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释迦牟尼

  • 牢记佛陀的教导

    农历二月十五日释迦牟尼佛涅槃日! 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今天,世尊释迦牟尼在印度拘尸那迦罗城的娑罗双树间示寂。 佛涅槃日,恭敬顶礼伟大的佛陀! 请大家吃素、放生、持咒、诵经、行持一切善法。 祈愿众生离苦得乐,世界和平远离灾厄! 涅槃,梵文。 寓意:烦恼不现,众苦永寂,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成佛的一种境界。断离了一切烦恼诸苦,具足了一切功德智慧。 佛说:我的真正生命是法身,不是形躯。形躯会消逝,是无常。法身却永恒,不生不灭。见到形躯的我,你们未见佛。依循我的教诲,即是见佛。 佛说:一切我的教诲都是由我亲证而来,你们要好好地随顺它。在任何情形下,都要依循它的精神而行。如果你们疏忽了它,即使你站在我身旁,但并没有见到我。 如果你依循我的教诲,即使你远离我,但你实际在我身旁。 佛说:“你们要降服自己的心,要远离贪欲。要使自己行于正轨,要使自己清净,要使自己忠诚,你们要记住:形躯生命是短暂的。若果能够这样思维,你们将可以远离贪欲、慎恙。你们可以远离不善。” 佛陀涅槃前的教导: “诸比丘弟子!在生死的大海中,你们要撑好智慧的法船,渡过愚痴爱执的浊流,燃着智慧的灯光,走过无明闇冥的世间。常以闻思修的智慧,才能进入三摩地。” 我们当牢记佛陀教导: 常常思慕佛陀的生处,佛陀的悟处,佛陀的说法处,佛陀的涅盘处。要紧的是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 佛陀虽然示现了涅槃,然而法身永恒常住,从未离开众生,我们当尊随佛陀的教诲,依教奉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禅宗文化 2020-03-12 15:24:51
  • 定善和散善是什么意思?详解定善与散善

    定善和散善,依《观经疏》云:定善一门,是由韦提希夫人致请的。散善一门,是释迦牟尼佛自己宣说的。定善是指《观经》十六观中的前十三观,即从日观以下,至第十三观以来,名为定善。散善是指三福九品,三福是世福、戒福、大乘行福;九品是《观经》十六观的第十四上辈观、第十五中辈观、第十六下辈观。名为散善。 什么是定善? 韦提希夫人说:「我今愿生极乐世界,愿佛告诉我,如何思惟,如何正受。」经云:「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所谓「思惟」、「正受」都是指观想,「你告诉我,怎样观想去往生?」因为韦提希夫人听闻过佛法,但还不知道称念弥陀名号去往生,以为要通过观想,以为观想的功德殊胜(一般人都这样认为),这样才可以去往生。 释迦牟尼佛就应韦提希夫人的请求,讲了十三定观,因为韦提希夫人问的是定观,所以,讲了日想观、水想观、宝地观、宝树观、宝池观、宝楼观、华座观,华座观后面是像观,观想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宝像;然后是真身观,观六十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那么高的阿弥陀佛真身;然后是观音观、势至观、普观、杂观,一共十三观,这叫定观。 (一)日想观 日想观,又作日观、日想。正坐西向,谛观于日,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开目闭目皆令明了。 (二)水想观 水想观,又作水观、水想。初见西方一切皆是大水,再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 (三)地想观 地想观,又作地观、琉璃地观、地想。观想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一一宝各有五百色光等。 (四)宝树观 宝树观,又作树观、树想。观极乐国土有七重行树,七宝花叶无不具足,一一花叶作异宝色,又一一树上有七重网。 (五)宝池观 宝池观,又作八功德水想、池观。观想极乐有八功德水,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花,摩尼水流注其间演妙法。又有百宝色之鸟,常赞念佛、念法、念僧。 (六)宝楼观 宝楼观,作此观想即刻成就以上五种观法,故又作总观。亦作总观想、总想观。观想其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其中无量诸天作伎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不鼓自鸣。 (七)华座观 华座观,又作华座想。观佛及二菩萨所坐之华座。 (八)像观 像观,又作像想观、佛菩萨像观、像想。观想一阎浮檀金色佛像坐彼花上,又观音、势至二菩萨像侍于其左右,各放金光。 (九)真身观 真身观,又作佛观、佛身观、遍观一切色身想。观想无量寿佛之真身;作此想即可见一切诸佛。 (十)观音观 观音观,又作观世音观、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想。观想弥陀胁士中之观世音菩萨。 (十一)势至观 势至观,又作大势至观、观大势至色身想。观想另一胁士大势至菩萨。 (十二)普观 普观,又作自往生观、普往生观、普观想。观自生于极乐,于莲花中结跏趺坐。莲花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乃至佛菩萨满虚空。 (十三)杂想观 杂想观,又作杂观、杂明佛菩萨观、杂观想。观丈六佛像在池水上,或现大身满虚空。即杂观真佛、化佛、大身、小身等。 什么是散善? 定观之外,韦提希夫人没有请求散善。释迦牟尼佛亲自开散善,即三福九品。为什以开散善呢?因为能修定观的人很少,不入禅定是观不成就的,所以,不等她来请求,释尊自开三福之门,以摄散动根机。三福是净业三福,即世福、戒福、行福;九品是九品往生,念佛人的智慧功德,有深浅的不同,可以分为上、中、下三辈。在三辈中,每一辈又可分为三品,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合之便成九品。 三福 第一福叫世福 世福,世间的善事,「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四句。第一句「孝养父母」,我们生而为人,当然应该孝养父母,在世间福报中,把这放在第一;我们做人,也是老师教育培养出来的,所以要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四句叫世福。世福是世间不管信不信佛教,都知道是善事,「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当然都是善法了,「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通途的善法。 第二福叫戒福 戒福,即受戒善法,「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三句。「受持三归」,归依佛、法、僧三宝了;「具足众戒」,五戒、八戒、菩萨戒,出家人有比丘戒、比丘尼戒,一切大乘、小乘戒都具足,或受多分戒,或受少分戒,或受全分戒,或受大乘戒,或受小乘戒;「不犯威仪」,佛法里不仅有大的行为要求,也有细小的要求,所谓「八万四千细行」,叫威仪。这叫戒福。戒福是佛教内部特有的善行,那就比世福更高了。 第三福叫大乘行福 大乘行福,是大乘佛法的内容,「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四句。「发菩提心」是一般圣道法门各宗各派都要求的,很殊胜的。你不发菩提心、不愿广度众生,怎么成佛呢?所以要发菩提心;「深信因果」,因果有二种:一个是世间因果,一个是出世间因果,要深信。我们很多人讲信因果,都很浅,甚至烦恼一来,稍微有点不如意,就不信因果了,像刚才(所说的)韦提希夫人,她就不信因果,她说:「世尊哪,我没干过坏事啊,怎么生了这样的儿子啊?」(以前所做的事)她忘记了。平时讲得很清楚,「我信因果哎,我信佛教哎」,其实大家连「信因果」这三个字都不容易做到,若果然深信因果,人家打你,你决定不会生气,因果报应嘛!你不仅不会生气,内心还觉得:「对不起,我以前打过你,我本来找着还都还不上,现在劳你大驾,亲自上门让我还,谢谢你,把我这段业债消掉了。」心里边觉得对不起人家。而我们不是的,「我没惹你,你干吗打我呀!」这叫深信因果吗?做生意亏本了,也在那里发脾气了,「念佛怎么没有感应哪?」这统统不叫深信因果;「读诵大乘」,读诵大乘经典,《金刚经》、《法华经》、《华严经》、《楞严经》等等;「劝进行者」,劝导其它的人,要精进努力地修行。这叫散善三福。 九品 上辈观 上辈观,又作上品生观、上辈生想。即观上辈徒众自发三心、修慈心不杀行等、临终蒙圣众迎接,及往生后得种种胜益之相。 中辈观 中辈观,又作中品生观、中辈生想。即观中辈徒众受持五戒八戒、修孝养父母之行等,及感得圣众迎接而往生等相。 下辈观 下辈观,又作下品生观、下辈生想。即观下辈徒众虽造作恶业,然临终遇善知识,而知称念弥陀名号,因之得以往生,及蒙种种胜益之相。 结语 定善是韦提希夫人请的,她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认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定要有甚深的功夫、观想的力量才能往生,释迦牟尼佛就顺应着她这种观念来跟她讲定善十三观。但是佛讲散善,就是先宣说净业三福,然后再讲九品往生,这属于散善范围。这个散善不是韦提希夫人请的,是释迦牟尼佛自己宣说的,这就随自意说。定善是随他意说。那随自意说的散善,三福九品才大畅诸佛平等普度一切众生的出世本怀,那真是大慈大悲啊! 如果只是定善的话,那很多众生也没有办法由《观经》得度,因为定善成就不容易,对散乱的众生来说很难观想清楚。那释迦牟尼佛也清晰地知道这桩事情,才会开九品往生散善的这个内容。你就没有定善的功夫,你只要信愿称名,在散乱心状态当中,阿弥陀佛也能把你拯救出去。这样对于五浊恶世的业力凡夫来说就有一个希望了,就有一个保证。这是来自于阿弥陀佛那种平等普度的悲心愿力啊!释迦牟尼佛了解阿弥陀佛的这种大愿的力量,所以他自己宣说出来。 孝养父母,你不一定要入定;奉事师长,你也不一定要入定。不用定观,散善比较容易。但是,散善的力量也就比不上定善。散善九品的前三品:上辈上品、上辈中品、上辈下品,这三品是学大乘佛法之凡夫;中辈上品、中辈中品,这两品是修小乘佛法之人;中辈下品,是学世间善法之人,孝养父母等,他也没学大乘,也没受小乘戒,不知道佛法,在世间行善。这六种人是善人,一个比一个档次低,大乘善法做不到就小乘善,小乘善法做不到就世间善。

    禅宗文化 2020-03-05 00:16:22
  • “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南无阿弥陀佛的意思

    先从字面意思看,”南无”是归命,”阿弥陀”是无量光明、无量寿命,”佛”是觉悟者,合起来就是”归命无量光明及无量寿命的觉悟者”。至于其中的深意,我们来看看从古至今对这六个字较权威的解释吧! 唐朝的善导大师曾说:”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类似的句式很多,比如”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地藏王菩萨”。南无就是归命,仰靠,愿意将生命真诚彻底的托付、归顺;南无的左边是”我”,右边是佛菩萨名号,也就是”我”归命某位佛菩萨。因为”我”太渺小、太无力,因为”我”相信佛菩萨会爱我、帮我、护我、救我所以归命,所以”南无”。 南无谁?这是方向选择的问题,现在人们常说”选择大于努力”,可见方向的重要性。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极尊”,发了四十八大愿救度众生,所以归命、仰靠阿弥陀佛是绝对靠谱的,当然是选择他了。”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就是在我们愿意归命、仰靠阿弥陀佛的当下,他的全部修行功德就是我们的了;好比我们坐上车的那一刻,车向前走,我们就向前走,车的速度就是我们的速度,所以”南无阿弥陀佛”,归命阿弥陀佛。 我们看上去像是没有修行,其实修得很厉害,这就是高妙的”无修而修,不行而行。”所以”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涵义极深,每个称念名号的人都在念佛的当下,得到阿弥陀佛光明的保护,并最终往生到他的净土。阿弥陀佛为每个众生建造了无与伦比的极乐世界,他的能量超乎你的想象,在他的极乐世界,只有快乐没有痛苦,还能快速成佛,所以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乘着佛力去极乐世界。简单说,阿弥陀佛让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说的是:”来吧来吧!”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说的是:”去啊去啊!”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说的是:”来啦来啦!”有殷殷的呼唤,有谆谆的教诲,有响亮的应答,就像天黑了妈妈喊你回家,想起来心里就暖暖的。 听释迦牟尼佛的话,念阿弥陀佛的名字,靠阿弥陀佛的救度,去阿弥陀佛的世界。南无阿弥陀佛!

    禅宗文化 2020-02-22 18:34:22
  • 十大菩萨名号的含义

    大智——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表智,文殊菩萨以智慧著称。他洞察纷繁世理,善于引导教化,不仅指引着芸芸众生,而且还被喻为三世诸佛成道之母,”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放钵经》)。传说他在过去世曾身为七佛之师,连释迦牟尼佛也曾得到过他的教诲,其智慧的深广锐利,可知矣。在诸大菩萨中,文殊更被冠以”大智”的尊号,他作为辅佐释迦牟尼弘扬佛法的上首,被敬称为文殊师利法王子。 大慧——虚空藏菩萨: 依《虚空藏菩萨神咒经》所载,世尊对虚空藏菩萨极为赞叹,世尊云:”是菩萨,具诸三昧犹如大海,住菩萨戒如须弥山,忍辱之心犹如金刚,精进勇猛犹如疾风,智如虚空,慧如恒沙,诸菩萨中如大胜幢,向般涅盘之大导师,其身即是诸佛法器,…… 一切众生无上福田,三世诸佛第一辅臣,能护法城,已具庄严十八不共诸佛密藏,满足成就佛之智慧,一切人天所应供养,唯除如来,余无胜者。” 大慈,弥勒菩萨: 译曰慈氏。名阿逸多,译曰无能胜。或言阿逸多为姓,弥勒为名。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绍释迦如来之佛位,为一生补处菩萨。先佛入灭,生于兜率天内院。彼经四千岁(即人中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初过去之弥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称为慈氏。 大悲,观音菩萨: 又作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的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他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 大勇,金刚手菩萨: 因手执金刚杵,常侍卫于佛,故称之为金刚手菩萨,具有除恶降魔的广大神力。 大定,不动尊菩萨: 意为不动尊或无动尊,教界称为”不动明王”,亦谓之不动使者。”不动”,乃指慈悲心坚固,无可撼动,”明”者,乃智慧之光明,”王”者,驾驭一切现象者。不动明王是奉大日如来教令,示现忿怒形降伏一切恶魔之大威势明王。他的身相是对那些顽固不化、执迷不误、受魔障遮蔽的众生而变化的,以喝醒众生和吓退魔障。 大愿,地藏菩萨: 地藏菩萨曾发宏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虽没有成佛,却已达到了佛的境界。按佛教说法,地藏菩萨受释迦牟尼佛的托咐,在释迦寂灭后未来佛弥勒降生前这一段无佛世界里,担当起教化六道众生的重任,其地位相当于”代理佛”。 大行,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辅助释迦佛弘扬佛道,且遍身十方,常为诸佛座下的法王子,他和释迦牟尼、文殊菩萨合称为”华严三圣”。故普贤行愿品言:’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又言:’十方如来有长子,其名号曰普贤尊。’普贤菩萨,不但能广赞诸佛无尽功德,且能修无上供养,能作广大佛事,能度无边有情,其智慧之高,愿行之深,唯佛能知。《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卷四十,说普贤菩萨十种广大之行愿,即: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 lun、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经中一一述此十大愿,明其功德无量,临命终时,得此愿王引导,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然此十大愿为一切菩萨行愿之标帜,故亦称普贤之愿海。以此菩萨之广大行愿,一般称为大行普贤菩萨。 大威,大势至菩萨: 根据《观无量寿经》记载:大势至菩萨以独特的智慧之光遍照世间众生,使众生能解脱血光刀兵之灾,得无上之力量,威势自在,因此,大势至菩萨被认为是光明智慧第一,所到之处天地震动,保护众生,免受邪魔所害。 大爱,无尽意菩萨: 又译作无尽慧菩萨、无量意菩萨。关于无尽意的名称,《大方等大集经》说:一切诸法之因缘果报名为无尽意。一切诸法不可尽,意即发菩提心不可尽乃至方便亦无尽。《观音义疏》卷上则说:凡八十无尽,八十无尽悉能含受一切佛法,由此得名无尽意也。这位大菩萨,运用其智慧,观察世界时,发现有无尽世界。在无尽世界中,有无尽众生活动。真是到一处有一处世界,到一世界有一世界众生。且诸众生,为烦恼的驱使,飘堕在业海,沉沦在轮回,受众苦的逼迫,永无解脱之期!无尽意菩萨不忍见无穷尽的众生,长期受诸苦恼,就从内心深处,发起无尽悲愿,愿度无尽世界中的无尽众生,令无尽众生成佛,而后自己方成佛,所以称为无尽意。

    禅宗文化 2020-02-22 18:30:22
  • 解脱的圣人也叫“无业行人”

    妄想、颠倒、我执才是罪业;无妄想、无颠倒、无我执就是真净。比如释迦牟尼佛,也有金枪马麦之报,佛陀难道也是有罪业的吗?也是不清净的吗?显然不是的,佛陀内心清净,并无一相可得,金枪、马麦都如梦境一样,并无真实受者,只是凡夫以相论相,妄生分别。所以解脱的圣人也叫”无业行人”。 原标题:达照法师:无业行人 转自微信公众号:普明讲堂

    禅宗文化 2019-11-16 02:15:40
  • 什么样的人适合修般若空观呢?

    按照六祖慧能大师的话说,修般若空观的人必须是上上根人。上上根,上品中的上品,这么一说,感觉大家都没戏唱了,是不是不用学了? 错了。还是要继续学习啊,就算学般若今生不能开悟,但最起码能减轻烦恼;边修般若,边念阿弥陀佛,也可以增加品位。 想要修般若法门开悟,我们这个末法时代的人啊,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办得到。因为这个时代的人烦恼太多,心太散乱,而一个人要开悟,心要非常定,定到什么程度? 拿近代的虚云老和尚来说吧,有一次修禅定的时候,他在煮芋头,因为要煮很久,他就坐在旁边屋里等芋头熟,等着等着就入了定,这一定,半个月。 出定以后,把锅盖打开一看,里面的芋头都长霉了,他还奇怪,只坐了一会儿,怎么就搞成这个样子?你要是能像虚云老和尚那样入定,开悟还是有可能的。 过去祖师大德修行的定力有多高呢?莲池大师曾经在禅堂里面住了三年,有一次出去上厕所,另外一个人进来,两个人在门口撞到一起,都摔倒了, 这个时候莲池大师才抬起头来看了对方一眼,问你是谁呀?对方说奇怪了,我们两人在禅堂里面坐了三年,你还不认识我?修定定到这种程度才能开悟啊。 在《高僧传》里面还有一个高僧,他在开悟之前,上厕所,连厕所在哪里都不知道,跑到大雄宝殿,在释迦牟尼佛佛像底下小便,小便好了就跑出去,别人在后面追骂都听不见,就定到这种程度。 所以,看看古大德,再回头看看自己,能不能开悟,不要问别人,问自己就行了。 正因为你开悟不了,又有急不可耐、希望尽快成道的心态,才上骗子的当。现在这个末法时代,出现了一大批伪劣的假善知识,都挂着很亮的招牌, 动不动就是活佛、金刚上师,或是佛菩萨再来,然后告诉你,只要给你灌几滴水,甚至只要拿手摸一下你的头,你就开悟了,最低成就阿罗汉,证到十地菩萨都有可能。 如果你能够稳重一点,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修行,就永远不会上当受骗。正所谓病急乱投医,心态急了就会受骗,学习佛法也是如此。 “末法时代”这个词语,是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听到这个词,大家不要伤感,不要害怕,更不要灰心泄气。 只要你心中有正法,那么对你来说,现在就是正法时代,如果你心中没有了正知正见,现在就是末法时代。 比如说,提婆达多是佛陀的堂兄弟,但跟佛陀又是生生世世的冤家,释迦牟尼佛从来都是慈悲包容对方,而提婆达多从来都是要谋害释迦牟尼佛的命。 这样一来,提婆达多心中充满了憎恨与愤怒,对他来说,即使每天面对的是释迦牟尼佛,也依然是末法时代。 现在的你虽然看不到释迦牟尼佛,但只要深信因果,心中有正法,你就生活在正法时代,如果还能让你周边的人也建立起正见,那么正法就会越来越有力量了,就会推广开来。所谓正法久住,住在哪里?住在你的心里。 因此道场好坏不是看寺庙,而是看人心。假如寺里的人都是大修行人,那么这个寺庙就是正法道场,假如寺里的人无道,整天在赌博、喝酒、吃肉,那就不是道场,要改名叫赌场了。 如果大家心里有正念,念念与因果相应,与诸法空相相应,与阿弥陀佛的清净平等相应,那么你所在的地方就是道场。你在寺庙,于你而言,寺庙就是道场; 你回到家,家就是道场;你上街去买菜,街道、市场就是道场。有道的人所在的场合,那个场合就叫道场,所以道场因人有道而叫道场,有道的人不在,这个地方就不能叫道场。 再回过头来仔细观察,自己有道吗?假如道心极其坚定,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与般若相应了,那么就可以去修般若法门。 第一,要具备般若善根,就是对空性的道理,你听了能够接受,能够精进;第二,要具备般若福德,就是你要懂得不住相布施,做好事的时候,不执著、不留恋;第三,要具备般若因缘,就是要具备听般若经典的因缘,假如你听不到般若经典,那就非常遗憾了,不能听闻,就无法明理,更谈不上修行了。 所以可以修般若空观的人,必须具备善根、福德、因缘这三个条件。虽然”善根福德因缘”语出《阿弥陀经》,但不是只针对念佛法门,对其他任何法门都适用。 大家现在有了般若因缘,就要好好听,好好学,听懂了、学会了,回去再推广给身边的亲朋好友,让更多人都能够接触到佛法,这样功德无量啊! 《金刚经》里反复宣说,为人解说《金刚经》,讲一句或者四句,所得到的功德比你用三千大千世界财宝拿来布施的功德还要大。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得很详细,假如有人劝了十个人一起做好事,这十个人所做好事的功德,每个人功德的七分之二都是属于劝他的人。 可见劝人为善,功德无量。反过来说,你要是劝一个人去干坏事,那么你劝的这个人干坏事罪过的七分之二也是属于你的。所以我们读了佛经以后,要好好看看自己,每天到底都在做什么?是在修功德,还是在造罪业?自己看着办。 这些都是正式讲解《金刚经》之前的一些题外话,但这些题外话也很重要,请大家都要记在心里。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灯云比丘

    禅宗文化 2019-09-26 09:16:22
  • 过生日的习俗与佛教诞辰之间的联系

    农历四月初八是释迦牟尼佛圣诞日,汉传佛教浴佛节。 据说,孔子的诞生日是9月28日,今年是孔子诞辰2560年。各地的祭孔大典照样热闹非凡。不过令人沮丧的是,孔子在世的时候不仅没有见过这么讲究的生日party,连句生日快乐都没听到过——那个时代的人尚不知生日为何物。 翻开史籍,魏晋南北朝之前,我们找不到过生日的记载,人们也没有”生日”这种意识。专讲礼仪的《仪礼》、《礼记》、《周礼》均无生日礼。 《诗经·豳风·七月》有云:”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有人说这”反映了春秋时期人们在寿筵上为人祝寿的热闹场面”(杜家骥《中国古代人际交往礼俗》),这恐怕是臆测之词。综合全诗来看,这句诗无非是劳动人民辛苦一年之后举杯互相庆贺之词,不是具体向某人祝寿,更无关寿筵。 魏晋以后,陆陆续续有了生日的说法。《颜氏家训·风操篇》曰:”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自兹以后,二亲若在,每至此日,尝有酒食之事耳。无教之徒,虽已孤露,其日皆为供顿,酣畅声乐,不知有所感伤。” 这是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南地区,人们已经流行在生日这天大吃一顿,就算是父母已经亡故了也照吃不误,没有感伤。看来颜之推对时人在生日这天吃喝庆祝很是不以为然,不过这也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已经有了在每年生日这天庆祝的做法。 入唐以后,唐玄宗以自己的生日为”千秋节”,作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此后历朝皇帝纷纷效仿,相沿成习。上行下效,百姓过生日、做寿的习俗也逐渐兴起。到了《西游记》里,连黑风山的熊罴怪都过起了生日。顾炎武说:”是此礼(生日礼)起于齐梁之间。逮唐宋以后,自天子至于庶人,无不崇饰。”(《日知录》) 中国人过生日的习俗兴起于魏晋,唐宋以后大盛,这是没问题的。问题是,它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产生呢? 在中国文化史上,佛教的传入是一个大事件,它在很多方面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后世丧葬礼仪中的很多风俗都来自佛教。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恰恰也是兴起于魏晋,唐朝以后大盛。佛教流行和中国人开始过生日之间有没有联系呢? 佛教文化似乎很重视诞辰日。很多佛教节日实际上就是各个佛和菩萨的诞辰日。如佛教最重要的节日四月初八佛诞节是释迦牟尼诞辰的日子,此外还有正月初一弥勒圣诞,二月十九观世音菩萨圣诞,二月二十一普贤菩萨圣诞,三月十六准提菩萨圣诞,四月初四文殊菩萨圣诞,七月三十地藏菩萨圣诞,九月三十药师佛圣诞,十一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等,这些佛教节日也随着佛教而传入中国。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南北朝时,在佛诞日浴佛已经成为荆楚一带的习俗:”四月八日……以五色香水浴佛,共作龙华会。”除了浴佛,佛诞日的另一项重要活动是”行像”,就是用宝车载着佛像巡行城市街衢的一种宗教仪式。 《魏书?释老志》载魏太武帝”遵太祖、太宗之业……于四月八日,舆诸佛像,行于广衢,帝亲御门楼,临观散花,以致礼敬。”可见这种礼俗形成很早。此外,《洛阳伽蓝记》、《荆楚岁时记》也记载了很多民间”行像”的活动。唐宋以后,佛诞日等其他宗教节日被迅速地世俗化,逐渐成为中国的传统节日。 这些佛教诞辰节日的流行必然会对当时中国人的生活与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在之前的中国人的意识里,一个人的出生日期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概念,不需要去记住它,遑论去纪念它。 而佛教的习俗也许给中国人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考:佛祖的诞辰日是四月初八,我的诞生日是哪天呢?佛祖诞生日要”浴佛”、”行像”,我的诞生日能不能也搞点特别的仪式呢?这种观念,就是中国确立生日习俗的思想基础。而那个无比自信的唐玄宗效法佛祖和菩萨带头把自己的生日也定为节日之后,社会大众对”生日”这种新民俗的认同就不可阻挡了。 有趣的是,生日文化在中国落地生根后,道教也吸收了这一文化。唐宋以后,道教陆续给老子、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等神仙安排了生日,这些”圣诞日”也成了道教的重要节日。 以上说的是生日,推而广之,我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似乎中国文化对纪念日不是很重视。我们看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是历法、气象意义上的节日,为人物、事件而设立的纪念日性质的节日绝少(端午、寒食、七夕很可能是先有节日本身,后来才有传说附会)。 反观佛教的节日,绝大多数为纪念日,除了诞辰日外,如二月八日释迦牟尼出家日、二月十五日释迦牟尼涅槃日、腊月初八释迦牟尼成道日、六月十九观音菩萨成道日、九月十九日出家观音菩萨日等,均是某一事件的纪念日。西方节日中的重要节日如感恩节、母亲节等也都是纪念日。正是由于中国不重视纪念日,所以我们古代改朝换代了那么多次,却从来没听过纪念什么事件的节日。

    禅宗文化 2019-09-21 02:54:33
  • 佛教的根本教义:四谛、八正道、缘起论与三法印

    佛教的根本教义 释迦牟尼当初出家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他在鹿野苑第一次说法时,以浅显的语言,生动的比喻,讲述如何修道才能解脱烦恼永离苦海的真理。 他所讲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四谛; ②八正道; ③缘起论; ④三法印。 这些是佛教的根本教义,是释迦牟尼证悟以后所形成的自己独特的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观念。 四谛 四谛,也称四圣谛。”谛”是实在和真理的意思。四谛即苦、集、灭、道。 苦谛,是讲世间存在的种种苦的现象,所谓”一切皆苦”。 集谛,是讲造成痛苦的各种原因或根据。 灭谛,是讲苦的断灭,即断灭一切产生苦的原因,达到佛教最后理想的无苦境界。 道谛,是讲要实现佛教的最高理想所应遵循的途径和方法。 八正道 要实现”道谛”,就必须遵循”八正道”。 八正道,也称八圣道、八支正道。主要是解释要实现佛教最高理想的”道谛”,即必须遵循的八种途径: ①正见(正确的见解); ②正思维(正确的思维); ③正语(正确的语言); ④正业(正确的行为); ⑤正命(符合佛教戒律规定的正当合法的生活); ⑥正精进(正确的努力修练消灭一切烦恼,达到无忧寂静); ⑦正念(正确的思想,明记四谛等佛教真理); ⑧正定(正确的修习禅定)。 佛教认为,人们按此来观察、思考、说话、行动和生活,就可以达到涅磐的境地。涅磐的意思是圆寂,圆是智慧福德圆满,寂是灭除了一切惑业,永恒寂静,达到了最安乐的解脱境界。 缘起论 教佛的经籍非常繁多,其实不超出四圣谛,而四圣谛所依据的根本原理则是缘起论。佛教的所有教义,都是从缘起论这个源泉流出来的。 缘起也称缘生,是”因缘生起”的略称。是佛教全部宇宙观和宗教实践的基础理论。所谓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也就是释迦牟尼常说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生起,都存在着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因果关系。佛教的缘起说,主要是以人生问题为中心来谈的,用以解释人生痛苦的原因。 缘起论,是佛教特有的教义,归纳起来,有四个重要的论点: 缘起论的第一个重要论点:无造物主。佛教既承认”诸法因缘生”,就否定有个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宰。这是释迦牟尼对当时的”种姓制度”进行批判的新思想。从中亚侵入印度的白肤色的雅利安人称自己是高贵的种族,而把被他们征服的,深色皮肤的土著民族称为低贱的种族。他们把种姓分为四等,即婆罗门(祭司,最高贵),刹帝利(王族、武士)、吠舍(农民、手工业者及商人)和首陀罗(奴隶)。他们造出一个”原人”(类似上帝),宣称婆罗门从原人口中生出,刹帝利从原人臂中生出,吠舍从腿中生出,首陀罗从脚中生出。释迦牟尼反对有一个绝对第一因的血统论,他主张”四姓平等”。 缘起论的第二个重要论点:无常。佛教认为,宇宙间一切现象都是相互依存,没有永恒的实体的存在,所以任何现象都是无常,都表现为刹那生灭的。无常分为:①众生无常。谓人生都是无常的,终归要变化以至于消灭的;②世界无常。谓世界上一切现象都是无常的,无时无刻不在流动变迁中,最后归于消灭;③诸念无常。谓人们的思维概念都是瞬息万变的,所谓”念念生灭”。佛教无常学说,主要是为反对当时婆罗门教主张宇宙有个最高的主宰叫做”梵”的是永恒常住的理论而提出的。 缘起论的第三个重要论点:无我。佛教根据缘起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由因缘而生,因缘灭则灭,所以就不会有一个独立的,实在的,主宰一切的”自我”(即灵魂)存在。佛教认为房子是砖瓦木石的结合体,人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组成的,色属于物质,后四种属于精神。在这样的结合体中,没有常住不变的”我”,所以称”无我”。 婆罗门教主张宇宙间的最高主宰是”梵”,”自我”(灵魂)是梵的化身。佛教为反对婆罗门的这个理论而提出了”诸法无我”,也就是不承认有一个造物主。 缘起论的第四个重要论点:因果相续。佛教认为因缘所生的一切法不但是生灭无常的,又是相续不断的,如流水一般,前前逝去,后后生起,因因果果,没有间断。因与果相符,果与因相顺,如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一样。 三法印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是佛教对宇宙万有的总的解释,也可以说是一切法的总法则。所以无常和无我的教义被称作”法印”。 法印,是佛教用来鉴别佛法真伪的标准。法,指佛教教义,印,喻世俗的印玺,能印证真伪的佛法之印,故名法印。凡符合法印的是佛法,违背法印的则非佛法。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并称三法印。或者加上”有漏皆苦。亦称四法印。 佛教解释”有漏皆苦”的意义: “漏”就是指烦恼。佛教认为众生不明白一切法都是缘生缘灭,无常无我的道理,而在无常的法上贪爱追求,在无我的法上一味追求”为我所有”,这就引起众生的烦恼。烦恼的种类极多,所以人生的苦也极多,一般地说有八苦。佛说世间有无量的苦,苦不是孤立的自己生起来的,也不是造物主给予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因缘的,这就是佛教对苦的缘起解释。 佛教解释”涅磐寂静”的意义: 涅磐是无漏,就是消灭了苦的因和苦的果。也就是消灭了生死忧悲的苦恼,人就得到超度了,所以也称灭度。更明确地说:凡是属于不清净的污染的缘尽灭了,没有贪欲,愚痴转变成清净的智慧,这就是涅磐。涅磐的意义也是圆寂,圆,就是智慧福德都达到圆满成就;寂,就是,达到了永恒寂静的最安乐的境界。佛教认为这种境界”唯圣者所知”,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涅磐可以解释为逝世,但不能以世俗所见到的一个人没有了,死了的概念来解释。其实释迦牟尼30岁就已经证得涅磐而成佛了,不过他的肉体还是过去惑业之果的剩余,所以称为”有余涅檠”。直到他80岁逝世,方是入”无余涅磐”。 涅磐是佛教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境界。如何才能达到涅磐?就要以戒、定、慧这三学为方法。这是学佛者必须修持的三种基本学业。 戒: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三级。五戒是不杀、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类。这是出家和在家的皈依信仰佛教的弟子共持的戒。十戒叫沙弥戒,是不满20岁的出家人受的戒。满20岁的出家人才能受具足戒。受具足戒的男出家人称比丘,女出家人称比丘尼。释迦牟尼刚开始传教时,并没形成约制僧团的一定规律,其后随着问题的发生而随时制成。到释迦牟尼逝世前,具足戒已制定了250多条。 三学中的”定”,是指禅定。即摈除杂念,专心致志,精神上既不瞌睡又不纷弛的安和状态。这是佛教徒必修课程。由于定,身心远离爱欲乐能等而达到完全安静境地,从而产生了智慧。再进一步集中精神思想、终于能够引发一种无漏(无烦恼)的智慧,完全超脱苦、乐,连自己的存在都忘却,达到舍念清净的境界,即涅磐境界,这就是从”定”而后能引出的”慧。”慧就是智慧,就是通达了四圣谛的道理,断除迷惑,证悟了真理,获得了真正的解脱。三学概括了全部佛教教义和全部修行法门。三学中以”慧”最重要,”戒”和”定”都是获得慧的手段。只有获得慧,才能达到最终解脱的涅磐境界。

    禅宗文化 2019-08-18 05:42:06
  • “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的法师是指谁?

    《梵网经菩萨戒》云:”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请问法师是指谁? 法师不单单指现前传戒的和尚,或说戒的法师,从根本义上来讲,”法师”指”释迦牟尼佛”,唯有释迦牟尼佛才能堪称大法师。佛法是讲传承的,代代相传,师师相授,故在出家人前受菩萨戒,不需见相好,但传戒的法师必须要解法师语,即了解光明金刚宝戒(菩萨戒)。若传戒的法师不了解菩萨戒,就不能传菩萨戒,如果传了,就叫做”无解作师”,断他人慧命,犯菩萨波罗夷罪。 由此可见,”法师”具有两层含义:一、指根本导师释迦牟尼佛;二、能解菩萨戒的传戒、说戒和尚。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本源法师

    禅宗文化 2019-07-10 12:10:31
  • “唯我独尊”是佛刚出生时的狂妄吗?

    浴佛节的缘起是释迦佛的圣诞。在2000多年前的古印度,有一个富庶的迦毗罗卫国,国王称为净饭王,皇后摩耶夫人。有一天,摩耶夫人梦见有一匹六牙白象进入她的身体,随后就有了身孕。当时的印度有一习俗,女子在生产之前要回到娘家去。摩耶夫人也在此时动身回家。当她走到蓝毗尼园无忧树下时,心中异常欢快。这时,摩耶夫人手扶花枝,随后太子降生。太子生下来东西南北各走七步,步步生莲,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地下,惟我独尊。” 外人不懂佛法,错误的从一般认知角度揣测圣意,认为这是佛刚出生时的狂妄,理解为:”‘唯我独尊’,不仅是释迦牟尼本身,也是人生从幼稚到成熟的经历过程。成熟的表现:成熟的谷穗总是搭拉头!向日葵也是如此。属于自然规律”。甚至后来”唯我独尊”演变成狂妄自大、自高自大的近义词。这只能说是无知的表现,此处的”我”不是你我之”我”。 凡夫由于不知此迷界的真实相,于世间规律的无常执着为常、于诸苦执为乐、于无我执为我、于不净执为净,这就是佛教所谓的四颠倒。凡夫不知一己与世界之真相本为无常、苦、无我、不净,而生之四种谬误见解。常,以为人将永远存在;乐,以为人生是快乐的;我,以为有自由、自主、可掌握的主体之’我’;净,以为身心是清净的。此亦即四颠倒。为对治这四种颠倒,佛教导众生修习”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等四念处。此外还有四种颠倒:声闻、缘觉二乘人虽对有为之四颠倒具有正见,然却误以为所悟之境是灭无之世界,而于涅盘无为法起四种妄见。即于涅盘之’常、乐、我、净’妄执为’无常、无乐、无我、不净’。 大乘涅盘与如来法身所具足之四德,又称涅槃四德。达涅盘境界之觉悟为永远不变之觉悟,谓之”常”;其境界无苦而安乐,谓之”乐”;任运自在,周遍法界,谓之”我”;无烦恼之染污,谓之”净”。可见,作为涅盘四德的常乐我净是佛的境界。 《涅槃经》中佛告诉我们:”汝等比丘,当知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亦复如是。为大医王出现于世,降伏一切外道邪医,诸王众中唱如是言:我为医王欲伏外道,故唱是言,无我无人众生寿命养育知见作者受者。比丘当知,是诸外道,所言我者,如虫食木偶成字耳,是故如来于佛法中唱是无我,为调众生故,为知时故说是无我,有因缘故亦说有我,如彼良医善知于乳是药非药,非如凡夫所计吾我。凡夫愚人所计我者,或言大如拇指,或如芥子,或如微尘,如来说我悉不如是,是故说言,诸法无我实非无我,何者是我,是法是实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变易者,是名为我。” 涅槃经中讲的是:佛作为大医王出现于世间,为了调伏外道邪医,针对他们的错误见解而讲无我 。所以,佛在佛法中讲”无我”,这是为了调伏众生,从而根据时机而对他们讲无我。但又根据众生的接受能力,有因缘时而讲有我。这就像良医对症下药一样。佛所说的”有我”不是常人所说的”我”。众生迷失了本来面目,执着于非我为我。所以,佛说诸法无我,对于二乘执着无我的现象,又说有我。什么是”我”呢?那就是不生不灭的真如佛性。 所以释迦牟尼佛降生时口称”天上地下,惟我独尊”的”我”与涅槃之际宣讲的”常乐我净”的”我”是一个意思,这是对佛性的无上认知。诞生与涅槃遥相呼应,犹如日出和日没一样,太阳所照的都是高山。所以不是佛狂妄自大,而是无知者狂傲,不知道此”我”非彼”我”。

    禅宗文化 2019-05-21 16:13:02
sareefuck redwap.xyz tamanna hot scene
xnxx video downlod desipornx.mobi secret cam sex videos
sex telugu com dirtyindianporn.info pakistanidesisex
indian pornpics onlyindianporn.me nude trisha
olx thanjavur sobazo.com blazer for men
www indian anti sex onlyindian.net www.yo-movie.com
auntysexvedios fuckindiantube.mobi indian sex videos online
desi video sax rajwap.tv latest sunny leone
xnxx telugu .com newindiantube.mobi sex rajsthan
wife forced porn originalhindiporn.mobi rafe sex
punjabi sexyvideo justindianporn.me brezzer male
priyanka chopra open sex photo hotmoza.tv sex movis hindi
hentaiporn net hentai.name pokimon hentai
kannada sex kompoz2.com nayanthara sex video tamil
milky boob suck desixxxtube.org ted 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