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多样性
-
云南边境地区新发现5个两栖类物种
我国云南毗邻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有着总长4060公里的边境线。由于特殊的原因,边境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长期被低估。近期,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就在云南文山、德宏等地调查新发现5个两栖类物种,其中3个为新物种,2个为我国新记录物种。 “云南南部的边境区域属于印缅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这里有着极为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然而我们对这个‘家底’的了解还远远不够,有诸多问题等待探索和解答。”昆明动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进民介绍,这些区域大多山高谷深,交通不便,调查工作着实不易;另外,这一区域很多物种跨国界分布,也给研究增加了复杂性。 基于长期跨边境的系统调查研究,车静研究员带领的两栖爬行类多样性与进化学科组,对我国境内及临近东南亚国家的掌突蟾属物种多样性开展了工作。结合形态学和分子数据进行的整合分析,他们发现仅在文山小桥沟自然保护区,就有4种掌突蟾属物种,包括黄腺掌突蟾和费氏掌突蟾两个新物种和布氏掌突蟾和夜神掌突蟾两个中国新记录物种;而雪山掌突蟾新种是目前在我国发现的海拔最高的掌突蟾属物种。 陈进民向记者介绍,两栖类的物种鉴定一直是个棘手的问题,存在不少难解的结,掌突蟾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还在云南陇川找到一种掌突蟾疑似新种,留待后续研究。 这个研究团队认为,如此高的近缘物种如何在此区域共存,其现象背后的机制值得深入研究。鉴于国界线区域被低估的多样性,建议展开多国合作调查,了解边境生物资源现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区域物种的栖息地环境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进行实质性的评估和保护。此项研究,提升了人们对跨境地区两栖物种多样性及其保护的认识,相关成果发表在《动物学研究》期刊上。 原标题:云南边境地区新发现5个两栖类物种 值班主任:田艳敏
-
肖战粉丝举报事件做了什么 官媒发表娱评呼吁理智追星
肖战粉丝举报事件做了什么 官媒发表娱评呼吁理智追星 3月2日,人民文娱官方微博发布娱评,呼吁大家尊重文化多样性,健康理性追星。娱评称:“文化,本就可以求同存异;追星,本也可以积极向上。作品、文化、平台,都该是交流的工具,而不该成为战场。我们呼吁理智,珍爱生命,切莫让任何人、任何平台为冲动‘埋单’! ” 网友也在评论区留言表示:“请理智追星,不要让平台为你们埋单。”“尊重文化多样性,不要随意滥用自己手上的权力去干掉自己不喜欢的东西!” 据了解,近日因肖战粉丝不满一些网站对肖战形象的刻画,从而引起纷争并上升到“举报”,这一事件引发了全网的热议。随后3月1日晚,肖战工作室也发表了道歉声明,称:“注意到了关于肖战粉丝的一些争论。对此事所造成的影响,深感遗憾与歉意。”
-
人民文娱发文呼吁理性追星:呼吁广大粉丝尊重文化多样性
3月2日,人民文娱在微博发表文娱娱评,表示:“文化,本就可以求同存异;追星,本也可以积极向上。作品、文化、平台,都该是交流的工具,而不该成为战场。我们呼吁理智,珍爱生命,切莫让任何人、任何平台为冲动“埋单”!” 呼吁广大粉丝尊重文化多样性,健康理性追星。 近来,肖战粉丝因不满偶像被写同人文,举报写手导致多个平台及大量同人文作品受牵连,进而引发了一场骂战。
-
南京大学绘制出远古海洋生物多样性新曲线
南京大学绘制出远古海洋生物多样性新曲线 新华社南京1月17日电 记者17日从南京大学了解到,该校与中科院联合团队在“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支持下,将化石记录重现为生物演化历史,绘制出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样性曲线,其时间分辨率较国际同类研究的精度提高近400倍。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樊隽轩教授介绍,了解生物演化历程对认识人类自身由来、未来如何演化有重要意义,但地球上曾经存在过的物种多数已经灭绝,只有小部分保存为化石,如何通过不完整的化石链,重现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是一个重大科学难题。 樊隽轩与中科院院士沈树忠领导的团队收集并遴选出3112个地层剖面,以及11268个海洋化石物种的26万条化石数据。在“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支持下,团队自主开发了新算法,重建约5.4至2.4亿年前的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样性曲线,其时间分辨率约为2.6万年,较国际同类研究的精度提高了400倍左右。 研究表明,前人使用的低分辨率时间标尺,无法准确评估生物多样性的变化速率和模式,突发重大事件以及短时间的剧烈波动有可能被掩盖。 新曲线更加准确地重现了地质历史中规模最大的三次生物灭绝事件以及两次重大生物辐射事件的精细过程。其中,2.52亿年前发生了已知最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导致约80%的海洋生物在数万年内迅速灭亡,该事件的发生与当时全球快速升温密切相关;两次生物辐射事件则分别发生在4.9至4.7亿年前和3.4至3亿年前,均与当时全球气候变冷同步。 研究选取了6种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环境指标,包括大气二氧化碳含量、锶同位素、沉积物质总量等。“初步分析表明,大气二氧化碳含量是一个与生物多样性存在长期相关的环境因素。”樊隽轩表示,未来团队需要建立时间分辨率更高的环境因素曲线,进而识别各种环境指标与生物多样性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深入理解这些重大生物事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对我们认识当今地球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挑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沈树忠说。相关成果17日在国际权威期刊《科学》在线发表。(记者陈席元) 责任编辑:郑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