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悲
-
观音菩萨殊胜的四种无作妙德
许多有佛教信仰的国家都有礼敬观音菩萨的传统,在中国佛教信仰中,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九为观音菩萨诞辰,历史上观音菩萨化现人间解救众生苦难的事迹曾广为人称诵,为了纪念她大悲济世的功德,许多人都会在观音圣诞时去寺院上香、礼敬观音菩萨,求祈护佑。 观音菩萨的功德非常之多,《普门品》、《大悲心陀罗尼经》、《楞严经》都有许多记载,除了有三十二应化身度诸众生,能救水、火等三灾八难功德及具足十四种无畏功德外,在《楞严经》中,还记载了观音菩萨特别殊胜的四种无作妙德。今录出与大家分享: “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 此一功德,是观音菩萨在二十五圆通修学中,以耳根所依之音声修学获证解脱,故能从声尘的生灭变化及闻性无有生灭中,悟证清净心性,由此六根互用,如千江有水千江月一样应现无碍,故能以种种身形、种种神咒利益人间。 “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因为观音菩萨成就耳根圆通功德,故其闻思已脱离众生六根所知的有限境界,如声音能透出墙壁一般无有障碍,所以能随处应现,以大无畏功德施诸众生。 “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 因为菩萨修习清净无碍的耳根圆通,获得自性清净的如意功德,应现无碍,利生无尽,故无论到哪里都有众生布施,并祈观音菩萨的加持。 “四者,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观音菩萨已成就清净佛性圆满功德,能以世间稀有的种种珍宝供养十方诸佛,并布施六道苦难众生,凡有愿求,皆令成就,故有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的殊胜功德,而得世人礼敬。 正因为观音菩萨以无尽大悲心利生无数,处处化现,深得众生感恩,故从古至今观音信仰都深入人心。今天,我们在礼敬观音菩萨的同时,更应该在生活中以观音菩萨为楷模,发扬她大悲无我的精神,关怀身边的苦难众生,为受新冠病毒影响的人们提供力能所及的帮助,祈愿世界和平、国家无灾、众生康乐!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法海甘露
-
拜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五体投地的拜佛?
《坛经》里讲到,惠能见到五祖大师时首先礼拜,见了善知识就要礼拜是佛门的规矩。我们在寺庙都会到佛前拜佛。大家说说,拜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拜佛呢? 我们很多人学佛,第一步就把路走错了,就是不会拜佛。大多数人拜佛都是求佛保佑,求佛加持,这是刚学佛的人的普遍的现象。 但是这不是如来的真实意,不是佛的本意。佛没要你拜他,佛没有说你拜我、我给你功德。大家要知道,佛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佛对众生的慈悲是不讲任何条件的,他有什么就希望众生有什么,他成佛就希望众生都成佛。 佛是”无缘大慈”。佛不会跟你讲条件,不会说谁拜得多就给多点,谁拜得少就给少点;不会说当官的来拜就对他好一点,老百姓来拜我就不管不理……佛哪会有这样的思想呢?如果佛有这样的思想,那就是有条件的,有条件的还叫佛吗?有条件的话,我们还学佛吗?还向佛学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佛? 佛是”同体大悲”。正因为佛跟我们是同一体性,所以佛看到我们现在还沦落在六道当中,他很不开心,心里很不是滋味,所以才生起了大悲,才有了大悲心的生起,就要普度众生,要弘法利生。如果没有大悲愿,能做出这样的事情吗? 我们拜佛,不是我向佛要些什么,而是我要向佛学些什么;我们拜佛,就是以无我的状态,跟佛的清净法身合二为一。 拜佛的时候,你以无我之心、以无心之心,通过礼拜,让自己所有的罪障彻底消除。你想消业障,就要在佛前以一个空悲的心态、一个空无的心,作供养、作礼拜。这样你的所求才能如愿。 我们拜佛,为什么要五体投地拜下去?我们站着跟佛说不是一样吗?你说是一样的吗?你会站在佛前对佛说”释迦如来、释迦佛陀,我要向你学习”吗?我们这样也是可以的,不是不可以的,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跪下去拜呢? 因为你不拜,你心里感觉的不是那回事,你的心不安。心为什么不安?因为你的心中有事。假如你是个无心道人,你跟佛对面站着,你跟佛是一样的。正因为你把自己看成是业障凡夫,把自己看成罪人,还想在佛前求点什么,所以就在佛前磕头。 你如果还认为自己磕得很用心、磕得很虔诚,那你的这个”虔诚”是不清净的,你的心是不清净的。所以你的那个”虔诚”不是虔诚,只是意识形态的一种。 你如果说:我拜得很虔诚,我在地上拜、还不用拜垫呢,我还像西藏喇嘛那样做大礼拜……你如果不懂拜佛的道理,你做大礼拜的作用也不大。所以,我们就是要解如来真实意。 为什么要拜佛?拜,因为佛是我的老师,我在这里很虔诚地要向老师学习,您说什么我就做什么,您怎么说我就怎么做。这就叫礼拜! “礼本折慢幢”!这个礼拜是降服我们的贡高我慢的一个法门。拜佛,就是让你不要高,让你低下,让你谦下。你弯下自己的身躯,表示我没有贡高我慢。我们在任何人的前面,只要你不贡高我慢,就是礼拜。不一定是把头磕下去才叫礼拜。 我们内心当中不高于一切,我们对任何人都是谦卑的,恭敬的,都是一视同仁的,这个就叫礼拜!这不但是礼拜,还是礼拜的功德成就。 我们来学佛,就是要解如来真实意。我们就是把真实的一面呈现给大家,叫大家不要迷信,不要搞迷信思想,不要学迷信佛。你如果想向佛要这要那的,我告诉你,那是贪心的表现,并且是要不到的。佛的系统里面没有财物这一个,你想佛给你拨款,佛从哪里给你拨款?没有的。 佛出世的一大事因缘就是让我们成佛,除此以外,没有别的。你今生有没有,那是前生修来的,福报、智慧都是前生修来的。你想有,现在就要好好修。你向佛要,幸好佛不在,佛在的话,还把佛难为死了:这件事情怎么办呢?不给你,我不慈悲;给你,我没有,咋给啊? 你如果想拜佛,就用这样的心拜下去,你拜佛就会拜得身心清爽,身心愉悦,法喜充满。你这样越拜越想拜,这个”拜”里面包含着无量的法门,你拜佛的时候就是念佛,就是参禅,就是打坐,就是诵经,就是持咒,无所不包,全在里边。 你不要一边拜佛还一边想着:我的《金刚经》还没有念,要赶快去念经;《金刚经》念完了,我的《地藏经》还没念……这样搞得自己筋疲力尽,还感到时间不够用,没时间做饭、甚至没有时间吃饭,还因为念经跟家人产生矛盾。你如果因为学习佛法跟家里人产生了矛盾,那问题一定是出在你这里。你不会处理这些事情,没处理好,对吧? 家里出现了这样的事怎么办呢?向家人道歉呀,给他叩头呀,谁对你有意见就给谁叩头,当佛拜呀,每天拜三拜,这样业障很快就消除了,呵呵,不信,大家试一试。如果你不敢对着这个人叩头,你的业障就消不掉,所以我们拜佛多年业障消不掉的原因就在这里,如果对我们的冤家能做到礼拜,这样业障很快就消除了,你的功德也会很快得到增长! 所以,大家把拜佛的法门实践起来。希望大家把我的这些话听进去后,不要忘记,不要下次再问你、你又不知道了。你来这里学习,不能让自己空手而归啊,进入宝山要满载而归!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六榕书院
-
学佛要明白的事
学佛首先要明白,学佛念佛不是为了求佛保佑自己升官、发大财;犯罪了不受法律制裁、侥幸逃脱。 而是帮助你断思惑、开启智慧。 对万事万物不贪、不执、不谜。 帮助你观人生无常。 不贪爱这个色身。 对所遇到的每个境界。 都保持一个平常心。 而不是起嗔心。 要看破、放下。 以大悲心对待每位众生。 转自微信公众号:新郑观音寺
-
学佛要怎样发心?
善士问: 学佛需要怎样发心? 雍瑞法师答: 修行者的发心可谓千差万别,每一个人的学佛目的不同,自然发心也就不同。学佛者应有的发心可以简单总结为”增上生心,出离心,大悲心,菩提心。”同时,还要有”般若慧”。 1、增上生心 希求来生的果报比今生殊胜,希求来生生人中,具有大福报;或者希求能升天。站在解脱的角度上,这是人天小果,有漏之福,修行人不能只停留在这个高度,要进一步发”出离心”求出三界。 2、出离心 就是厌离三有希求涅槃的心。《法华经·譬喻品》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佛说八大人觉经》云:”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所以,修行人要时时提醒自己,三界无安,片刻不可留,希求出离三界,永出轮回。 3、大悲心 《大日经》云:”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大悲心即是悲悯一切众生之心,是菩提心的基础。正如印顺导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中说:”菩提心是从大悲心生起的,大悲心是对于人世间一切苦痛的同情,想施以救济,使世间得到部分的与究竟圆满的解脱自在。有情──人是互相依待而存在的,如他人不能脱离苦痛,即等于自己的缺陷,所以大乘要以利他的大悲行,完成自我的净化。” 4、菩提心 就是总观三界一切有情,沉溺生死苦海,无有出期,为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希求证得无上菩提之心,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印顺导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云:”菩提心即以长期修集福德智能,乃至成最后圆满的遍正觉,为修学佛法的崇高目标,坚定信愿以求其实现。” 5、般若慧 即是了达诸法实相之智慧。《大智度论》说:”般若能生诸佛,摄持菩萨,佛法即是般若。”正所谓般若是三世诸佛之母,能生一切菩萨。《金刚经》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心经》亦云:”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千经万论,处处赞叹般若,可见般若是成佛之必需,没有般若慧便不能成佛道。 事实上,以上所说发心由”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便收摄无余,亦称为”学佛三根本”,只是开合不同而已。具体可以参照印顺导师《成佛之道》和宗噶巴大师《菩提道次第广论》。 我们所说的”发心”,不能只停留在文字上,要切实的落实在现实生活中。禅宗云”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若要纸上寻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我们要将学习到的理论紧密结合生活,把学到的佛法认真落实在生活中,时时提起正念,如理作意。真为生死之大事,真为佛法之弘传,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否则便是憨山大师所说”诵经容易解经难,口诵不解总是闲;能解不依空费力,日诵万卷也徒然。
-
本是愿事是行,行于无我大悲处
常提醒自己无我、发心、报恩、忏悔。一切都是三宝加被,本事就是无我利他。不处处强出头,为法无我不顾身。世事能以法转放得下是本事,名利草上露能看得破以幻化发心利他成佛是本事。本是愿事是行,行于无我大悲处。 原标题:华平法师修行法语开示 转自微信公众号:此处当观
-
为什么说不是在学佛?出离心和大悲心没有生起来
佛法中千差万别的修行法门,总是以出离心和菩提心为根本,偏离了这个根本,你所修的,比如念佛、诵经、拜忏、打坐等,修好了是世间的福业,将来享受世间的乐报,修不好,连世间的福业也成就不了。 跟大家举个例子,很多人认为放生培植资粮,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得到解脱。佛陀并没有这么说,是我们自作聪明这样么认为。 因为不科学的放生,大明湖一到夏天,被放生群体弄的臭烘烘的。但是他们还是拼命地放,认为放了就有功德。 其实,真正的放生不是这样放的。所以,如果我们没有出离心、没有真正利益众生的心,就容易以作恶以为是造善业,颠倒佛法,很可怜。 因此,学佛的人、有智慧的人、有善根的人,必须识得这是一条主要的脉络:出离心、慈悲心也就是菩提心,离开了这两颗心,我们做的一切,做好了,只能说得上世间的福业。都不得根本和究竟,不得真实的功德和利益。 这样我们就会知道为什么很多人学佛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还是老样子。是因为心,没有真正的发起来,我们真正有了出离心,大悲心很容易发起来,因为出离的根本就是出离我执,出离我执的烦恼,最好的方法就是发大悲心。这样,我们所做的一切的世间的事业,甚至没有诵经、没有念佛、没有打坐,但是你做的事业,都是佛法的事业,所得的功德都能转成成佛之因,否则就还是世间的因、轮回的因,这个大家要小心。 《观无量寿经》里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这颗心可以作佛、成佛,不是身体啊,要想成佛做佛,就要向诸佛菩萨、历代祖师一样,发无量广大的慈悲心、度众生的心、出离世间的心,修行才有保证。 这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佛法之所以衰落的原因,都认为自己有了出离心、有了大悲心了,就认为自己是个道人了,为什么?我想修行,我想了生死啊——认为自己想修行,想了生死就是道人,就是在学佛了,不是啊。 外道也是想了生死,你看印度这么多外道,他们哪一个不是想了生死,哪一个不是想成就的?他们成就不了。 所以,学佛这桩事,要大需审细,这颗心不对,因就不对,因不对,缘就不对,缘不对,果就不对。 出离心、大悲心是佛法的根本,佛法的两根支柱。很少有人去讲,也很少有人去思惟,所以,一偏离这两个根本,佛法就变成了世间法,跟别的宗教没有什么区别,我们也行慈善、助学、助贫、兴办医院,其他人见了,就想原来佛教跟别的宗教没有什么区别。 我们大家这一生有幸遇到佛法,要得一个利益才行。不要整天浑浑噩噩度过,在家的时候,脑子一片混沌,有空了才念念经、拜拜佛,安慰安慰自己,我们这是寻求一种心灵的慰藉,我们不是在学佛,为什么?这颗心没有生起来。 你用一颗慰藉的心学佛,肯定得不到佛法的功德了,要想得到佛法的利益和功德,把这两种心生起来——出离心和大悲心,这是佛法的根本之根本,离开它,佛法跟世间的学问没有什么两样。 希望大家好好的发心,怎么样发心?今天就讲怎么样发心。你的心对了,人生遇境随缘的时候都对了,心不对,这一生还是不对。 禅宗里说:才出一坑,又堕一堑。从世间贪欲的坑里跳出来,又堕到佛法的坑里,没有在学佛以为在学佛,其实很可怜。
-
农历二月十九,观世音菩萨的诞辰生日
民间自古相传,香山大悲菩萨是农历二月十九诞生的。 因为大悲菩萨具备观世音菩萨慈悲无尽的精神和愿力,是观世音菩萨慈悲的化身,所以,后世就以二月十九作为观世音菩萨的诞辰生日,以此来纪念菩萨为众生所做的一切贡献。 观世音菩萨久远劫之前就已经圆成佛道,以无尽慈悲的大愿,在尽虚空遍法界,为一切众生提供种种方便。 所谓倒驾慈航、普度众生,彰显佛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 所以观世音菩萨是慈悲的化身。 他所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一尊菩萨像和某一个特定的菩萨,而是具有慈悲精神的所有生命。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别人对我们的关心,那会让我们感受到温暖、祥和。 我们需要在慈悲大爱的光明中生活,因为这样,我们会有安全感,会有幸福感。 与此同时,还有很多生命希望有这样的感觉。 他们不希望孤独、恐惧,他们认为那样是痛苦的,是不安的。 因此,观世音菩萨就发了大愿,愿令一切众生听闻到他的名号,能够当下离开恐惧之苦,而获得幸福、安乐。 这就是《妙法莲华经》所说的: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觉悟的生命了解到迷惑的众生确实需要关心和爱护,因此,菩萨的诞生其实就是慈悲的显现。 菩萨念念出生,慈悲时时化现。 所以,菩萨的生日就是众生快乐的日子。 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念念生起慈悲,为身边的一切有缘众生带来幸福和安乐。 慈悲就是快乐之法。 生起慈悲心的人,将会有效地化解内在的恐惧不安之苦,自己本身就是快乐之源。 所以,我们纪念观世音菩萨的诞辰,不仅是参加种种法会活动,更重要的,是学习观世音菩萨慈悲救苦的精神。 先以慈悲化解内在的恐惧不安之苦,进而将慈悲的光明释放在生活中,照耀身边的每一个众生。 愿慈悲菩萨的出现给一切众生带来无穷的快乐。 菩萨生日,大家快乐。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文字恭录自:仁山法师【如是我闻·菩萨生日众生快乐】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弘愿之音
-
菩萨的大慈大悲
往昔 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在已经度化了无量众生之后 以其智慧双眼观察 发现 无论是在我们的眼睛看得到 耳朵听得到 还是我们的眼睛看不到 耳朵听不到的地方 都有无量无边的众生需要帮助 众生因各自业力 所受的苦难也各种各样 他不禁升起大悲心 流下两滴眼泪 因其大悲心之缘故 泪水化现为两朵莲花 从中出现与其本体无二无别的度母菩萨 并发下大愿: 谁在变苦 谁在流溺生死海中 我令誓度 救度众生 永不退转! 诸众生 远离一切苦 得一切乐 这就是菩萨的大慈大悲! 原标题:顿珠法师:爱 转自微信公众号:顿珠法师ask
-
詹大悲墓景点攻略詹大悲墓,詹大悲墓介绍,蕲春旅游
詹大悲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