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重大项目
-
福建234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 总投资达1881亿元
新华社福州11月26日电(记者凡帅帅)福建省第四季度重大项目视频连线集中开工仪式26日举行,共涉及项目234个,总投资1881亿元。 福建省此次集中开工的项目中,产业项目132个,占项目总数一半以上,总投资1108亿元。此外,基础设施项目54个,总投资505亿元;社会民生项目48个,总投资268亿元。 福建省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吸引高质量投资,聚焦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扩大内需、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福建省将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加快布局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节能环保及其他新兴产业,加快实施公共卫生、学前教育、养老服务等民生事业补短板项目。 今年,福建省每季度都组织重大项目集中开工。记者26日从福建省发改委获悉,福建省今年共计组织了四批次重大项目视频连线集中开工活动,涉及907个项目,总投资达7243亿元。 原标题:福建234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 总投资达1881亿元 值班主任:田艳敏
-
黄冈市加大力度督办重大项目如期落地
8月份,黄冈市在黄冈市范围内开展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清零”行动,进展如何?昨日,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截至9月20日,黄冈市已开工项目604个,开工率94.97%。 据了解,黄冈市列入9月份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清零”行动拟开工项目636个(除掉交叉重复项目),其中2020年中央预算内项目223个、省预算内项目41个、省重点项目13个、市双百项目36个、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24个、抗疫特别国债项目91个、2020年集中开工项目208个;拟入库项目467个(除掉500万元以下项目)。其中,黄州区、浠水县、白潭湖片区、黄冈产业园、黄冈光谷科技园应开工项目全部开工,成效明显。 此次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清零”行动聚焦黄冈市签约未落地、落地未开工、开工未建设、建设未入库的重点项目,逐一梳理堵点难点,合力破解瓶颈难题,实现存量未开工项目“清零”。黄冈市对各类项目列出了清单,按照“保重点、保开工、保建成”原则,深化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秘书、一个专班、一抓到底的“五个一”服务机制,各级主要负责人把项目推进拿在手上,深入一线,靠前指挥,挂图作战,现场办公,逐个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对列入集中开工“清零”行动的项目进展实行一天一提醒、一周一通报,对推进不力,不能按期开工入库的项目进行挂牌督办,及时约谈,确保项目集中开工“清零”行动圆满成功。(汪秀玲 明旭东)
-
地方掀起重大项目开工潮 民间投资加速回稳
随着各地重大项目的推进和一系列稳投资政策落地,地方整体投资形势逐渐趋稳,上半年全国已有22个省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实现正增长。多地明确表示,下半年投资趋稳向好的态势仍会延续。 步入三季度,地方掀起新一轮重大项目开工潮,山东、河南、江西、江苏等地纷纷开工建设一批重大项目,涉及总投资金额达数千亿元。据记者了解,多地还在积极谋划下半年新开工重大项目清单,未来仍会有大批项目开建。 要稳投资,稳定民间投资至关重要。近期部委及地方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从放宽市场准入、优化营商环境、建立长效机制等方面入手,推动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地方掀起新一轮重大项目开工热潮 近期全国多个地方纷纷集中上马一批重大项目,其中多地相关项目投资规模超过千亿元。 8月10日,山东青岛市集中开工美锦氢能科技园、华大智造生产基地等37个项目,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涉及高端制造、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医养健康等领域。 8月7日,河南新乡市举行2020年第三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涉及项目370个,涵盖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民生和社会事业等多个领域,总投资1003亿元。 此外,江西南昌市、湖北咸宁市、江苏如皋市、浙江诸暨市等地也集中开工一批重大项目,相关投资规模均在百亿元级别。 从项目类型来看,地方新开工的项目多以制造业和新基建项目为主。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分析说,“下半年资金使用将主要侧重于‘两新一重’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优先保障在建项目,避免半拉子工程。” 随着各地重大项目的推进和一系列稳投资政策落地,地方整体投资形势逐渐趋稳,上半年全国已有22个省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实现正增长。多地明确表示,下半年投资趋稳向好的态势仍会延续。 据悉,日前多地都专门召开了稳投资会议,部署下半年稳投资重点工作。上海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各地都强调将稳投资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全面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努力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陕西表示,下半年要强化有效精准投资,发挥好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等对投资的撬动作用;河南提出,采取超常规举措,抓紧、抓紧、再抓紧,大干150天,在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完成全年投资目标。 央地合力施策提振民间投资 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近60%,是稳投资的重要力量。近期部委及地方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有力提振民间投资。 7月初,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2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强调各类投资主体一视同仁,不得以任何形式对民营企业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设置限制性门槛。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日前表示,下半年将进一步完善民间投资的环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民间资本面向市场投资,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应对疫情、公共卫生、仓储物流、应急储备等短板领域的建设。 地方也出台了促进民间投资的新政策。比如,河南日前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的实施方案》,以22条具体措施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该省强调,引导民间资本投向“两新一重”、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 此外,北京、上海、山东、浙江、河北、江苏等地也先后出台新的支持政策,明确用改革的举措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大力推进放宽投资准入、降低投资成本等政策落到实处。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刘立峰表示,今年包括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专项债券、新增抗疫特别国债等在内,整个财政投资合计超过5万亿元。各级政府都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政府投资扩张将发挥杠杆作用,有效带动社会投资的跟进。 此前各地经济半年报显示,地方民间投资正在加速回稳,十余省份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速已经转正。⊙记者 梁敏 ○编辑 林坚
-
四川加快推进重大项目落地落实
新华社成都6月9日电 题:四川加快推进重大项目落地落实 新华社记者卢宥伊 成都大运会“飞碟”超级场馆已具雏形,天府国际机场展翅欲飞,宜宾三江新区建设如火如荼–今年以来,四川聚焦“投资唱主角”,为抓好“六稳”“六保”提供支撑。1至4月,四川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832亿元,占年度目标29.6%,比一季度提高11.1个百分点。 复工开工快马加鞭 确保项目高效建设 走进成都东安湖体育中心项目建设现场,记者看到:一块块夹胶、彩釉、梯形玻璃被吊装至东安湖体育中心主体育场的顶部。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各级协调保障下,成都东安湖体育中心项目春节未停工。今年底,‘一场三馆’的建筑形态就将呈现。”成都市龙泉驿区大运办常务副主任崔坤龙告诉记者。 依托大运会场馆建设,一座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公园城市正在龙泉山东翼崛起,推动成都向东发展,带来更多投资机会。其中,总投资65.5亿元的成都东安湖公园施工现场开始大面积回填作业;总投资158亿元的锦绣天府项目,也将在大运会前基本建成农村新型社区。 大运会项目的快速复工复产,是四川狠抓重点项目落实的一个缩影。至3月下旬,全省重点项目全部复工。 牵住“牛鼻子”促投资 增强发展后劲 在宜宾三江新区极米智能光电产业园项目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埋头苦干。作为四川省首个省级新区,宜宾三江新区建设正助力重点项目腾飞。 “前5个月,我们的利润大幅增长。”成都极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波告诉记者,公司抓住疫情期间居家消费陡增的机遇,在宜宾市紧急提供的1万平方米“周转厂房”里生产投影仪,今年春节期间,整个生产基地只放了一天假。 “极米的配套产业大部分集中在成渝地区,供应链的完整,保证了关键时期生产的不间断。”钟波说,极米宜宾项目全面达产后将带来约50亿元年产值。 四川省常务副省长罗文介绍,今年以来四川围绕产业链的补缺和延伸,创新组织开展网上招商,1—4月签约项目657个、总投资4500亿元。四川搭建银政企融资对接平台,组织金融机构为补短板重大项目建设提供了1.2万亿元授信额度。 此外,四川强化项目储备,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梳理上报重大工程项目231个;围绕国家“十四五”规划编制,梳理重大项目21个、总投资约1.8万亿元;围绕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筛选补短板项目247个、总投资约2.9万亿元;启动“新基建”三年行动,储备项目600余个、总投资1.1万亿元。 优化营商环境 激发投资活力 “前5月,我们月出货375万台(片),其中六成销往国内市场。”四川朵唯智能云谷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明寿介绍。 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朵唯2017年初落户宜宾。疫情之下,外贸订单大幅减少,朵唯迅速转向内销,推出线上教育新产品,其中仅智能黑板一项,目前订单就超过5000台,销售额1亿元左右。 “能够在2月9日就复工复产,地方给予了极大支持。”何明寿说,宜宾市叙州区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劳务基地送工到企,并组建专门金融工作组帮助企业制定融资方案,还针对智能终端产业专门出台9条支持措施。 今年以来,四川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上线运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截至目前,在线审批平台已审批、核准、备案投资项目1.76万个、总投资3.3万亿元。 原标题:四川加快推进重大项目落地落实 值班主任:田艳敏
-
广州首批73个数字新基建重大项目签约
新华社广州5月8日电(记者胥兆瑞)广州首批73个数字新基建重大项目8日集中签约,总投资规模约1800亿元,涵盖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智能充电桩等数字新基建重点项目。 记者了解到,本次签约的73个项目既有以5G、阿里云、工业互联网、智能物联网、互娱网络、区块链等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类项目,又有以5G智慧港口、5G+AI智慧教育、智能充电等为代表的融合类项目,还有以华为“鲲鹏+昇腾”生态创新中心、百度阿波罗自动驾驶基地、京东供应链科技总部、云从人机协同开放平台等为代表的创新类项目。 据悉,广州将实施推进数字新基建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在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四大新基建领域实施专项行动,打造“十大新基建试点示范项目”,力争在新一轮科技端基础设施建设的角逐中率先起跑。 原标题:广州首批73个数字新基建重大项目签约 值班主任:田艳敏
-
工业和信息化部:解决不合时收费 降低中小企业经营成本
央视网消息:目前中国除湖北外,中小企业开工率达6成左右,但企业复工复产仍面临一系列困难。在今天(13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纾解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发布会上表示,目前企业复工复产还面临着人员流动受阻、物流运输限制和原材料供应不足的困难。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是产业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产业链顺畅运转不可或缺。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但是一些企业反映,政策看得见摸不着,中小企业现金流还存在一定的“断点”。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辛国斌:落地落实扶持中小企业的金融、财税等政策,继续清理政府部门和国有大型企业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防止因疫情产生新的拖欠。同时还要进一步研究出台相关政策,解决一些合理但不合时的收费,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 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下一步还将增强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的动能,促进5G技术场景应用,发展远程医疗、在线教育、在线办公等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工业通信业重大项目加快开工建设。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辛国斌:加快5G网络、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新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在建项目尽快投产达产。我们也将继续跟踪一些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特别是一些重大外资项目的落地实施,进一步带动原材料产业等消费需求。
-
数万亿重大投资项目在路上 国家重点区域投资力度再升级
数万亿重大投资项目在路上 “新基建”引领新一轮投资潮 国家重点区域投资力度再升级 记者获悉,近日,作为我国经济布局增长极的京津冀区域、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区域等国家重点区域,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开了好头,不断加大政策调节力度,率先组织谋划了一批重量级未来产业,密集扩容投融资项目库,加速储备新一批重大投资项目。业内人士表示,重大项目建设是激发有效投资、带动有效需求的重要途径,数万亿投资将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力量。 自2月以来,中央多次部署推动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尽快复工复产。2月23日召开的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指出,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推动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关系到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物质保障,关系到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完成“十三五”规划,关系到我国对外开放和世界经济稳定。3月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抓紧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精准有序扎实推动复工复产,实现人财物有序流动、产供销有机衔接、内外贸有效贯通,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被突发疫情打乱的生产生活节奏正逐步回归正轨,各个区域复工复产节奏明显加快。近日,广州市南沙区56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项目集中开工签约,总投资约1611.62亿元。截至3月8日,广东984个在建省重点项目复工927个,复工率94.2%。在此之前,总投资约780亿元的11个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集中复工。浙江方面,3月3日,总投资额高达8864亿元的537个项目集中开工,项目单体平均总投资16.5亿元。3月8日,南京江北新区、栖霞区、浦口区、六合区122个重大项目集中复工,总投资额达1731.35亿元。 上海市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在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加快项目落地建设,提高审批和服务效率,推动能开工项目尽快开工、已开工项目尽快建成。 “破堵点、打基础、惠民生,狠抓重大项目,投资以稳应变,扩大有效投资,减少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江苏省发改委副主任王显东表示,稳投资是目前工作任务的重点。 除了开足马力复工复产外,稳投资已成为各地区政策的重中之重。作为我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京津冀区域、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区域等正凝集更多经济发展动能。 日前,广东省发改委透露,广东省2020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共安排省重点项目1230个,总投资5.9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7000亿元。浙江省发改委有关人士透露,浙江未来将重点推进200多个重大项目建设,总投资超2万亿元,2020年计划投资约3000亿元。江苏省2020年省重大项目编制和推进情况显示,江苏省投资计划安排省重大项目240个,包括实施项目220个、储备项目20个,年度计划投资5410亿元。河北省日前公布的2020年河北省重点项目计划共安排项目536项,总投资1883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402亿元。 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盛松成坦言,投资在今年我国经济增长中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宝新金融首席经济学家郑磊表示,消费是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固定资产投资则是全国经济基本面的稳定器,目前中国的产业结构和宏观经济仍依赖投资的带动,基建和房地产都具有较长的产业链,通过重点基建项目投资为经济提供动力,仍然是一个必然的选项。 “但我们需要的不是‘四万亿’重来,而是‘新基建’。”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表示,启动新一轮基建,关键在“新”,要用改革创新的方式推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是简单地重走老路。 任泽平说,应在补齐铁路、公路、轨道交通等传统基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5G、特高压、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大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教育、医疗等新型基建,以改革创新稳增长,发展创新型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事实上,在新一轮投资中,5G智能装备、能源科技国际研创、人工智能等“新基建”领域项目已成为引领新一轮投资的亮点。 北京市公布了2020年重点工程计划,涉及300个项目,基础设施、民生改善与高精尖产业领域各有100个,计划完成投资约2523亿元、建安投资约1253亿元。2020年上海市重大建设项目清单将安排正式项目152项,其中预备项目60项,特斯拉超级工厂二期、民用飞机航电系统集成平台、商汤科技人工智能算力平台和芯片开发项目、迪士尼乐园扩建在列。广东方面也指出,在去年底开通3.7万座5G基站的基础上,力争今年建设6万座5G基站,广东省5G用户数达2000万人,100M光纤用户占比提升到90%以上。 原标题:数万亿重大投资项目在路上 国家重点区域投资力度再升级 值班主任:李欢
-
促投资领衔 多地打出稳经济“组合拳”
近段时间,在抗击疫情的背景下,从中央到地方,都将稳经济工作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频频部署。多地密集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细化复工任务时间表,全力推进复工复产,加快项目进度,开列年度投资清单,推出为企业降本减负举措,打出稳经济政策“组合拳”。 作为稳增长稳投资的有力抓手、补短板惠民生的重要引擎,重大工程项目是做好“六稳”工作、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重要支撑,也是打赢“十三五”规划收官战的重要一环。 2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推动重大项目尽早开工和建设。各地要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做好用工、土地、资金、用能等保障。 连日来,多地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列出时间表,按下“快进键”。贵州省提出,到2月底前贵州省重大工程项目复工率达到100%。截至2月22日,贵州省重大工程项目已复工1662个、复工率为79.6%,新开工项目264个。复工开工项目涵盖“六网会战”(路网、水网、电网、油气网、地下管网、互联网)、十二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 青海省印发重大项目开复工工作方案,在切实抓好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工作的同时,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开复工建设,努力稳定经济发展大盘。方案要求4月底前计划开复工的80个项目,细化应急措施,紧盯核心节点,在保障疫情防控处置及安全生产有序可控的前提下,提速推进各类重大项目按计划开复工。 陕西省级重点建设项目也在加速推进。截至2月19日,陕西已经复工、开工项目74个。其中,续建项目复工59个,复工率18.9%;新开工项目已开工15个,开工率8%。年度投资额前100位的陕西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占重点项目年度投资额68.91%)复开工22个,复开工率22%。 推进在建项目加速复工的同时,多地开列年度项目清单,新的项目也在加速储备和启动。 2月24日,上海市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举行。市委书记李强在会上强调,要千方百计抓重大项目投资开工。全力抓项目开工,在公共卫生、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城市交通等重点领域研究推出一批投资项目。 山东省发改委印发通知明确,进一步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围绕2020年省重大项目、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双招双引”项目等省级重点项目,落实清单式管理、责任化推进要求,全年完成投资4000亿元以上。 近日,河南省发改委印发《河南省补短板“982”工程实施方案》,围绕九大重点领域,统筹推进8011个重大项目,力争全年完成投资约两万亿元,有效支撑全省投资稳定增长。 值得关注的是,多地推出的新项目中,既涵盖传统的重大基建项目,也包括制造业、工业互联网等产业项目和新型基建项目。 日前,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举行一场特殊的项目签约仪式。年内首批重点产业项目以电话协商沟通细节、网上连线确认协议、在沪代表逐个到场签署的方式,与临港新片区管委会落实了各项合作条款,共有12个产业项目签约,涉及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和高端智能装备等多个前沿产业,总投资超过200亿元。 在推进重大项目进度的同时,各地也在加快推出一系列降本减负措施,更好助力稳企业、稳经济。 2月20日,江苏省发改委召开做好当前及下一阶段经济运行分析工作专题会议,围绕江苏省出台的“50条政策措施”,研究制定面向公众和企业的操作指南或者服务目录。聚焦解决群众、企业“急难愁”问题,研究提出一批可操作、快见效的政策举措。 2月18日,湖南省发布《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涉及加大企业帮扶力度、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减轻社保缴费压力、加大税费支持力度、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支持稳岗就业、支持稳外贸稳外资、全力确保物流运输通畅、优化生产经营环境等十个方面。 地方还在强化金融支持、推动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方面推出各种创新举措。例如,陕西省发改委协调三家政策性银行设立融资总量1200亿元的应急专项资金,支持陕西省2020年疫情防控重大项目和省市重点项目建设。河北省发改委和国开行河北分行共同发起设立总规模500亿元的融资专项,用于支持促复产稳投资补短板,保障河北省2020年6月底前开工、续建和保投产的重大基础设施、重点领域补短板等项目建设。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传旺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目前推出的稳经济举措,体现了速效性与长效性相结合、差异性与协同性相结合的特点。对于前者,举例来说,不少城市采用包机包车等接送人员返程,通过应急性对策迅速弥补用工短缺,推动企业尽快复工复产;与此同时,加快推进重大项目特别是基建补短板项目,既能拉动投资,也将给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对于后者,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强调风险程度不同、政策重心不同,保证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两不误;协同性主要体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降成本、保就业、扩投资、促消费、稳外贸、稳外资等政策联动、相互结合、多管其下。”孙传旺说。 孙传旺指出,下一步在稳经济的同时,要重点抓住产业转型发展的机遇,加快改造转换旧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尤其是当前表现出巨大成长潜力的新兴产业,积极为智能制造、在线消费、健康医疗等领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原标题:促投资领衔 多地打出稳经济“组合拳” 值班主任:田艳敏
-
山西:疫情防控项目可“先行用地”
新华社太原2月24日电(记者王飞航)记者从山西省自然资源厅获悉,为了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用地保障,这个省近日出台政策,对疫情防控所需建设项目用地,可先行使用土地;对选址有特殊要求,确需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和突破生态保护红线的,视作重大项目允许占用。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全省各级自然资源部门要强化应急疫情防控项目用地保障,对于因防控和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建设相应医疗卫生设施和药品、医疗器械等生产企业所需用地,可以先行使用;对选址有特殊要求,确需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和突破生态保护红线的,视作重大项目允许占用。用地之前,要以适当方式征询土地权利人意见,并按规定给予补偿。 疫情结束后,涉及临时用地的,按有关规定办理;需要转为永久性建设用地的,要按照新修订土地管理法的要求,积极指导项目建设单位在6个月内完善用地手续,做好征地补偿安置,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要求,各地要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采取稳妥方式为急需建设转型发展项目以租让结合、弹性年期等方式出让土地,降低企业用地成本,支持困难企业走出困境,保证疫情结束后转型项目及时开工建设,切实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供应和履约监管工作。 此外,对于已批准建设用地,全省各级自然资源部门要以适当方式依法履行好征地批后实施程序,加快征地工作。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实行不见面审查、缴费、批复,创新建设用地审查审批方式。 【编辑:田博群】
-
武汉2019年重大项目估算总投资近2万亿元为历年之最 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础产业占鳌头
长江日报讯(记者马振华通讯员周钢李开颜)今年又一批市级重大项目将引人瞩目,包括长江上首座双层公路大桥,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双层悬索桥——杨泗港长江大桥;使用全球先进的液晶玻璃基板生产技术,京东方10.5代线最核心配套项目之一的10.5代显示玻璃基板项目等。长江日报记者21日从市发改委获悉,2019年武汉市有市级重大项目216个,项目估算总投资19183.2亿元,为历年最多。 重大项目有标准 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市级重大项目着眼建设“三化”大武汉和国家中心城市,贯彻落实“一芯两带三区”战略布局,围绕加强重大技术装备补短板,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聚焦关键领域促进有效投资,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等方面安排重大项目,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全面巩固我市在副省级城市中的第一方阵地位。 市级重大项目突出对全市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作用大、影响力强的特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等领域项目单项投资规模须在10亿元以上,其中在建项目当年计划投资5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当年计划投资3亿元以上;生态环境、农林水利及社会发展等领域项目单项投资规模须在5亿元以上,其中在建项目当年计划投资3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当年计划投资1亿元以上。 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基础产业独占鳌头 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武汉市计划实施市级重大项目216项,估算总投资19183.2亿元,比上年计划增长2.7%;年度计划投资2355.9亿元,比上年计划增长9.1%。 216个重大项目中实施在建项目113项,总投资12956.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535亿元。争取新开工项目76项,总投资4475.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20.9亿元。推进前期项目27项,总投资1750.9亿元。 按项目行业类别划分,先进制造业项目34项,总投资4973.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62.5亿元,其中包括天马G6二期项目,康宁10.5代玻璃基板生产线等项目。现代服务业项目95项,总投资7689.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42.1亿元,其中包括滨江国际金融中心,中法生态示范城等项目。基础设施项目53项,总投资4795.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711.3亿元,其中包括杨泗港大桥,轨道交通8号线三期、12号线一期、6号线二期等项目。 其余为生态环境项目9项,总投资227.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0.6亿元。农林水利项目2项,总投资80.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2.7亿元。社会发展项目23项,总投资1417.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36.7亿元。 投资强度增大,开工效能更强 据了解,武汉市今年的重大项目亮点纷呈,新开工项目投资强度增大。虽然2019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比上年只增加4个,但当年计划投资比上年增加了266.9亿元,增长48.2%,投资强度增大,充分体现了我市招商引资、招才引智、项目落地的丰硕成果。 先进制造业项目单体投资额增多。虽然2019年先进制造业项目计划比上年减少4个,但比上年计划净增84.5亿元,增长17.7%。单体项目年度计划投资平均达到18.1亿元,比上年增加4.1亿元,增长29.2%。大项目投资增多,充分体现了市级重大项目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开门红”基础扎实。一季度市级重大新开工项目预计开工27项,预计开工率36%,年度计划投资396亿元,预计完成投资80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20%。其中,元月份预计开工13项,预计开工率17%,年度计划投资238.5亿元,预计完成56.2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24%。 “目前全市重大项目开工效能率良好,为一季度实现开门红打下了坚实基础。”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