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多尔衮
-
皇太极死后,毫无希望的福临为何继承了皇位?
清太宗皇太极因突发疾病死去,后金(大清)的权利中心瞬间成了真空,八旗各方力量都在磨刀霍霍,大有火拼天下之势。就在战争一触即发的时候,令人奇怪的是,论实力最弱,论能力最差的皇太极六岁的儿子福临居然胜出做了皇帝,他就是进入中原称帝,清朝的第一个皇帝――清世祖顺治帝。Δ顺治 为什么不可能成为了可能,这其中原因何在?孤儿寡母的顺治和孝庄为何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胜出呢?欲了解这一切,且听春秋君慢慢道来。 一、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母亲是努尔哈赤最宠爱的妃子阿巴亥。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异母弟。多尔衮从小就跟着父亲和哥哥皇太极南征北战,在战斗中成长,经过了战争的洗礼,多尔衮逐渐锻炼成了一个军事家。 不过他的哥哥皇太极始终压制着自己。说实话,当年父亲努尔哈赤最喜欢自己,有心在百年之后把皇位传给多尔衮,不过努尔哈赤没有写下诏书,只是口头对爱妃阿巴亥承诺的。 当父亲努尔哈赤被明朝红衣大炮重伤不治而亡后,皇太极和亲兄弟赐死了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夺得了皇位。那时多尔衮假装不知道杀害母亲的真相,敢怒不敢言,只有忍气吞声的服从皇太极的领导。 不过在和明朝作战过程中,兄弟俩配合还是比较默契的,多尔衮为清朝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多尔衮都有资格角逐皇位之争。Δ多尔衮和孝庄 二、皇太极的儿子豪格。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是多尔衮的侄子,其实豪格比叔叔多尔衮还大3岁呢。同样在和明朝的战争中,豪格作为皇太极长子,自然是父亲的左右手,他勇猛善战,尤其是力大无比,是一员猛将。 虽然皇太极活着时候没有立豪格为太子,但当时受汉族立嫡长子为太子的影响,像代善等一些大臣都拥护豪格继位。豪格是皇太极的10个儿子中是最有能力和叔叔多尔衮争天下的对手。 三、多尔衮和豪格权利之争。 假如按照汉族皇位继承制度:“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办法,豪格无疑是顺理成章的皇位继承者,但是当时的大清没有这种制度。这就造成了当时的混乱。 皇太极有16个兄弟,除了禇英早死外,其他兄弟都没有能力争权,这样一来,多尔衮的同胞兄弟多铎和阿济格支持多尔衮继位,而受汉族立嫡的影响,代善支持豪格接替父亲的权利,两黄旗也支持豪格,于是作为皇太极长子的豪格成为众人拥立的对象。然而,由于多尔衮功劳太大,支持者又多,势力也大,这样就成为了豪格的最大的对手。 豪格和多尔衮双方的拥护者纷纷拔刀相向,眼看一场流血事件就要发生。其实拥护者都是为了自己将来的权利,自己主子一但上位,他们这些拥戴者就会有升迁的机会。这是很显然的事情。 此时在皇位争夺的天平上多尔衮与豪格难分伯仲。 多尔衮冷静思考后,觉得自己强行继位绝对不是最佳选择,豪格绝非等闲之辈。如何才能找到一个折衷办法呢?多尔衮思考着。 多尔衮思索的时候,豪格也没闲着,他知道和桀骜不驯的多尔衮协商解决,让叔叔退后一步,这是与虎谋皮的事,是绝对没有可能的事,武力解决自己也没有绝对把握。 他也陷入了沉思。于是双方就僵持了下来。 两个强势的人相持不下,朝廷内所有的王爷和重臣,毫无例外都卷入了多尔衮与豪格为夺皇位进行的斗争旋涡里。这正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权臣们都在苦苦地寻求出路,苦思冥想一条妥善处理的办法。 在豪格与多尔衮准备鱼死网破的时候,朝中大臣拿出了一套第三个方案,既不是豪格继位,也不是多尔衮当权,一套令豪格和多尔衮都能接受的方案。 事情是这样的,两黄旗大臣带剑上殿,对众人说,我们追随先帝出生入死,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肯挥剑自缢。 多尔衮知道,这些人都是经过战火洗礼的将军。说到做到,一但不从他们的意见,逼反大臣,大清这么多年得到的土地和现在局面,就会付水东流。多尔衮静听他们的方案。方案是这样的: 立先帝6岁的儿子福临继帝位,由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二人摄政。两黄旗的大臣们考虑济尔哈朗是豪格的支持者,有他出任第一摄政王,这样一来,朝廷多数高官没有异议。Δ豪格 多尔衮任第二摄政王,这样以来稳住了多尔衮兄弟集团及其支持者。 多尔衮不愧是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很快同意了这个方案,多尔衮感觉自己权利没有被削弱,这不过是名义上的让步,权利还控制在自己手上,从后来的局势来看,多尔衮分析的没错,然而豪格却失去了继承皇位的宝贵机会。 【撰文:秉烛读春秋】 政治交换而已。 皇太极突然死亡,没有提前确定继承人,就该满清王公大臣合议。 当时,两黄旗支持皇子,正蓝旗支持皇长子豪格,两白旗支持多尔衮。其余三旗基本支持两黄旗的意见(不管是两黄旗,还是其余三旗,都不能直接支持某一皇子。特别是两黄旗的态度非常暧昧,只要皇子当继承人就可以。这样能保住两黄旗皇帝亲军的身份,确保既得利益。这也是豪格完全没有想清楚的地方) 正式开会时多铎设套,先公开推荐豪格。豪格当然只能先说几句客气话,谦虚说自己德才皆薄等。多铎马上接话,既然豪格认为自己德才不足,那末就推荐大贝勒代善。代善当然不敢在两大势力间做傀儡,说自己年老,不能接弟弟皇太极的皇位。 此时,两白旗公开推荐多尔衮,两白旗及正蓝旗坚决反对。索尼鳌拜等两黄旗将军甚至拔剑怼两白旗,被驱逐出去了事。 局面僵持不下,多尔衮抛出补充意见,推荐福临做继承人。如此,两黄旗支持皇子的意见得到满足,代善等三旗也满意,皇太极皇后哲哲无子,福临是侄女孝庄的儿子,又排除了博穆博果儿,也是极为满意。只豪格损失最大。 作为交换,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被确定为辅政大臣,随后,多尔衮踢走济尔哈朗,晋升为摄政王,独领政权。 皇太极是清朝史上非常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他即位的时候可以说是接了个烂摊子,努尔哈赤刚刚在宁远城战败,后金元气大伤,而努尔哈赤死的时候也没让皇太极省心,制定了一个四大贝勒共同辅政的规矩,即后金的国家大事由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四人共同执掌。 只是四个人共同决定大事也不是个事情,于是在1626年努尔哈赤死后,在当年的9月皇太极被推举为后金新的大汗。皇太极在当了大汗之后就发动了宁锦战役,却被明朝名将袁崇焕击败,后金再次大伤元气。在面对着当时外战接连战败,内部四大贝勒分权的形势下,皇太极逐步削弱并消除了莽古尔泰和阿敏的权力,之后代善主动让出权力,最终统一了后金内部。面对外部最大的敌人明朝,皇太极在1629年发动了己巳之变,率军绕行千里突然进攻北京,通过反间计等一系列操作除掉了后金最大的威胁袁崇焕。之后在1640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一举消灭了明朝在关外的最后一支主力部队,逼得明朝势力退出了关外。 正当皇太极意气风发,打算进军关内问鼎中原的时候,1643年9月却突发脑溢血去世了,他这一死,就给当时清朝的政局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内讧。 都说枪杆子里出政权,可以说谁手上掌握的军队最多,谁就最有可能夺权成为清朝新的皇帝。当时清朝的主力毫无疑问是八旗,谁手上掌握的八旗部队最多,谁就最有可能当上皇帝。从这点来看,顺治帝福临确实没有任何希望,因为当时的福临才6岁,手上没有一兵一卒。 ▲皇太极时期八旗势力分布情况 从当时就八旗的分布情况来说,多尔衮、多铎、阿济格(他们三人都是由阿巴亥所生)三兄弟掌握了两白旗,代善(岳托和硕托是代善的儿子)掌握了两红旗,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掌握了正蓝旗,济尔哈朗(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的儿子)掌握了镶蓝旗。两黄旗为皇太极掌握,在皇太极死后暂时成为了中立势力,但两黄旗中的大多数支持皇太极的儿子继位。 就实力来说,无疑是多尔衮派和代善派最强,但是代善无意皇位,也就退出了皇位之争。济尔哈朗因为不属于努尔哈赤直系一脉,所以也没有争夺皇位的可能,在事情明朗之前选择了中立。真正争夺皇位的,在于多尔衮和豪格之间,但是豪格的实力明显不如多尔衮,毕竟多尔衮手上有两旗兵马,豪格只有一旗。 从道义上来说,皇太极死后应该由他的儿子继位,在这方面豪格占据了一定的优势,但是从军功以及实力上来说,却是多尔衮占优。同时多尔衮在当时还得到了两黄旗部分头领的支持。 但是豪格的优势在于,他是皇太极的儿子,在当时来说由皇太极的儿子继位是所有清朝大佬们的共识,多尔衮在这方面就明显没有优势了。但是也不排除如果多尔衮非要皇位,不惜来一场血拼,以两白旗加部分两黄旗兵马对抗他的反对势力,当然多尔衮也很聪明,在血拼之前他要先搞明白各派的态度,一时间也不会真的动手。 从当时的情况来说,皇位的争议只是在由皇太极的儿子继位还是多尔衮继位上,福临暂时没有任何机会。 不过即便是要轮到皇太极一系的儿子继位,福临也是非常靠后的。福临是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在他前面的兄弟中,有3个早夭,除去大哥豪格外,他还有4个哥哥,要轮到他也是基本不可能的。 但历史就是这么地诡异,在一个关键时刻,出现了一个关键性的人物,这就是孝庄皇后,即后来的孝庄太后。孝庄太后在皇位争夺期间与多尔衮达成了什么协议我们也不得而知,不过两人之间有暧昧的关系是可以确定的。 ▲民间传说孝庄曾下嫁多尔衮,虽然这不是真的,但也并非空穴来风 于是到了商定皇位继承人的哪天,即1643年8月14日,皇太极死后五天,清朝当时的大佬都来到了会议现场。首先由两黄旗八大臣中的索尼和鳌拜提出,应该由皇子继位,多尔衮没等他俩把话说完,便怒斥道,这里没有他们说法的资格,勒令他们退出了会场。随后多铎和阿济格提出由多尔衮继位,多尔衮不置可否。因为在这个时候,多尔衮并不能确定支持他的力量究竟有多少,如果他能得到绝大多数势力的支持,那么多尔衮很可能但是就真的接了皇太极的皇位了,但这个时候他也不能确定自己会得到多少势力的支持,因此选择了不置可否,看接下来其他大佬是什么态度。 接着多铎提出由代善继位,但代善表示了退让,并明确了自己的态度,支持皇子继位。随后两黄旗的旗主也表示要拥戴皇子。这个时候就轮到豪格说话了,豪格毕竟是皇太极的长子,不过在这个时候,豪格表示自己不愿意继位,之后离开了会场。 经过这一番试探,多尔衮也搞明白了态势,想必在这个时候他心里也做了一番快速的计算,形势也算是明了了,如果多尔衮坚持要继承皇位,他的势力就是两白旗加部分两黄旗兵马,对抗他的是两黄旗的大多数加代善的两红旗和豪格的正蓝旗,多尔衮的胜算并不大,所以多尔衮在当时就知道自己是继承不了皇位了。 当然,多尔衮也不能让自己的死敌豪格继承皇位,这样的话他的日子也不会好过。于是他就抛出了自己的提议:让皇子继位。这点迅速得到了在场所有人的赞同,那么由那个皇子继位呢?多尔衮进一步提出,让6岁的福临继位。其实让福临继位,是多尔衮在事前就想到的一个备选方案,他相信凭着自己与孝庄之间的交情,让福临继位后也能保住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会议最终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多尔衮还为自己捞到了一个摄政王的位置,也算是一场胜利了。 ▲对于当时的多尔衮来说,让6岁的福临继位与自己当皇帝其实没区别 对于多尔衮来说,让一个6岁的孩童继位,这个孩童并不能理政,自己便能名正言顺地把持朝政掌握大权,和皇帝其实没有区别。如果不让皇子继位,那么一旦与反对自己的人血拼起来,胜算不大,并且一旦失败,自己也会什么都捞不着,不如选择这个稳妥的方案。对于其他势力来说,他们首先是不愿意发生内讧,毕竟当时的清朝就这么点家底,要是真的闹内讧血拼一场,恐怕不要等明朝来灭他们,他们自己就把自己给灭了。其次他们的目的也只是想让皇子继位,既然多尔衮同意了让皇子继位,他们也没什么好反对的了,即便是只有6岁的福临,但好歹也是皇子,自然就不好提出反对意见,也只能支持多尔衮了。 ▲只是多尔衮没想到的是,多年后他还是被孝庄算计了 最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个权力的分配,清朝获得了难得的内部团结,为他们日后入主中原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所以从事情刚开始的时候来看,福临确实没有任何机会。但是也是机缘的巧合,多尔衮没有绝对的实力夺取皇位,皇太极生前威望很高,支持皇子继位的势力占了绝大多数,才逼得多尔衮选择了让一个孩童继位的折中方案。当然也是孝庄在其中起到了作用,才使得福临在皇太极众多的儿子中脱颖而出,成为了这场权力争夺大战的最终受益人。 政治平衡罢了!最有希望做皇帝的豪格和多尔衮都互不相让,最终两方妥协立皇太极的九子福临为帝。 1643年皇太极突然猝死于盛京,而由于其死的非常突然,而此时的大清又不盛行嫡长子继承制的,所以各派都对这个皇位可谓是虎视眈眈。这其中以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和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最有希望做这大清的皇帝。 其中豪格的实力最为强大,不但有原皇太极亲领的正黄旗和镶黄旗的主持,同时满清的重臣,如鳌拜、索尼、图尔格、图赖和谭泰的也都主持豪格,再加上豪格亲领的正黄旗,此时满清最核心的力量八旗,就有三旗支持豪格。按理说以这样的实力豪格当上大清的皇帝是没有问题,但是此时却出现了一个意外,这个意外就是多尔衮。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曾被努尔哈赤当做继承者来培养,不过后被皇太极所夺。早年就跟随着皇太极屡立战功,17岁就成为了满洲八旗中正白旗的旗主,25岁更是做到了满清六王中排位第三的和硕睿亲王,之后皇太极更改满清官制的时候,多尔衮就负责了六部之首的吏部。可以说此时就单凭多尔衮自己和他的正白旗就可以与豪格相抗衡,而更不用说多尔衮还有其兄弟多铎和镶白旗的主持,同时正红旗、正蓝旗和正黄旗也有部分宗室主持多尔衮。可以说凭借着这个实力,多尔衮完全就是与豪格不相伯仲。 而就这样两方可以说是互不相让,再加上作为最重要的一个人物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又态度暧昧,谁也不主持,谁也不反对。所以皇位到底有谁坐上去一直都悬而未决,而豪格和多尔衮两方也大有为了皇位而殊死一搏的趋势,可以说如果事态再如此发展下去,满清必然陷于分裂之中,而这只会让明朝有了消灭满清的机会。所以为了杜绝这个事情的发生,原两黄旗的那些重臣们遂决定用武力逼迫豪格和多尔衮尽快做出选择,并提出了第三种方案,那就是立皇太极的其他儿子为帝。最终三方决定有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为帝,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担任辅政大臣。 那么很多人都奇怪为什么双方都答应选福临为帝呢?而不是皇太极其他的儿子呢?这个其实有着很多的因素,但大概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血统。福临是满清皇室中唯一拥有满清和蒙古双重皇族血统的皇子,他的母亲就是蒙古皇族孛儿只斤氏,也就是蒙古的“黄金家族”族长的女儿。而在当时满清还未入关,实力远非想像中的那么强大,所以需要蒙古的主持,而想要蒙古的鼎力相助,立有蒙古皇族血统的福临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二、年龄。双方之所以会答应让福临继承帝位,除了福临拥有双重的皇族血统,还在于他的年龄。当时的福临仅有6岁,而这个年龄的孩子说实话懂什么呢?让他当皇帝无疑就是一个傀儡,什么事情都是还有多尔衮和豪格等人说了算,而在当时满清皇帝的地位并没有入关后那么的尊贵,那个时候还是有八旗的旗主共同治理满清。所以既然都能够执掌朝政了,谁又在乎坐上那个位置呢? 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本来根本没有希望的福临就这样神奇般的坐上了那个皇帝的宝座。只能说福临的命太好了,生来就有做皇帝的命吧。 感谢悟空问答官方邀请!福临继位纯粹是权力斗争的意外结果。 公元1643年八月九日,皇太极暴亡于沈阳清宁宫。由于他是突然离世,因此对后事没有做任何安排,王公大臣在举丧的同时,都在为皇位争夺进行着激烈的争斗。 按照努尔哈赤的遗命,皇位继承人的确立须经八和硕贝勒讨论,由满洲八旗的贵族们一同商议来决定。当时占轻足轻重地位的亲王和郡王共七人,分别是睿亲王多尔衮、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肃亲王这次格,武英郡王阿济格、颖郡王阿达礼、豫郡王多铎。按照当时的辈分和名望来讲,只有代善、豪格和多尔衮具备继承的资格。 代善跟皇太极是一辈人,早年在跟皇太极争夺皇位失败后,心忧意冷,且因为年老多病,已没有兴趣去争夺皇位。不过由于他掌管正镶两红旗,所以,他的态度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按照皇太极是子承父业的先例来讲,最具备继承资格的还是豪格,他不仅是皇太极的长子,而且当时正值盛年,三十五岁,又文韬武略,战功赫赫,史称“容貌不凡,有弓马才”,“英毅,多智略”。除此之外,由皇太极生前掌管的正黄、镶黄和正蓝三旗都支持“子承父业”,因此,他们拥立豪格继位。 多尔衮虽然“聪慧多智,谋略过人”,但他只是皇太极的弟弟,并没有资格继承帝位。但由于他掌管正白旗及吏部,而且身后的两白旗和两个胞兄弟阿济格和多铎都支持他,使他有了争夺帝位的底气。另外,正红旗、正蓝旗和正黄旗中也有一部分宗室暗中支持他,更使他如虎添翼。 皇太极死后,满洲贵族大臣们在崇政殿展开了讨论皇位继承的问题,由代善主持。正黄、镶黄旗大臣在大清门发誓,拥护豪格继承帝位,并部署了本旗禁军包围了崇政殿。正黄旗的鳌拜和索尼手持宝剑闯入大殿,率先倡言:“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被多尔衮喝退。这时,阿济格和多铎出来劝多尔衮即位,但多尔衮看到并没有引起响应,因此不敢冒然答应。多铎看多尔衮不答应,他就毛遂自荐,被多尔衮否决。多铎转而又提议让代善继位,但代善以“年老体衰”为由拒绝了。他转而提出豪格是“帝之长子,当承大统”。豪格这时就开始得意忘形了,他认为一面是代善提议,另一方面有六旗的支持,认为大局已定,外面又都是自己人,所以就玩起了欲擒故纵,起身谦逊道:“福少德薄,非所堪当。”其实内心是欣喜若狂。但这个时侯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没有继续留在会场观察最后结果,而是胸有成竹的离开了大殿。之后两黄旗和两白旗差点火并起来,代善怕有变故,就连忙退出,阿济格也随他而去。多铎沉默不语,现场陷入僵局。 多尔衮见此情形,也只能自动退出争夺帝位的行列,因为他看到两黄旗对他非常不满,他担心如果强行登基,势必引起内部火并,于是,他就从两黄旗宣称的“必立皇子”中找到一个折中方案,提议由九阿哥福临继位,由自己和济尔哈朗辅政,待其年长后归政。此议一出,得到大多数人的同意。两黄旗自然无话可说,豪格虽然心中不快,但只能为当初的提前离席悔恨不已。济尔哈朗落得个辅政大臣的地位,当然也不能反对。代善只求自保,所以完全支持。 就这样,年仅六岁的福临成了意外中的继承者。 向敬之 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年仅五十二岁的皇太极,在毫无征兆帝猝死于盛京后宫。而福临,皇九子,年仅六岁,却在激烈的皇家权力争斗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大清国的第三位天子。 论年纪,福临只有六岁,比他年长的还有五位哥哥(老二、老三和老八幼殇)。其长兄豪格已经三十四岁。 论资历,福临未经世事,还靠其母抚养,皇太极生前也对他不宠爱(皇太极生前属意皇八子为储,并为此大赦,但因早逝而作罢),而豪格则军功卓著,爵封和硕肃亲王,管理过户部事务,且为正蓝旗旗主王爷。 但是,福临却后来居上,捡漏登基: 一、豪格与皇叔多尔衮相争,势均力敌,互不相让。 二、福临生母、永福宫庄妃得清宁宫皇后支持,联合原支持豪格的两黄旗大臣,改支持豪格为誓立皇子。 三、起到关键性作用的则是两黄旗大臣,他们为了维持自己隶属皇帝亲率的上旗利益和权威,不希望豪格即位推重正蓝旗,故而选择支持不领旗务的福临为继。 四、福临生母为崇德五妃之一,虽名列最后,也要比豪格生母的地位要高。皇后和庄妃为了保证蒙古贵族博尔济吉特氏的利益,合来自蒙古博尔济吉特氏的崇德五妃(实际为四妃,关雎宫宸妃早逝)之力,力挺福临即位。 五、福临少不更事,比成熟皇帝容易操纵,故而得到了礼亲王代善支持。多尔衮也愿意接受这样的主子,以退为进。 文/崔浩畅谈历史 公元1643年八月九日,清朝皇帝皇太极驾崩,临终前,他没有留下任何遗嘱。 于是为了争夺皇位,清朝两黄旗的军队支持皇太极长子豪格,两白旗军队支持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多尔衮,双方不服不忿地争来吵去,为争夺皇位而互不相让。 最终,鹬蚌相争之下,六岁的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登基称帝。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为什么毫无功劳、素无威信、年幼无知的福临,会成为新任皇帝呢? 临死前并没指定继承人的皇太极 皇太极死后,围绕着皇位的继承权,数派势力开始你争我夺地明争暗斗。…
-
乾隆为何要为多尔衮平反?
乾隆四十三年,皇帝下旨为顺治朝追罪的睿亲王多尔衮平反昭雪。诏曰: 睿亲王多尔衮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寻奉世祖车驾入都,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殁后为苏克萨哈所构,首告诬以谋逆。其时世祖尚在冲龄,未尝亲政,经诸王定罪除封。朕念王果萌异志,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乃不于彼时因利乘便,直至身后始以敛服僭用龙衮,证为觊觎,有是理乎?……朕每览实录至此,未尝不为之堕泪。则王之立心行事,实为笃忠荩,感厚恩,明君臣大义。乃由宵小奸谋,构成冤狱,岂可不为之昭雪?宜复还睿亲王封号,追谥曰忠,配享太庙。依亲王园寝制,修其茔墓,令太常寺春秋致祭。其爵世袭罔替。 此时是公元1778年,距离多尔衮去世已经过去了128年。 有清一代,关于多尔衮的身后事终于由乾隆盖棺定论。对于一个被“谋逆”追罪的人来说,最后给定“忠”的谥号,颇有几分戏剧化。 多尔衮死后不到两个月即被清算,落了个身败名裂。顺治十二年,皇帝下诏求言,吏科副理事官彭长庚、一等精奇尼哈番许尔安上疏历数多尔衮的功劳,请求能为他平反冤案,恢复爵位,被济尔哈朗等人驳回,两人也被流放宁古塔。 此后一百多年,再无人敢提及多尔衮。 乾隆三十八年,弘历就曾下诏:认为睿亲王多尔衮虽然定罪除封,但念及定鼎之功,不忍坟茔荒芜,由内务府进行休憩,并令近枝王公按时祭扫。 也许从这个时候起,乾隆就已经有了平反的想法。 作为皇帝,乾隆必然能看到最为详尽、真实的档案,对于多尔衮谋反与否,自然有自己的判断。 他认为当时的多尔衮“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要想当皇帝实在是轻而易举。多尔衮当时的清算如何造成,无非是他身死之后,朝廷中关于权力的分配来了一次重新洗牌。“批倒”多尔衮,就势在必行。 更何况,当时满清入关不过七年,民族之间的矛盾仍然极为尖锐,大大小小的反清复明起义此起彼伏,亟须把多尔衮这个重量级的人物推出来当替罪羊。 而到了乾隆朝,爱新觉罗家已经坐稳了江山。作为满清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乾隆堪称是中国历史上最幸福的皇帝,在二十五岁风华正茂的年纪登上皇位,继位没有任何悬念与质疑。完全不需要顾虑为这样一个关键人物平反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合法性。 他的观点是: 朕若不言,后世子孙无敢言者。 于是在乾隆四十三年,弘历不仅为多尔衮平反,同时也恢复了豫亲王多铎、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肃亲王豪格、克勤郡王岳讬原有的爵位,并配享太庙,连在雍正年间获罪的允禩、允禟也恢复了名誉。 也许他没有料到满清后来的历史走向,但这句话说对了。从嘉庆开始,清朝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自顾不暇,若没有他来厘清前朝旧案,后世的皇帝们哪里还有精力来顾及这些旧事。 道光九年,旻宁巡视盛京拜谒祖陵,追念睿亲王多尔衮领兵入关的功勋,赏赐当时袭爵的睿亲王淳颖的儿子禧恩三眼花翎。嘉庆薨逝后,禧恩在宗室中首先站队,支持道光继位。旻宁此举,也是对禧恩投桃报李吧。 清朝诸帝中,当数乾隆对多尔衮的评价最高,他自称看实录堕泪,想必是看到了内廷中最隐秘的档案,而这些,才是最真实的记录。 乾隆为多尔衮平反昭雪后,令多尔博仍旧为多尔衮后嗣,以其五世孙淳颖袭睿亲王爵位。 淳颖的嫡福晋富察氏是一等忠勇公、领班军机大臣傅恒的女儿。傅恒是乾隆前期到中期最为炙手可热的大臣,他的另一个女儿嫁给了乾隆十一子成亲王永瑆。 乾隆固然好大喜功,但对这些竞争皇位的失败者,终究没有像他的父亲那样刻薄。 乾隆时期是康乾盛世的最辉煌时期,也是封建社会权力专制的顶峰,而乾隆皇帝对于“千古留名”的追求也是所有帝王中最为强烈的一个,为了显示自己“包容天下”的胸襟。乾隆为一大批前清时期遭遇迫害的家族成员洗去不白之冤,像被雍正帝迫害的众多兄弟,侥幸存活的都得到了乾隆照顾,当然,最出名的还要数多尔衮 要讨论乾隆为什么会为多尔衮“正名”,首先就要看一下多尔衮当时的罪名是否真的成立?我们正视历史的话,多尔衮的功绩显然要比过失要大得多: 清廷能够顺利入关,是多尔衮的功劳;清廷得以定都北京,是多尔衮的功劳;清廷在皇太极死后陷入权利争斗,又是多尔衮放弃了梦寐以求的皇位,才换取了各方的退步,避免了大清的分裂;甚至说顺治也是沾了多尔衮的光,才登上了皇位!若没有顺治,哪有后来的康熙和雍正,也就没有强盛的大清,这一切,都是多尔衮励精图治的体现,所以,我们可以把多尔衮和皇太极并列认为是大清的奠基人 在肯定多尔衮功绩之后,我们再来看看他死后被定下的罪名:篡权、夺位、意图谋反等等等等,反正都是为了皇位。历史都是胜利者撰写的,显然,多尔衮不属于“胜利者”的范畴!可是我们看看当时这些罪名的具体所指:穿龙袍、以皇父自居!拜托,这些到底是谁赐予的?难道不是顺治吗?先是摄政王,然后是皇父摄政王,哪一道圣旨是多尔衮发的?再说了,多尔衮时期,如果他真想取而代之,那也真没什么难的,因为豪格、济尔哈朗等人都已经被他给摆平了,在“夺位”的路上,已经没什么可以阻止他了。可是,皇帝依然是顺治,而多尔衮再牛,权势再大,他也始终没脱离“摄政王”的称号。说多尔衮“谋反”,估计连顺治自己都不信 那顺治为何如此仇视多尔衮呢?在多尔衮的众多罪状中,有一条是“私入后宫”,这可能才是顺治的“心病”所在,因为当时多尔衮与孝庄太后的绯闻已经天下皆知,在很多野史中甚至记载了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的事,这等于给顺治找了个“后爹”。没掌权的顺治除了“忍”,也别无他法,可是,当多尔衮不幸去世后不久,就借着有人揭发的理由对多尔衮展开了“清算”,这种仇视其实也和孝庄有关 孝庄太后亲历了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顺治是她的亲生儿子,可是,孝庄太后和顺治的关系并不好,主要原因就是皇后的任命基本是孝庄做主。第一个皇后是孝庄的侄女,结果和顺治根本没有共同语言,顺治几次要废皇后,都在孝庄或明或暗的反对下无功而返,致使顺治郁郁寡欢,无奈之下,孝庄只得同意了顺治“废后”的意愿。(顺治后来自己选了一个,又想废,没废成就偶了) 顺治认为由于多尔衮的存在,使得自己当了多年的“傀儡”;他还认为是孝庄的原因,才使自己的婚姻支离破碎;最主要一点,这两个他所不满的人还绯闻不断,这就更激化了顺治的愤怒,所以,多尔衮就这么定罪了 多尔衮被定的各种罪名显然根本站不住脚,更何况他对大清有着无可替代的贡献,所以,乐于被后人赞扬的乾隆就恢复了多尔衮的名誉 顺治七年(即公历1650年)冬,年仅三十九岁的多尔衮意外暴毙在喀喇城。 两月后,顺治凭着几点捕风捉影的“大逆之罪”就对他展开了清洗:不仅刚刚到手还没捂热的“成宗”皇帝封号被夺、“睿亲王”的爵位被削、宗籍被开、连坟墓都被挖了,一代政治明星落得这个下场也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 直到一百多年后,乾隆皇帝才给了他一个公道: 睿亲王多尔衮……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寻奉世祖车架入都,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宜复还睿亲王封号,追谥曰忠,配享太庙。依亲王园寝制,修其茔墓,令太常寺春秋致祭。其爵世袭罔替。 乾隆为什么甘冒天下之大不韪,违背祖宗顺治的旨意来给多尔衮平反呢? 稳定朝局 其实自世祖顺治帝对多尔衮展开了近乎疯狂的报复之后,一直有大臣对此不满(如吏科副理事官彭长庚、一等惊奇尼哈番许尔安等),认为皇帝处罚过重丝毫不讲情面,不免有过河拆桥之嫌,因此一直在给多尔衮说好话,希望能恢复他的王爵。 后来许多人还因此受到了严惩(以上所举二人皆被罢官,流放宁古塔)。 忠言进柬反遭打压,这些人自然满怀愤懑,与清廷也是离心离德了。至乾隆晚期,他们的后代已经形成了一股势力不小的“团体”,一直在朝野上下蠢蠢欲动。 再加上雍正年间实行“新政”,虽有利于国计民生,但又把官绅阶层给得罪了一个遍。 为了不让这两股势力汇合谋乱,给多尔衮这类清初的有功之臣昭雪来安抚人心也是在所难免。 时过境迁,人事不再 乾隆朝中晚期距离多尔衮被清算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早已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那些当事人的后代现在还活在世上的都不知道是第几茬了。 因此这个时候给多尔衮雪冤也就只能起到拉拢宗室子弟的作用,对冤案本身并无任何影响,而这正是乾隆所要的。 良心发现 乾隆自诩为“十全老人”,自认为“文治武功,盖世无双”,可能因此在他内心深处存在着对多尔衮这类雄才大略英雄人物的仰慕(“英雄相惜”),这才对他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有着一丝同情,最后良心发现,做主还了他一个清白。 参见史料:《清史稿》等 原创,侵权必究! 乾隆为何要给多尔衮平反,这是一个比较值得深思的问题,既有多尔衮的功绩因素,也有乾隆皇帝自负因素,两者相互依附,缺一不可,为何这么说呢?且待我深入分析。 一、多尔衮功过 1643年,皇太极突然因病去世,由于当时他才五十多岁,并没有考虑过继承人的问题,突然离世,让整个朝廷陷入恐慌。 大家为争夺皇位乱成一团,这时,继承人呼声最高的就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还有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豪格是嫡长子,最具有继承皇位的合法性,多尔衮手握重兵,最具有实力继承。两者互不相让,没办法最后只能聚集大臣一起商量继承大事。 讨论继承人时,大家首先就把多尔衮排除,因为毕竟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皇太极有长子存在,轮不到多尔衮继承。原本豪格已经距离继承皇位只有一步之遥,结果豪格稍微客气谦虚了一下说自己怕肩负不了这个重担。 就因为这一句话,多尔衮死死抓住不放,觉得豪格自己都没有信心,怎么能把江山交给他呢?门外鳌拜、索尼等也是重兵在握,为豪格助威,多尔衮想要采取暴力手段进行抢夺,不太合适。 最后济尔哈朗提出建议,让皇太极年仅六岁的儿子福临继承皇位,济尔哈朗与多尔衮做摄政王辅佐福临处理国家大事。这样一来,双方才暂时消停,济尔哈朗本来就是与豪格一伙的,他做摄政王也算双方实力相当。 但是济尔哈朗远远没有多尔衮实力雄厚,福临才登基不久,很多支持豪格的大臣就倒戈支持多尔衮,并且出卖豪格一伙人,说他们有人想要谋立豪格,首先被处置的就是济尔哈朗。多尔衮不仅把济尔哈朗处置,还将济尔哈朗原本的旗主之位也抢占。 紧接着豪格被多尔衮陷害致死,多尔衮霸占了豪格的旗主之位,还将豪格的老婆也一并抢占,实在有些残忍。豪格倒台之后,索尼、鳌拜也被多尔衮想方设法进行处置,朝中权利基本掌握在多尔衮手里。 年纪尚小的福临只能默默忍耐,别无他法。1644年多尔衮带领清军入关占领北京,大清顺势迁都北京,实现统一基业,这应该就是多尔衮最大的功劳,因为这个功劳,基本已经可以与其余内讧的过错相抵消。 至于福临为何对多尔衮如此不满,是因为相传多尔衮与福临的母亲孝庄皇后有一腿,导致福临感觉脸上无光,此外,就是权力的抢夺,福临后来长大成人,多尔衮又于1650年去世,为了将之前多尔衮带领的正白旗与镶白旗旗主之位收回,福临对多尔衮的功绩进行了否定。 多尔衮去世两个月后,福临就叫大臣纷纷揭发多尔衮生前过错,最后对其进行死后处置,削去爵位,革去官职,也算是报多尔衮当年专权的一箭之仇。 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其实多尔衮也算不上什么专权,正如康熙时期的鳌拜一样,作为辅政大臣,鳌拜有责任辅佐年龄尚小的康熙,多尔衮一样有责任辅佐年龄尚小的顺治,只是皇帝年轻不能理解这种行为,康熙晚年就给鳌拜平反,因为已经恍然大悟。 顺治得天花年仅24岁就去世,要是他活得久一些,也许就会明白多尔衮当时所做的一切,要是多尔衮真的想篡位,顺治根本挡不住。 二、乾隆时间充裕 乾隆在看关于多尔衮档案的时候,一定也看得很清楚,可是为什么他的爷爷康熙没有给多尔衮平反,父亲雍正没有给多尔衮平反,偏偏乾隆就要给多尔衮平反呢? 最直接的因素就是乾隆比较闲,才有时间去处理这些旧事,为何乾隆能够如此悠闲自在呢?那还是他的爷爷康熙与父亲雍正为他奠定的基础。早在康熙时代,就已经平三藩之乱,收复台湾,抵御住沙俄侵略,让大清江山稳定下来;雍正时期又追缴国库亏空,大力施行“改土归流”等改革政策,让国家更加安定,国库更加富足;到了乾隆时期,江山稳定,国家富裕,天下杂事较少,乾隆不需要像父辈那样操心而担惊受怕。 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乾隆才有时间精力来研究过去的案件,并且一一平反,比如礼亲王代善、豫亲王多铎、郑亲王济尔哈朗、肃亲王豪格、克勤郡王岳讬还有与雍正夺嫡的八阿哥允禩、九阿哥允禟,以及乾隆的哥哥弘时等人。 乾隆给多尔衮平反后,还恢复其爵位,让子孙后代继续世袭。 宜复还睿亲王封号,追谥曰忠,配享太庙。依亲王园寝制,修其茔墓,令太常寺春秋致祭。其爵世袭罔替。 三、乾隆自负 乾隆自称十全老人,并且公然敢说: 朕若不言,后世子孙无敢言者。 他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觉得要是他不敢做不敢说的话,以后子孙后代都不敢说不敢去做,他已经完全把自己标榜成为清朝时期最厉害的皇帝,他平反时这样评价多尔衮: 睿亲王多尔衮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寻奉世祖车驾入都,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这样的评价抓住了多尔衮的功劳,而忽视错误,要说乾隆认识有多深刻,实在不敢恭维。 盛世总是容易让人麻木,好大喜功,自以为是,历史从来如此,比如唐朝时期的李隆基,处于开元盛世,国家人民生活足够富裕,可以做到夜不关户,路不拾遗,但是危机也隐藏在盛世表面之下。 清朝一样,乾隆时期虽然看似富裕稳定,但都是靠祖辈奠定的基础,才造就的,乾隆自以为是,闭关锁国,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最终的结果也就导致奢靡成风,官员贪污腐败,比如和珅之流,成为国家蛀虫危害国家。 单纯从这些事情来看,我们就知道乾隆当时平反多尔衮的心态其实主要还是想在自己政治生涯中锦上添花,让百姓觉得自己确实足够宽宏大度,足够仁义。 要说真实的功过,也许乾隆并没有考虑的那么深入,而真实的多尔衮什么样子,也因为乾隆平反之后将资料销毁,我们无从得知,给后世留下一个谜,让我们逐渐摸索。 结语 虽然多尔衮确实有过很多功劳,该得到历史正确的评价,但是乾隆的做法目的为何,也值得我们深思!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多尔衮一案,是清世祖顺治皇帝钦定的,谁敢翻案?一代雄主康熙帝不敢忤逆皇父的意思,不敢翻案,铁腕治国的雍正帝也不敢翻案,可这个重孙子乾隆就翻案了。为何? 一、写入国史需要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68岁高龄的乾隆帝下诏: “命追复睿亲王封爵”; “朕以为应加恩复还睿亲王封号,追谥曰忠,补入玉牒,并令补继袭封。照亲王园寝制度,修其茔墓,仍令太常寺春秋致祭”; “其原传尚有未经详叙者,并交国史馆,恭照实录所载,敬谨辑录,添补宗室王公功绩传,用昭彰阐宗勋至意” 。 很明显,乾隆要讲多尔衮的相关资料补入国使馆。为何要写入历史?多尔衮功劳太大了,虽说清军入关写在顺治的功劳簿上,但谁都知道,1644年,顺治才6周岁,他懂个屁啊。所有的一切都是多尔衮的创造的,你不能写历史忽略掉这么重要的人吧,况且多尔衮也是皇族一员、太祖皇帝亲儿子,怎么说都是一家人,如果是外人完全可以在历史上屏蔽掉,但自家人还是要顾及面子的,也是对远支的皇族的安慰。 二、政治需要 给多尔衮平反,其实也不用补偿什么,不就是下发一纸空文,给多尔衮恢复名誉,重新给他造个墓地,给他的后代一些钱粮救济,哪怕让他们世袭睿亲王爵位,无非就是朝廷多开销一点点钱粮,在皇帝眼里,九牛一毛而已。…
-
多尔衮执掌朝政时,索尼、鳌拜等大臣在干什么?
多尔衮为摄政王时,曾经的眼中钉索尼、鳌拜可想而知会是什么处境,一句话形容就是,打压打压再打压。 1643年皇太极突然驾崩,没留遗诏。皇位继承人问题摆到了桌面上。当时,分为三派,首先是皇太极长子豪格,他是最有希望的继承人。皇太极原来的两黄旗将领是他坚定的支持者,主要骨干就是八大臣:索尼、鳌拜、图赖、图尔格、拜音图、何洛会、谭泰、冷僧机。八人“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 然后是睿亲王多尔衮战功赫赫,两白旗支持他,他的亲兄弟阿济格和多铎为他助威。 最后一派是没实力,有资格的代善、济尔哈朗等一些吃瓜群众,跟着和稀泥的。 九月二十六日,各大王公贝勒在崇政殿召开王位继承人竞聘大会,鳌拜、索尼刚说了一句“立皇子”,直接被多尔衮轰出去了。多尔衮说:“这是王公大臣的会议,你们是什么东西?”,于是,索尼、鳌拜等在门外等候。崇政殿里面剑拔弩张,索尼、鳌拜在门口也没闲着,他们利用职权将八旗卫队和两黄旗调来包围了崇政殿。并在外面高呼“立皇子”。豪格得到了舆论,家族,禁军的三方面支持,优势巨大。 多尔衮眼见大势已去,豪格已稳操胜券,谁也没想到这时候,剧情发生了反转。豪格不知道怎么回事脑袋短路了,假客气上了:“我德浅福薄,不能胜任,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 多尔衮立刻来了精神,得理不饶人,“他自己说的他不行,这可不赖我,他没资格再竞选了”。 豪格估计肠子都悔青了。门外的索尼、鳌拜等也是在心里把豪格骂了一万遍猪脑子。虽然豪格不行了,但现在有优势,不能让多尔衮得逞。于是鳌拜等人按剑离席说了下面一番话: “我们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饭,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可从死先帝于地下!” 表面上是效忠先帝,实际是对多尔衮赤裸裸的“亮刃”。多尔衮没办法,毕竟清军还没入关,大明王朝还存在,现在真发生冲突,损失的是大清。最后,和稀泥的济尔哈朗提出个建议,取个折中的办法,双方各退一步,立皇太极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为皇帝,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被选为摄政王。 这下鳌拜、索尼和多尔衮的梁子算结下了。可以说是他们几个从中作梗把多尔衮的皇位搞丢了,多尔衮当上摄政王之后,便开始有计划的打压他们。 内部瓦解“八大臣” 八大臣内部在豪格失败后,有人迅速审时度势,向多尔衮靠拢,第一个就是拜音图,他以告发郑亲王济尔哈朗为投名状,多尔衮就此扳倒济尔哈朗,成为了唯一一个摄政王,开始掌控朝局。 紧接着何洛会叛变,谭泰、冷僧机被下狱,二人早就想放弃抵抗了,也投降了多尔衮。 软硬兼施 鳌拜和索尼誓死不降,多尔衮曾想拉拢索尼但索尼拒绝了。 叛变的谭泰首先告发索尼把内库的漆琴私自赠与他人,这本来是些小事,但在有心人眼里,这就是证据,于是,索尼被削去爵位。 又过了几年,贝子屯齐诬告索尼与图赖等人谋立肃亲王豪格,多尔衮立即将索尼夺官抄家,撵到昭陵给先帝守灵去。这样两下索尼就被多尔衮废了。 有功不赏,无事生非 多尔衮知道鳌拜又臭又硬,不可能反水,也不招降了,直接打压。 鳌拜在征讨李自成的战斗中立有大功,被封为“一等昂邦章京”。但这丝毫不能改变多尔衮对他的看法。 多尔衮的亲哥哥阿济格私底下总叫顺治“孺子”,被人举报。多尔衮让阿济格做检查并全军通报,表面上是惩罚阿济格,实际是在羞辱顺治。让鳌拜和谭泰(当时未叛变)召集部下,聆听阿济格“检讨”。鳌拜和谭泰知道不是好事,就未执行。 这下被多尔衮抓住把柄,敢违抗圣旨?结果,鳌拜撤职并罚银100两,打李自成立的战功再不能提。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1648年,多尔衮又想起鳌拜了,你鳌拜不是能打吗?派鳌拜跟豪格去打张献忠,鳌拜又立功了,不仅大败张献忠,还斩杀了张献忠。可还没等到家,诏书就来了。参领希尔良有冒功领赏的行为,鳌拜你也连坐,没跑。被多尔衮以勘察不实的罪名,削去职位,又罚银100两,斩张献忠这功劳也不算了。 没过一个月贝子屯齐告济尔哈朗,鳌拜又被揪出来,被告发曾谋立肃亲王豪格,应被处死,但鳌拜功劳太大,多尔衮又改为了罚银自赎。 没过几天,侍卫廓步梭又告发鳌拜在皇太极死时,调动两黄旗逼宫多尔衮的事,罪名叫“擅发兵丁守门”。鳌拜本应被判处死刑,又改为革职为民。 1650年,多尔衮腿受伤了,在河北滦平养伤,暗示顺治皇帝应来看望他,顺治听到消息亲自前去看望多尔衮,多尔衮很高兴,在皇帝走后,却故意责备给皇帝报信的大臣。最后想方设法连接上了鳌拜家的WiFi,又以包庇罪判处鳌拜死刑,后又改为,罚款,彻底降为平民。鳌拜由“一等昂邦章京”一路电梯式下落成平民,鳌拜快被压的喘不过气。 所以多尔衮时期,索尼鳌拜一直在忙着自保,应对打压。直到1650年12月31日,多尔衮去世,鳌拜和索尼才解除了警报。顺治亲政后,重用索尼、鳌拜,两人也得以从新回到政治舞台,并在顺治驾崩时成为辅政大臣,达到了官场生涯的巅峰。 清顺治元年(1644年)到顺治七年(1650年),这段时间在清朝历史上,被称为“多尔衮专政时期”,顺治小皇帝名义上是王朝的君主,但是实际上,最高权力却掌握在多尔衮手中,而他也是整个国家的实际统治者。 为了巩固手中的权力,多尔衮所采取了“一抬一打”的政治策略。 所谓“一抬”,即积极扶持其手中的两白旗势力,不仅他的两位同父同母的亲兄弟阿济格和多铎在朝中的权势与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包括苏克萨哈等人在内的一众两白旗将领和官员,也得到了重用,把持着朝廷的要害部门与岗位。 与之相对应的“一打”,即打击除两白旗外的其他政敌势力,特别是在皇太极去世后群龙无首的两黄旗势力,遭到的多尔衮的分化瓦解与无情打压。他们中有的选择了屈服于多尔衮的威严之下,并成为其打击政敌的“帮凶”。但是更多的人却依旧选择了同多尔衮继续对抗,索尼、鳌拜等人便是这其中的典型代表,当然,等待着他们的,也只能是多尔衮更加残酷的打击与报复。 皇太极去世后的皇位争夺战,为多尔衮之后的“报复”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清崇德八年(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去世,由于其生前并未就继位人的问题做出任何的安排,随之而来的便是长达十七天的皇位争夺战。 起初皇位是在睿亲王多尔衮与皇太子的长子、肃亲王豪格之间展开。 前文中也提到了,此时的多尔衮坐拥两白旗的支持,即八旗中实力最为强盛、由多铎统领的镶白旗,以及实力仅次于镶白旗与镶蓝旗,排名第三,由多尔衮亲领的正白旗,故其整体的支持力量非常的强大。 而在皇太极去世后,以索尼、图赖、图尔格、拜音图、何洛会、谭泰、冷僧机等八人为代表的两黄旗高级将领坚决拥立豪格称帝。豪格在得到两黄旗支持的情况下,手中还掌握着正蓝旗,论实力与得到两白旗拥护的多尔衮不相上下。 除此之外,掌握两红旗的礼亲王代善与手握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也选择支持豪格,这就使得豪格占有了绝对的主动权。 只不过,豪格的一句话瞬间让几乎到手的皇位就此与他擦肩而过。 “我福小德薄,焉能堪当此任。” 而就当场面再度陷入僵局的时候,索尼与鳌拜率先站了出来。 “吾辈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 可以说这样几乎于武力威胁的话语给了当时在场所有人以巨大压力,况且,此时的阿济格已经离开了会场,很明显是去调兵遣将,八旗内部的“火并”看似即将是无法避免。 在如此危急局面下,郑亲王济尔哈朗率先提议,由皇太极的第九子、永福宫庄妃所生的福临继承皇位,随即得到了多尔衮以及其他在场所有人的认同。 就这样,年仅五岁的福临可以说是“阴错阳差”般的登上了皇位,这便是后来的顺治皇帝。 与此同时,郑亲王济尔哈朗,凭借其在皇太极时期百官中排行第二的身份,以及对于顺治登基的拥立之功,成为了第一辅政王;多尔衮也凭借其在朝中的地位以及此前的功绩,成为了第二辅政王。 而伴随着顺治皇帝的登基,多尔衮也就此开启了他的“报复”行动,并且就此开始一步步走上权力的巅峰。 此前支持豪格的众人,无一例外的遭到了多尔衮的打压。 顺治皇帝登基之初,济尔哈朗凭借第一辅政王的身份,地位是高于多尔衮的。然而,济尔哈朗自知谋略与权术上的能力不及多尔衮,于是为求自保,选择了退让,算是主动将自己置身于多尔衮之后,让多尔衮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 然而,济尔哈朗如此“大度”的举动,非但没有让多尔衮知足,恰恰相反的是,这更加滋生了多尔衮擅权专政的野心。 多尔衮首先要做的,就是从内部瓦解两黄旗的势力,进而彻底翦灭豪格的支持力量。 多尔衮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此时的豪格虽然痛失皇位,并且被排挤出了统治核心,可依然有着非常强大的实力,另一方面,如果多尔衮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贸然对豪格发难,必然引得代善和济尔哈朗等人的警觉,反而将自身至于不利的境地。 在多尔衮的高压态势下拜音图家族首先叛变。 拜音图的弟弟巩阿岱告发济尔哈朗,说他曾经暗地里表达了对于多尔衮的不满,结果,济尔哈朗不仅被罚银五千两,更是逐渐被踢出权力中心,取消了辅政王的职务,改由多尔衮的弟弟多铎担任,这也使得多尔衮兄弟彻底占据了朝中的权力中心,足以把持朝局走向。 紧跟着,深受豪格信任的何洛会也叛变了。 他先是主动向多尔衮告发了图赖以及图尔格、遏必隆,结果三人均遭到了废黜。随后他又向多尔衮揭发豪格言语中伤多尔衮。 “多尔衮有病无福之人,身材细瘦,素患风疾,常常头昏目眩,壮年猝死,大抵跟纵欲有关。” 而这无疑是让多尔衮找到了惩治豪格的借口,并且险些将豪格就此整死,最后是因为顺治皇帝“涕泣不食”,豪格才保全了性命,但是也被贬为庶人。 接着,谭泰、冷僧机也先后投降了多尔衮,并且积极检举、揭发其他两黄旗的将领及朝臣,使得两黄旗内部遭到了多尔衮的瓦解,实力受到了很大的削弱。 此时,相约共同扶保豪格登基的八人中,只剩下了最后的四人。 这其中,同为“开国五大臣”之后的费英东之子图赖以及额亦都之子图尔格,由于去世时间较早,多尔衮也念及其父辈功绩,还算留了些“面子”。 然而,多尔衮对于索尼与鳌拜的打压与迫害,是最为严厉而又残酷的。 索尼先是遭到了投降多尔衮的谭泰、巩阿岱等人的弹劾,遭到了惩治,随后又被多尔衮找借口废黜了所有爵位与职务,发配到盛京去看守昭陵。 至于鳌拜,则是前后三次遭到了多尔衮的打压,不仅其所立下的功劳直接遭到了抹杀,就连性命都险些没有保住,最终也是遭到了削除爵位与职务,罢为庶民的处罚。 至于豪格,多尔衮当然不会放过他这个最危险的“敌人”与对手。 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豪格得胜回京。在此之前,豪格带兵彻底平定了盘踞在四川的张献忠大西政权,并且是亲手射杀了张献忠,可谓是立下了不世之功。 可等待豪格的却是诸如冒功领赏以及用人不当这些“莫须有”的罪名,豪格也就这样被多尔衮下狱,开始遭受折磨。 这一年的四月,豪格凄惨的死去,不仅其统领的正蓝旗为多尔衮所得,就连其福晋都为多尔衮以及阿济格抢走,大清王朝的初代肃亲王以如此悲惨且极富屈辱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至此,多尔衮算是消除了所有有威胁的政敌势力,并且逐步走向了其擅权专政的巅峰时刻。 多尔衮去世后,同样遭到了极为残酷的清算。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初九,多尔衮死于古北口外的喀喇城。 在此之前,多尔衮已经从最初的辅政王,强迫顺治皇帝一再加封其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直至皇父摄政王,并且在这期间,多尔衮不断排除异己、打压政敌,在将权力不断集中在自己手中的同时,也在朝中“树敌”颇多。 这其中,最为关键性人物,就是在此前被多尔衮排挤出辅政王序列的济尔哈朗。 济尔哈朗在多尔衮去世后,趁着两白旗群龙无首、相互政权夺势之际,直接闯入多尔衮府邸,抢回了被多尔衮带回家中的皇帝玉玺和印信,并主动拥立顺治皇帝亲政。 与此同时,济尔哈朗又联合在多尔衮专政时期同样受到打击的巽亲王满达海、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联合向顺治皇帝上奏,控诉多尔衮的十六大罪状: “昔太宗文皇帝龙驭上宾,诸王大臣共矢忠诚,翊戴皇上。方在冲年,令臣济尔哈朗与睿亲王多尔衮同辅政。逮后多尔衮独擅威权,不令济尔哈朗预政,遂以母弟多铎为辅政叔王。背誓肆行,妄自尊大,自称皇父摄政王。凡批票本章,一以皇父摄政王行之。仪仗、音乐、侍从、府第,僣拟至尊。擅称太宗文皇帝序不当立,以挟制皇上。构陷威逼,使肃亲王不得其死,遂纳其妃,且收其财产。更悖理入生母于太庙。僣妄不可枚举。” “以此思之,多尔衮显有悖逆之心,臣等从前俱畏威吞声,不敢出言,是以此等情形,未曾入告。今谨冒死奏闻,伏愿皇上速加乾断,列其罪状,宣示中外,并将臣等重加处分。” 此时早已对多尔衮心存不满多年的顺治皇帝,终于等到了肯为自己出头,为自己说话的人,马上安排济尔哈朗、满达海的人对多尔衮集团进行清算,并且顺治皇帝亲自下旨,将多尔衮 “削爵、撤庙享、罢宗室、籍财产入宫。” 而仅仅下葬两个月的多尔衮,也被扒坟掘墓、挫骨扬灰。 至于其党羽,也因为苏克萨哈等人的“叛变”与揭发,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可以说多尔衮集团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土崩瓦解了,包括此前投降多尔衮的谭泰、冷增机等人,也遭受到了极为严厉的惩治。 与之相对应的是,那些在多尔衮专政时期,依然没有屈服的大臣,则受到了顺治皇帝的信任与重用,特别是索尼和鳌拜。 索尼被提拔为内大臣兼议政大臣、总管内务府 事务,成为当时权势地位最高的满洲大臣。 至于鳌拜,也同样恢复了其身份和爵位,并且得到了顺治皇帝的器重,就连其生病都得到了顺治皇帝亲自探望的恩典。 而索尼、鳌拜再加上检举揭发多尔衮集团的苏克萨哈,以及出身名门的额亦都之子遏必隆,这四人成为顺治皇帝在世时最为信任的大臣,并且在其去世后,被委以辅政重任,共同辅佐年幼的康熙皇帝,成为康熙初年的“辅政四大臣”。 多尔衮执政时期,大部分人都很识时务的投靠了他,只有索尼、鳌拜等少部分人始终不愿意归顺。这少部分人的情况都很惨,鳌拜曾经三次被议罪论死,能活下来实属好运。 皇太极死后,关于立储的问题,两黄旗的态度很鲜明——“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 多尔衮想自己当皇帝,两黄旗的八个大臣图尔格(遏必隆之兄)、索尼、锡翰(努尔哈赤侄子)、图赖(费英东之子)、鳌拜、谭泰(扬古利的从弟)、巩阿岱(努尔哈赤侄子)、塔瞻(扬古利之子),就聚集在豪格家中开了个会,一致拥立豪格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