这就造成了中国驻日大使在中日发生战争期间,还在日本活动的尴尬现象,这在国际上并不多见,后来,在七七事变以后,许世英才回到祖国。‘ 我们可以这样总结,善待外交使节,是国际上的一个基本惯例,这也是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如果不对其进行告知并撤离,也会造成国际上坏的声誉,不利于国际形象。 文/小小雪说历史,本文原创,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喜欢的点点关注。 自古以来,就有“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规矩,虽然也有人不遵守这个规矩,但那毕竟只是少数。尤其是在近现代战争中,两国一旦交战,都要撤离自己在对方国家内的大使,并宣布闭馆。那么,大使们一般会怎么回国呢? 按照国际上的惯例,如果本国与他国宣战,本国外交部会在第一时间联系大使,并要求大使撤离他国。在24小时内,本国大使馆里的所有人员必须离开敌对国家,否则可能会对方拘禁。不过由于地理因素,有的大使是乘坐大使馆或者该国外交部安排的车辆离开,有的则是自己通过航空路线回国,还有可能借助中立国的帮助回国。(伊拉克战争) 妥善地处理外交使节确实是国际惯例,但有时候战争突然爆发,一些大使们也会因来不及回国而被扣留。比如在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政府恼羞成怒地扣押了日本大使野村吉三郎;日本人当然也不示弱,很快就以同样的方式拘禁了美国大使。直到后来双方进行战俘的交换,这两人才得以返回各自的国家。 我们知道抗日战争是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的,但一直到1937年“七七事变”前,国民政府却依然没有对日宣战,所以这就出现了一个比较怪异的现象,即:日军明明在进行侵略活动,而国民党的驻日大使许世英却还在日本活动。直到1938年中日战争已经扩大到全国,许世英才通过轮船回国,日本人并没有为难他。 (许世英) 不过,这并不是说当时的日本政府有多高尚。日本帝国主义再无耻,也得保证对方外交人员的安全和提供便利让他回国。一来,是因为当时日本自己还有许多的外交人员处于“被侵略国”,而他也担心自己的外交人员遭到报复;二来,是因为日本人不想背上舆论的黑锅。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自古中国就是两国交兵,不斩来使。 这不是说什么好心,而是即便战争期间也需要进行政治和外交的磋商。 如果把外交官都杀了,等于堵死了政治外交处理的道路,大家只能凭本事战斗到死了。 所以,进入近代以来,除了慈禧太后和他老公咸丰这种不学无术的家伙,要么就是伊朗的神棍们,还没听说谁敢攻击对方外交人员的。 甚至,双方稀里哗啦激战时,还分别在别国派驻大使。 以抗战为例,中日两国在1937年7月就开打了,但日本大使川越茂是1938年1月才回国的。 根据国际法,日本大使在中国控制区的安全问题,由中国确保。 至于日本驻美国大使野村吉三郎,就倒霉一些。由于日本是偷袭珍珠港,引起了美国人民和政府极大愤慨。战争爆发以后,野村吉三郎被美国政府软禁了大半年,直到1942年8月才交换回美国外交人员因此回到日本。 至于怎么回国? 外交人员一般是尽量雇佣第三国的交通工具,比如轮船、飞机之内。如果实在找不到,那么用本国或者帝国的轮船、飞机也是可以的,大家以协商为主。 如果需要坐火车,即便是交战国政府也要提供便利。 就英美法美日这些列强,一般都是有专门的外交交通工具,比如专业的外交汽车、轮船甚至飞机之内,都会明确标注外交官标志,以免被敌人误击。 日本当年就是得到错误情况,认为蒋介石会乘坐英国使馆的外交汽车去上海,派飞机偷袭,打伤了汽车里的英国外交官。此次事件引起轩然大波,最终以日本道歉加赔款才勉强解决。英国人认为这绝非误击,因为这辆汽车顶部有明确的英国国旗标志。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并非自古以来就有,而是人类社会历经千百年战争的洗礼才懂得尊重使节、外交官的价值和意义。进入近代以来,各国都开始互派使节,也逐渐给予各自外交官互惠性的一些权利,也逐渐形成了外交豁免权。 一般而言,当两国交战时,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两国交战之前,双方关系已经恶化了一段时间,经历了互相驱逐外交官、降低外交级别、撤离外交官员等环节,这种情况下,一般到两国真正交战前,实际上剩下的外交官可能没有了或者寥寥无几。 另一种情况是,当两国交战时,在敌对国家仍然有大量的外交官存在,他们直到最后一刻都在争取和平或履行职责。战争爆发前根本来不及撤离。无论是何种情况,双方都是想法设法在保证基本生命的情况下让敌对国家外交官离开。 一是一旦两国进入交战状态,两国的友好关系就不复存在,外交官也没有留下的必要。即便留下,也会被监控,很难开展工作。此时留下的外交官一般会被宣布是不受欢迎而遭到驱逐,允许他们回国或经第三国回国。即便遭受冲击,也可以到其他国家使馆避难一阵。 二是羞辱和折磨敌对国家的外交官也没有必要。外交官的初衷大多是想搞好两国关系而不是搞坏两国关系。国际社会对于保护外交官以形成共识,并且还有相关国际法,因而羞辱和折磨敌对国家外交官将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压力,同时也会遭到敌对国家对本国外交官的报复。 时至今日,对外交官的保护制度更加完善,即便是二战时期,各国交战时,即便双方恨之入骨,但大多还是维持对敌对国家外交官最起码的尊重与保护,最后也大多安全撤离。等到两国关系好转时,又会重新回来,因而即便人走了,使馆还是会保留下来。谁能说两国会永久敌对呢? (原创评论,欢迎关注) 在我国,很早以前就有这么一句话:两国交战不斩来使。 两个国家在打仗的时候是不会杀害彼此国家使臣的,即使到了近代战争爆发,这句话自然适用,保护了很多外交人员,因为在国际上也有这样的规定。那么,两个国家一旦宣战了,他们各自的大使馆工作人员应该如何处理呢?这篇文章就带领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如果两个国家决定通过战争解决问题,它们会互相宣告开战。这时外交部会约见敌国大使馆人员,通知他们撤离,会留下二十四个小时的时间,用来撤离双方的大使馆人员。这些人员会通过大使馆的车辆该国自己安排的车辆全部运送离开,他们会有两种撤离方式。第一种是撤离到该国旁边的中立国家,第二种是如果没有中立国家,就直接撤回本土。 这是在当今时代的处理方法,那么在真实的战争中不一定完全是这样的,就拿二战来说,美国和日本就没有宣战,更没有留下时间撤离各自大使馆人员,那么这些人是被如何处理的呢?日本战斗力突然袭击了珍珠港以后,就等于是对美国宣战了。 被日本打疼了的美国人很生气,当然也很害怕,他们害怕在美国的使馆人员搞贱谍活动,于是将这些人全部抓起来关进集中营里,而日本也采用了同样的方式。这些大使馆工作人员直到宣战后第二年才被交换回国。 二战中,日本对中国的伤害最为巨大,战争开始后两国的真实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说出来大家可能不相信,中日打了这么多年,死伤了这么多人,可是根本就没有宣战,也没有宣布断绝外交关系,而且是双方都没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先来说说中国,在当时两国实力差距非常大,无论是战术还是武器都不如日本人,中国军队大多拿着一战使用的落后装备。其次,士兵的战斗力也差距悬殊。那时中国人普遍比日本人高,可是由于粮食短缺吃不饱,士兵们都非常瘦,连骨头都能看到,而日本人补给充足,一个个都长得很壮。 当时蒋介石也认识到了日本人很难对付,所以他不敢轻易宣战,一旦宣战了,在日本的大批中国人就必须要运送回国,可是没有那么多船去接他们。而日本不同,他们可以把侨民全部转移到各国的租界,在租界里中国军队根本就管不了。 再来看看日本的情况,日本人不宣战当然也有他的打算。第一,如果日本宣战,国际上就会对开战双方进行制约,限制对两国的进出口,这对资源基本靠进口的日本来说根本承受不住,为了有足够的资源维持战争,日本人也选择了不宣战。 第二,日本人进行的是侵略战争,害怕被别的国家谴责,他们要封锁消息,如果宣战肯定会受到舆论的谴责,这对他们是不利的。第三,日本人刚开始打的顺利,可是打到武汉的时候就前进不了了,战争进去了僵持阶段,这时候日本人就把汪精卫扶植起来,认为汪精卫的政府才是中国的中央政府,所以他们不能对不认可的政府宣战。 不管怎么说,两个国家一旦打起仗来,什么样的情况都有可能发生,不可能完全保证双方大使馆的安全,特别是对人民的伤害就更为巨大。 题目都说了是宣战,意思就是这次打仗是要先走一趟正规流程了?那么,既然是这样为什么还要等到宣战那一刻才来考虑大使馆的人员该怎么办?不是应该在宣战之前就关闭大使馆,撤回相关工作人员么?或者是宣战后直接关闭大使馆、撤离使馆工作人员就行了,因为宣战了也不一定就马上是武装冲突,可以仅表示两个国家处于战争状态! 两个国家之间要爆发战争,从撕破脸到正式宣战开打,这中间应该有一短缓冲期的,在这个缓冲期总该先打打嘴炮吧,因为这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打仗不像普通人打架那么容易,说打就打的,军队的动员、召回国外公民等都需要时间,其中关闭驻敌国大使馆,撤回相关外交人员就是战争真正爆发前的一个举措!所以,如果不是不宣而战的那种突袭,就不会出现开打的时候才考虑到大使馆的工作人员的处境,而是在此之前就会先关闭大使馆,撤回使馆工作人员! 除了走正规流程的打仗以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不宣而战了,比如著名的“珍珠港事件”,就是日本对美国发动的突袭,在此之前是没有宣战的,“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才正式对日宣战,而当时的日本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则是在美国遭到了囚居,直到1942年8月才被交换回国,其实美国佬没有干掉这个野村吉三郎,仅仅是将他囚居已经算好了,毕竟日本有机会偷袭珍珠港跟这个大使在美国政府之间斡旋是脱不了干系的,这货当时就是经常放一下假消息让美国佬放松了对小日本的警惕,觉得小日本不会对美国开战! 总之,两军交战尚且不斩来使,就算是两个国家宣战了,那么也是可以从容的撤回大使馆工作人员的,宣战只是证明两个国家之间处于战争状态,而不是立即就会爆发武装冲突,既然都宣战了,那么在此之前肯定会断交,断交的时候把大使馆工作人员撤回来就行了,也没有哪个国家会抽风了干掉对方的大使,真要这样做,国际舆论不把你喷死? 中国有一句话: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使馆相当于某个国家的海外领土,即使双方宣战,也会保证对方使馆人员的安全,这已经成为现在的国际惯例,《日内瓦公约》中也有规定。 在战争中,两个国家可能在战场上拼的你死我活,但是并不会伤害对方的使馆人员。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日本在美国的使馆受到美国民众的攻击,但是美国政府派出军警保护使馆的安全,只是将使馆人员软禁起来,日本也没有伤害美国使馆人员,而是采用了同样的手段,将美国使馆人员软禁起来。直到战争的第二年,双方才交换使馆人员回国,但都是安然无恙的。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两个国家已经处于战争状态,但是并没有宣战,比如抗日战争时期的中日两国,抗日战争爆发于1937年7月7日,但是直到1941年12月9日中国才对日宣战。当时的中国驻日大使许世英还在日本进行活动,直到1938年1月20日才乘船回国,日方也并没有为难。 双方在进行宣战前,都会着手准备撤侨和大使馆,所在国的外交部会跟大使馆约定撤离时间,在约定时间内,使馆人员必须离开该国,如果有相邻的第三方中立国,会先到中立国,再转回国内,如果没有中立国,那就直接回国。 尊重客观事实,探究事件真相,我是军武视界,欢迎关注。 战争不仅意味着杀戮,也意味着一切规则都不可能被正常推行。按常理来讲,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几乎是铁律,可是一旦战争爆发,像这些不成文的规定便不会被交战双方严格遵守,就连《日内瓦公约》这类明文规定都难免被践踏。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战时粗暴对待外交人员的案例,后者归国的过程可谓是难上加难。 特别的外交案例 对我们而言,抗日战争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战争案例。令人难以相信的是,虽然当时的日军早已开始了侵略行动,该国却一直没有向国民政府宣战,当然了,后者为了“赢得”足够的斡旋空间,也一直没有向日本宣战,这种畸形的状态一直被坚持到1938年年初,德国调停无效,日本侵华战争持续扩大的情况下,国民政府最终决定召回驻日大使—许世英,后者因此乘船返回国内,不得不承认,许世英的归国之路还算顺畅,或许是当时的交战两国并未宣战,也或许是日本为了本国驻华外交人员的安危,日本高层自始至终没有为许世英归国制造什么麻烦。 不过,日本向来邪恶,该国与美国之间的外交冲突就非常过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出于报复的目的,率先扣押了日本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日本也扣押美国驻日大使格鲁以做出回应。双方大使因此在敌国境内滞留1年,直到第二年,美日双方才通过交换的方式接回了自家大使。 当然了,战争能够摧毁一切,战时的人们同样有可能丧心病狂。李先生虽然不是什么外交人员,但军阀张作霖愣是直接冲进苏联领事馆抓人,这种情况根本不符合任何国际法。如果说小国实力有限无法保证外交人员在战时的安全的话,就连美国这种超级大国在战时也很难把自己的外交人员安排合适。 当国民政府首都南京被我军收复后,美国驻华大使并没有急着去广州,他反而更希望北上,但这种想法被美国当局断然拒绝,司徒雷登先生因此黯然离开中国。 战争爆发后,外交人员正常的撤离方式 虽然战时的外交突发事件层出不穷,但在正常情况下,就算交战双方打得再凶,他们也不会贸然去欺负无辜的外交人员。如果交战双方没有断绝外交关系,他们会密切监视对方的外交人员,必要时候,双方还要依靠外交人员斡旋。如果双方决定断绝外交关系,他们会正式发出照会,并驱逐包括对方大使、领事在内的所有人员,后者必须在对方规定的时间内离开当前所在国。当然了,如果战事激烈,这些外交人员可以先去第三国或者中立国,然后再转道回其本国,这才是正常操作。——欢迎点赞、关注、评论! 军武视界原创,严禁搬运或抄袭,违者必究!
-
欧盟驻华大使:对年内达成欧中全面投资协定具有信心
中新社北京1月17日电 (薄雯雯 刘旭)“目前欧中全面投资协定谈判已进入关键阶段。”欧盟驻华大使郁白(Nicolas Chapuis)17日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新一年欧中合作愿景。他表示,对在2020年内达成欧中全面投资协定具有信心。 欧盟驻华大使郁白。(资料图片)中新社记者张宇 摄 郁白称,第26轮欧中全面投资协定谈判目前正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郁白未透露具体谈判内容,但他表示目前谈判已进入关键阶段,谈判节奏明显加快。 郁白表示,协议若达成,将实现欧盟企业在华进一步的市场准入,双方企业都将享有公平的竞争环境和互利互惠的营商环境。 在郁白看来,有三方面积极因素能够推动协定的达成:首先是谈判有序进行,每月都有新进展;其次,欧中双方领导人都公开表态过希望今年完成谈判,给予谈判团队很强的政治动力;第三点影响因素则来自于欧中双方企业的需求。 “去年我们看到了中方一系列进一步开放市场的举措,包括通过外商投资法、进一步开放金融服务业和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郁白认为,这些举措正好符合欧中全面投资协定谈判的方向。 郁白同时强调,协议的内容是最重要的,重于时间的安排。“如果协议内容未能达到我们的期望,那就不是我们要的协议。” “每年对欧中关系来讲都很重要,但2020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郁白指出,2020年是欧盟与中国建交45周年,希望欧中双方能在2020年继续加强和扩大在经贸、气候和安全等方面的合作,并在发展合作政策方面加强对话。(完) 【编辑:李玉素】
-
蔡徐坤又有了一个新身份,素颜出镜帅气十足,网友:早该这样了
说起蔡徐坤相信小伙伴们都非常熟悉了,作为一位1998年出生的艺人,蔡徐坤真正成名还是在2018年的一档人气选秀类节目《偶像练习生》中获得票数第一位,以组合“NPC”的队长身份正式出道,从而让大家所熟知,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虽然蔡徐坤经历了不少的争议,但他还是凭借着出色的才艺赢得了不少的掌声~ 而当今的小鲜肉也是很多网友吐槽的对象,浮夸的着装以及妆容,也是很多网友不能接受的,而蔡徐坤作为男团出身,也是当下非常有人气的小鲜肉,自然是“人红是非多”,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的也是被很多网友接受了~ 而近日蔡徐坤又迎来了一个新的身份,那就是成为了“春蕾计划促进女童保护爱心大使”,而这也已经不是蔡徐坤第一次担任公益事业的代言人了,相对于他的演艺事业,成为公益大使这样的行为除了正能量满满外,还是他作为公众人物的一种担当,拥有千万粉丝的他,在年轻人中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更为重要。 而在宣传视频中,蔡徐坤选择素颜出镜,而素颜的样子除了让粉丝们叫好之外,更是让不少网友表示“早该这样了”,不得不说蔡徐坤的颜值还是非常高的,真的对得起“美男子”这个称号~ 随着时间的流逝,相信蔡徐坤可以在演艺事业上有更大的突破,赢得大众的认可,毕竟还是有不少粉丝会一直支持你的~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来说说你的看法!
-
英国女记者疑为帮情人上位 泄露驻美大使密件
打不开?点这里>>> 7月13日,英国《每日镜报》报道称,英国政治事务女记者奥克肖特是英国前驻美大使达罗克密件泄露案嫌疑人。报道称此举和其情人”脱欧党”主席泰斯希望担任驻美大使有关。
-
英外泄密电又爆新料:特朗普为泄私愤退出伊核协议?
参考消息网7月15日报道外媒称,英国前驻美大使金-达罗克在一份新披露的外交备忘录中表示,美国总统特朗普退出伊朗核协议是为了向他的前任–贝拉克-奥巴马泄私愤。 据英国《独立报》网站7月14日报道,在这份外交备忘录中,金-达罗克爵士声称美国总统的行为无异于”外交上的蓄意破坏行动”,是由”性格”原因推动的。 据称,这位大使是在2018年5月发表上述言论的,当时任英国外交大臣的鲍里斯-约翰逊刚刚结束对白宫的失败访问,那次访问旨在改变特朗普在退出伊核协议一事上的想法。 据报道,在去年5月8日约翰逊回到伦敦后发给唐宁街的一份备忘录中,达罗克称特朗普政府”执意要采取外交破坏行动,似乎是出于意识形态和性格原因–因为那是奥巴马的协议”。 达罗克还说,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副总统迈克-彭斯和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约翰-博尔顿都”无法阐明,除了兑现竞选承诺这一原因,总统为什么决意要退出”。 据报道,在当天晚些时候发出的第二封电报中,这位前大使写道:”在对伊朗政权发表一番典型的夸张声明后,特朗普签署了一项总统备忘录,开始恢复美国的制裁。” 另据法新社7月13日报道,7月13日有外泄文件显示,英国前驻美大使认为,美国总统特朗普退出伊朗核协议是因为该协议与其前任贝拉克-奥巴马联系在一起。 金-达罗克大使2018年5月在一份外交电报中写道:”特朗普政府执意要采取外交破坏行动,似乎是出于意识形态和性格原因–因为那是奥巴马的协议。” 报道称,这封电报是《星期日邮报》刊登的第二批泄密文件的一部分,而第一批已导致达罗克辞职。 在一份2018年5月发出的电报中,达罗克暗示特朗普团队在这一决定上存在分歧,并批评白宫缺乏长期战略。达罗克写道:”今天上午与(美国)国务院的接触表明他们没有与伙伴和盟友交往的计划。” 他还说,国务卿蓬佩奥在与约翰逊的会谈中,”始终在谈论’总统的决定’,这是一种微妙的疏远”。据达罗克透露,蓬佩奥还暗示,他曾试图向特朗普”兜售”修改后的(伊核协议)文本,但没有成功。 原标题:英外泄密电又爆新料:特朗普为泄私愤退出伊核协议?
-
“说真话”被炒的加前驻华大使,又因为中国被针对了
加拿大前驻华大使麦家廉10日在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给了中国一些”建议”,他提醒中方,如果继续当下政策,将在接下来的选举中利好特鲁多对手,而这些对手是将对中国更为强硬的保守派。 此言论在该国政界引发不小的骚动,加拿大外长克里斯蒂娅-弗里兰抨击麦家廉做法不合适。 更夸张的是,有加拿大保守派人士宣称,麦家廉在”邀请中国干涉该国联邦大选”。 麦家廉于今年1月被迫辞去加拿大驻华大使的职位,原因是他多次说真话:发表看法反对将孟晚舟引渡至美国。 前加拿大驻华大使麦家廉 @IC Photo 《南华早报》7月11日消息,麦家廉此前在该报上给予中国的”建议”引发了加拿大外长及保守派人士的不满。 加拿大外长大发雷霆,她在伦敦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麦家廉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合适的”。 弗里兰反复强调,麦家廉不能代表加拿大政府的观点,”我认为,任何一个加拿大人给加拿大以外的国家,提供有关联邦大选的任何建议和观点,以此来确保某种结果,是极其不合适的。” 她还补充道,”任何加拿大人就选举结果产生的不利影响,向外国政府提出建议,也是不能被接受的。” 麦家廉10日告诉《南华早报》记者,任何打击加拿大进口的举动,都有可能改变加拿大政府,使之对中国产生不利的影响。 今年3月,因多次从加拿大进口的油菜籽中检出有害生物,中国海关总署取消了多家加拿大油菜籽公司对华出口。 6月,中方宣布自当月25日起,暂停所有加拿大肉类对华出口,原因是发现伪造卫生证书。 “任何对加拿大负面的举动,都是在帮助对中国更不友好的保守派。”这位加拿大自由党资深人士还说道,”我希望在加拿大10月大选前,事情不会变得更糟。” 此外,麦家廉还敦促加拿大政府官员和商界领袖保持对中国的关系建设访问,为两国关系正常化做准备。 对于加拿大保守派来说,麦家廉的言论显然是在给他们”助攻”,他们绝对不会放弃这个机会攻击自由派。 加拿大广播公司(CBC)7月11日报道称,加拿大保守党领袖安德鲁-希尔也对麦家廉进行了指责,称他所涉及的话题,正是加拿大政府想远离的。 他在周三(10日)的声明中宣称,麦家廉在邀请中国干涉加拿大大选,”我强烈和毫不含糊地谴责最近一些知名自由派人士的言论,唯一的结论是,选择特鲁多对中国有利,但对加拿大不利。” 自孟晚舟引渡事件发生以来,中加关系一度陷入僵局。 虽然中国驻加拿大大使卢沙野一度表示,两国关系面临困难只是暂时的。 但外交部发言人耿爽也多次强调,中加关系遭遇严重困难,责任完全在加方,加方十分清楚两国关系的症结所在,我们希望加方能够尽快采取措施,使中加关系早日重回正轨。
-
骂完特朗普,英国驻美大使主动辞职
因为在被泄露的电文中痛批特朗普”不称职”、”不靠谱”、”无能”而引发外交风波,英国驻美国大使金-达罗克当地时间周三主动宣布辞职。 在由英国外交与联邦事务部公布的辞职信中,达罗克表示当前的事态”已不可能允许我以自己想要的方式继续履行职务”,建议指定一位新大使。 达罗克现年65岁,有着42年的职业外交官生涯,2016年1月起担任驻美大使,原定将于今年年末离职。英国首相特蕾莎-梅称对他的决定”深表遗憾”。英国外交部负责人则称赞他”充满尊严、职业精神与风度”。 截图:英国外交与联邦事务部 达罗克在信中说,自从发生泄密电文事件后,外界有很多关于自己职位及剩余任期的猜测。他决定”终结这些猜测”,表示”目前情况下负责任的做法是指定一位新大使”。 外交与联邦事务部负责人、常务副秘书西蒙-麦唐诺爵士(Simon McDonald)接受了达罗克的辞呈,并赞扬他”杰出的外交职业生涯”,”充满尊严、职业精神与风度”。 达罗克现年65岁,1976年进入英国外交部,曾被派驻日本、欧盟。他于2012年至2015年出任英国国家安全顾问,自2016年1月起担任驻美大使,原计划将于今年年底离职。 英国驻美大使达罗克 @Photo IC 首相特蕾莎-梅称对达罗克的决定”深表遗憾”,并感谢对方为英国政府的付出。她强调,良好的政府取决于公务员”全面且坦诚”的建议。 此前,达罗克因在被媒体公开的电文中痛批特朗普而引发英美两国间外交危机。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周一拒绝就此事向美国道歉,并表示对达罗克”充满信心”。 一天后,美国商务部长罗斯突然取消了与英国国际贸易大臣福克斯的谈判,后者曾表示会就此事向特朗普女儿伊万卡当面道歉。 而特朗普则在推特上放话不会再与英国大使打交道,并大骂达罗克”滑稽”、”自大的蠢货”,还攻击梅在脱欧问题上”愚蠢”,酿成”灾难”。 特朗普周二早上发推怒斥达罗克”强塞过来的滑稽大使” 双方口水战随后升级。现任外交大臣、下任首相竞选者杰瑞米-亨特一改此前的论调,指责特朗普的有关言论”错误且无礼”,并在电视辩论上公开表示,自己若当选会留下达罗克。 视频截图 另一位竞选人、民调大幅领先的鲍里斯-约翰逊却拒绝就自己当选后达罗克的未来做出表态。他强调自己与白宫关系很好,英美两国间处好关系很重要。 得知达罗克辞职的消息后,约翰逊评价对方是”出色的外交官”,两人相识多年。他还表示,不管是谁泄露了相关电文,此举都对英国公务员队伍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
特朗普又生气了:英国大使是个“蠢货”,梅脱欧是灾难
昨晚怒斥”再也不跟英国驻美大使达罗克来往”却仍不解气,特朗普周二早上继续在推特上”开炮”,这次还捎带了首相特蕾莎-梅。 在最新的推特中,他形容达罗克是一个”自大的蠢货”、”被强塞过来的滑稽大使”,而梅不肯听从自己的”建议”,在脱欧问题上采用”愚蠢的方式”,是场”灾难”。 特朗普当地时间周二早上推特截图 而就在17个小时前,特朗普还在推特上表示,自己”不认识这位大使”,其在美国既不受欢迎,也不受好评,”再也不会跟达罗克来往”。他当时还说,梅处理脱欧的方式”一团糟”,自己告诉过她该怎么做,后者却决定另辟蹊径。 特朗普当地时间周一晚推特截图 前后对比之下,特朗普的最新推特多了不少形容词,看得出来,他很生气。而原因可能在于英国首相府对泄密电文事件的最新回应。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8日报道,梅拒绝就此事向特朗普道歉,反而称自己对达罗克”充满信心”。首相府发言人周一表示,已经与特朗普政府接触,表达了”泄密不可接受”的看法,但同时仅说:”我们对发生了这种事情表示遗憾。” 上周六,英国驻美大使达罗克形容特朗普”不称职”、”不靠谱”、”无能”的电文引发两国间轩然大波。外交大臣亨特紧急出面”灭火”,表示泄密者会面临”严重后果”,但相关言论不代表英国政府的观点,”美国是英国在国际舞台上最好的朋友。” 但英国国内也有维护达罗克的声音。下议院保守党籍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汤姆-图根哈特(Tom Tugendhat)指出,英国大使的工作是”代表英国民众的利益和愿望”,而不是”代表美国的情感”。 即将造访华盛顿的英国国际贸易大臣利亚姆-福克斯(Liam Fox)周一表示,会在原定与伊万卡举行会谈的场合就此事当面道歉。 特朗普与达罗克
-
朱利安·阿桑奇被捕之前,他自我隔离的 7 年是怎样的?
当伦敦警察把朱利安-阿桑奇(Julian Assange)强行拽到街上时,他满脸胡须、面容憔悴,拼命地拒捕。这一刻,也宣告了他在厄瓜多尔驻英国大使馆内长达 7 年的混乱生活的结束。在使馆内,这个自诩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政治难民和他的猫住在位于一个角落的小房间里。 现年 47 岁的阿桑奇长期以来以泄密斗士的形象示人。作为互联网组织”维基解密”(WikiLeaks)的创始人,他公布了美国政府通信的大量机密文件,还公开了被俄罗斯情报部门窃取的绝密邮件内容,企图破坏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的竞选。 上周四(当地时间 4 月 11 日)早上,阿桑奇因弃保潜逃刚被英国警方逮捕,又立即遭到了美国的指控,罪名是密谋入侵美国政府的一台电脑。 对于阿桑奇的支持者来说,他是个殉道者和言论自由的捍卫者。对于美国政府而言,他是个被社会抛弃的人和克林姆林宫的走狗。不过,对于他的命运,厄瓜多尔政府强硬的立场可能才是最重要的。 阿桑奇已经变成了不受欢迎的房客。 在厄瓜多尔驻英国大使馆那间小小的红砖建筑内,他继续经营着维基解密,在阳台上对着数百名前来膜拜的仰慕者举行新闻发布会,在走廊玩滑板,招待各路访客。这些访客包括 Lady Gaga 和帕梅拉-安德森(Pamela Anderson),有传言说后者是他的情人,给他带来了纯素三明治。 周四当天,安德森在 Twitter 上连续发表推文,抨击此次逮捕是”卑劣的不公正行为”,并称英国和美国是”恶魔、骗子和小偷”。 2016 年,《纽约时报》采访过阿桑奇几次,这些采访构成了时报长期追踪阿桑奇与俄罗斯之间关系的一部分内容。当时,阿桑奇否认自己与俄罗斯情报部门有任何关系,更强调美国民主党邮件泄露事件与该机构无关。他指出,希拉里和民主党人”掀起了针对俄罗斯的新麦卡锡主义的浪潮”。他说,没有”具体证据”显示维基解密公布的信息来自于情报部门,即使他在同一时间表示过他很乐意接收此类材料。 阿桑奇的住处很小,但他住在大使馆里,位于著名的奢侈享乐之地哈罗德(Harrods)百货公司附近;即便生活在这弹丸之地,他继续成为公众关注焦点的愿望也从未减退过。 阿桑奇的办公室里有床、太阳灯、电话、电脑、小厨房、淋浴间、跑步机和书架。3 年前,一个熟悉这里设施的人把它称之为”一个仅有两名服务员的加油站”。 沃恩-史密斯(Vaughan Smith)是阿桑奇的长期支持者,曾帮他凑齐了保释金。史密斯称:”朱利安是个大个子,骨骼很大。他不仅仅是身体上占据了这个房间,还从精神上充实了它。” 史密斯补充道:”这是大使馆内的一处小房间,带个小阳台。空间狭窄,有点闷热,空气不怎么流通,很难为每个人提供访问的机会。” 但在这里,阿桑奇多年来被仰慕者和著名的猎奇者众星捧月,其中包括足球明星埃里克-坎通纳(Eric Cantona)和赞成英国退欧的电台节目主持人、前英国独立党领袖奈杰尔-法拉奇(Nigel Farage)。 阿桑奇的一个朋友在周四指出,尽管如此,长期的隔离生活终于让他感到厌倦,尤其是在漫长而孤独的周末,他被困在空荡荡的大使馆内不能离开。 就连阿桑奇的朋友们也称他很难相处,说他非常自恋,把自己看得过于重要,对个人清洁卫生等琐事没什么兴趣。 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朋友说,他变得非常沮丧,想着要不要干脆直接走出去。他与收留他的人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张,甚至有些对立。 2014 年,时任厄瓜多尔驻英国大使的胡安-法尔科尼-普伊赫(Juan Falconí Puig)给外交部写了一封信。《纽约时报》看到了这封信的副本。普伊赫提到,外交官们对阿桑奇在大使馆的所作所为越来越感到不满。 法尔科尼最关切的问题是,阿桑奇喜欢在大使馆内滑滑板,还喜欢跟来访者一起踢足球。法尔科尼说,他的滑板已经”弄坏了地板、墙壁和门”。 法尔科尼大使称,足球赛已经损坏了大使馆的设备。有一次,当一名保安阻止了比赛并拿走足球时,阿桑奇”气得浑身发抖,开始辱骂并推搡保安”。他拿回球后,”把球扔向了保安”。 这封信称,阿桑奇曾邀请一名电视台记者在大使馆采访他们,还带这名记者进入了大使馆禁止入内的区域。 根据这封信的内容,阿桑奇曾经使用过扩音器上的报警装置,”把警察引来”拍摄节目视频。 法尔科尼写道:”这种事情发生在三更半夜,显然是为了惹恼警方。” 信里说,还有一次,阿桑奇”猛敲大使馆控制室的门”,以”威胁的方式”要求其中的一名保安出来跟他讲话。 法尔科尼写道,保安们出来了,迎接他们的却是阿桑奇的骚扰:他对着他们大喊大叫,还猛推他们。 阿桑奇在大使馆里呆的时间够长:给予阿桑奇政治庇护的厄瓜多尔总统下台很久以后,阿桑奇依然留在大使馆内,这最终让厄瓜多尔不堪重负。2017 当选的厄瓜多尔总统莱宁-莫雷诺(Lenin Moreno)在 Twitter 和视频中解释了对其撤销政治庇护的决定。 莫雷诺称:”在朱利安-阿桑奇屡次违反国际公约和日常生活协议后,厄瓜多尔做出主权决定,撤销对他的政治庇护。” 他指责阿桑奇安装了禁止使用的”电子和干扰设备”,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查看了大使馆的安全文件,遮蔽了大使馆的安全摄像头,欺侮了包括保安在内的大使馆工作人员。 去年 3 月,厄瓜多尔政府切断了阿桑奇的互联网连接,称他已经违反了有关”停止评论或试图影响他国政治活动”的约定。 厄瓜多尔政府也对他的访客进行了限制,要求他自己打扫卫生间和照顾自己的猫。去年 10 月,阿桑奇起诉了厄瓜多尔政府,声称其侵犯了他的权利。 阿桑奇聘请了西班牙人权律师巴尔塔萨-加尔松(Baltasar Garzón),在厄瓜多尔法院对厄瓜多尔政府提起诉讼,称他的权利受到了侵犯。加尔松也向调解人权问题的国际机构美洲人权委员会(Inter-American Human Rights Commission)提起了第二份诉讼。 这两起诉讼都被官方驳回,进一步惹恼了莫雷诺政府。 上个月发生了与莫雷诺相关的文件泄密事件,厄瓜多尔政府把它归咎于维基解密,这在驱逐阿桑奇之前进一步激怒了政府官员。此次在厄瓜多尔流出的大量电子邮件、短信和照片被称之为”INA 文件”,文件名来自于与莫雷诺总统兄弟相关的公司。 这些泄露出的文件,首先发布在厄瓜多尔一个独立的新闻网站上,曝光了总统及其家人的奢侈生活,包括享用豪华晚宴、戴名贵手表和到世界各地旅行。 这些文件还包括了总统的妻子向她的朋友们发送的短信,内容涉及他们一家人到瑞士和纽约的旅行,还有莫雷诺的私密照片,其中一张是他在一家酒店床上吃龙虾的照片。尽管维基解密在其 Twitter 页面推广了这则报道,但却否认参与此次泄密。 几天后,莫雷诺称阿桑奇已经屡次违反了庇护条款,也不该”入侵私人账户和手机”。 莫雷诺在宣布撤销庇护的声明中称:”最终,两天前,与阿桑奇相关的组织维基解密威胁了厄瓜多尔政府。本人领导的政府无所畏惧,也不会屈服于威胁而不采取行动。” 莫雷诺提到的威胁,似乎是指维基解密试图公布阿桑奇在大使馆内被监视的规模。 维基解密的主编克里斯廷-赫拉凡松(Kristinn Hrafnsson)在上周的新闻发布会上谴责道:阿桑奇在使馆内一直遭到”大规模的监视”,厄瓜多尔只是把他引渡到美国阴谋的一部分而已。 赫拉凡松称:”我们已经查实,保安一直监视着他的一举一动以及他与来访者的每一次见面。我们也知道,大使馆内的访客记录和视频文件被要求交出。” 赫拉凡松补充道:”我们认为这些资料已经交给了美国特朗普政府。” 赫拉凡松还谴责:这些秘密监视是针对阿桑奇的 300 万欧元敲诈阴谋的一部分,其中涉及阿桑奇的性录像带。 英国警方于上周四逮捕了阿桑奇,罪名是根据瑞典的逮捕令在 2010 年首次逮捕后弃保潜逃。 瑞典人想要审问阿桑奇有关性行为不端和强奸的指控;2012 年 6 月,阿桑奇非常害怕被引渡到美国,还让他的支持者损失了保释金;其间,他成功进入到了厄瓜多尔大使馆寻求政治庇护。…
-
埃塞俄比亚驻华大使发推:参观C919、C929
在波音面临全球危机之际,中国国产大型客机正稳步推进。 3月17日,推特账户@Teshome Toga chanaka发布了埃塞俄比亚驻华大使特肖梅-托加(Teshome Toga)访问中国商飞上海陈列室,参观CR929机身演示模型驾驶舱、头等舱的照片: 本文图片若未特别说明,均来自推特 该账户介绍为埃塞俄比亚驻华大使,但是没有经过推特认证。观察者网比对外交部网站上特肖梅的照片,该推特所发照片上的人确为其本人。 观察者网军事评论员表示,照片中的场景的确为CR929机身演示模型的驾驶舱和头等舱。 2月27日,外交部部长助理陈晓东会见埃塞俄比亚新任驻华大使特肖梅图源:外交部网站 该账号18日发的推文中,特肖梅与中地海外集团领导会面,此消息以及照片与中地海外集团官网发布的相符: 中地集团报道截图 航空媒体《气流》(The Air Current)主编也在推特上转推特肖梅的此条推文: 新加坡亚洲新闻台(channelnewsasia)3月13日的报道称,埃航空难发生后,中国率先停飞波音737-Max8,中国民航局强调的是”安全第一”。 文章注意到,中国机场繁忙,停飞决定代价高昂,但是,中国近年来一直在发展航空业,而且正准备更积极地将其C919飞机推向全球航空公司。 的确,波音事件让不少人将目光集中在中国的国产客机上,而埃塞俄比亚大使的举动,难免会让人联想到不久前的空难。但是,大使在回复网友评论时明确表示,他的访问”是礼节性的,没有任何暗示”。 注:克林图(Kilinto)在埃塞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附近,当地有中铁四局承建工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