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印
-
为何皇四子胤禛持有“关防大印”,而皇八子胤禩却没有?
在《雍正王朝》中,夺嫡当夜,张五哥奉命接皇四子胤禛去畅春园。这一刻邬思道也意识到夺嫡成功与否就在今夜了。所以在胤禛临行前,要下了胤禛的官防大印。 这令很多观众纳闷的是,在“毙鹰事件”之后,胤禛的差事已经被免掉了,在家修佛理禅,两耳不闻窗外事了,胤禛何来官防?这个官防又是胤禛此前哪个职务的官防?是否可以调动兵权?为何胤禩仍然管理着刑部,却未提及任何官防?一系列问题摆在观众面前。 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八大山庄事件”溯起。 因为防止胤礽谋反是真,康熙一口气封了胤禔、胤祉、胤禛、胤禩四个亲王,同时让胤禔和胤祉共同统领御前兵马,也就意味着封了老大和老三为御前领侍卫内大臣加节制其他卫戍部队。 但是随着胤禔被圈禁,胤祉因状告胤禔魇镇胤礽而被猜忌。此事后来未被再提及,而后来反而是胤禛提到了自己曾经是领侍卫内大臣。所以可以推测胤禔、胤祉两人都被罢免了,而恰恰就是胤禛接替的这个职务。 结合剧情和清制,京城的武装力量有三部分,京外两营、外城的步军统领衙门、内城皇帝的亲军营(剧中是御林军)。剧情故意强调了京外两营的决定性作用(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其次,真正决定性的是隆科多的步军统领衙门的三万兵丁)。 我们重点了解下亲军营,亲军营因为在内城,所以规模不大,但都是皇亲宗室子弟组成,正式编制只有1440人,但却分了4路,互不统属,有4个内大臣,归领侍卫内大臣管。 也就是说胤禛此前是管着康熙最贴身的亲军营的,但是在“毙鹰事件”之后给免掉了,但手续实际上尚未办理。 这是康熙为了让胤禛淡出胤禩等人的视线,刻意这么安排的。因为胤禛即便握着亲军营,掌握不了京外两营,只会被人盯上,还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康熙的安排其实很简单,康熙死后,真正有能力掌握京外两营的,只有胤祥和胤禵。康熙先是利用抚远大将军王把胤禵调走了,还制造了胤禩和胤禵之间的分裂。而把胤祥圈禁着,胤禛又剥夺了领侍卫内大臣,这样一来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很显然由于“毙鹰事件”发生得比较突然,到康熙临终事件比较短,胤禛虽然已经停职了,但是手续尚未办理,领侍卫内大臣的官防还在胤禛手里,在没有新官到职的情况下,作为留守官员,这颗官防大印实际上还是可以调动亲军营的。 邬思道要下官防,说明了他们此前有预排过武力夺嫡,或者说武力保护嫡位的方案。 虽然这个方案的具体内容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后来张五哥奉命拿着金牌令箭到雍王府交给邬思道,胤禛说,告诉邬先生一切按计划行事。 这说明了,原计划中,放出十三爷胤祥是关键一环。当然有了金牌令箭,一切都顺理成章,因为金牌令箭在剧中相当于虎符加强版,直接代表康熙本人权威。 但是,如果没有金牌令箭呢? 原计划我们可以想见的是,邬思道会亲自拿着胤禛的官防去放出胤祥,然后就让胤祥带着亲军营去接管京外两营。 只不过这个过程,代价会比有金牌令箭的情况要大得多。这就完全靠胤祥在军中的威望了,也就说京外两营可能会出现分裂,会有混战。但即便如此胜算也是比胤禩大的,因为胤禩这方没有懂兵的人。依靠程文运,肯定无法比过胤祥的。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为何皇四子胤禛持有“关防大印”,而皇八子胤禩却没有?(了解更多古代史,请关注长城说历史) 在雍正王朝中,康熙临终时,并没有把调动兵力的金牌令箭给四爷胤禛。当时,十三爷胤祥能够控制丰台大营,那是四爷胤禛让张五哥拿出康熙的“金牌令箭”,又让张五哥拿着金牌令箭找邬先生。找到邬先生之后,邬先生让张五哥拿着金牌令箭放出十三爷胤祥,之后,十三爷胤祥才控制丰台大营。 对关防大印,这是康熙给四爷胤禛的,但四爷胤禛手里的关防大印,只是钦差关防大印,不能调动任何兵力。那么四爷胤禛是如何得到这个关防大印的。康熙在最后依然给雍正铺路,首先罢免了马齐与张廷玉等人的职务,又将四爷胤禛的差事撤掉,让他去祭天,因此就给四爷胤禛一枚钦差关防大印。这枚钦差关防大印,只是让四爷胤禛办差可以畅通无阻,并不能调动兵力。 当时,邬思道问四爷胤禛要这枚大印时,四爷胤禛想都没有想,直接就给了邬先生。可见,四爷胤禛知道这枚大印的真实作用,如果真能调动千军万马。长城君认为,雍正肯定会好好考虑一下,或者要犹豫一番,可是,雍正没有犹豫。邬先生要这枚大印,其目的是放出十三爷胤祥,在让十三爷胤祥去营救雍正。 为何四爷胤禛持有“关防大印”,而八爷胤禩却没有? 长城君给您一一道来。 其一,康熙为了给皇四子胤禛登基铺路,才给四爷胤禛的钦差关防大印。当康熙选定皇四子胤禛是继承人,康熙就开始为皇四子胤禛铺路。起初,康熙开始保护皇四子胤禛,让他不要卷入夺嫡之争,一旦卷入进去,八爷胤禩的人肯定会想法设法对付他。 从康熙给雍正钦差关防大印来看,康熙是有意隐藏雍正的权力。只有这样做,雍正登基才比较好控制朝廷的权力,才能让整个权力集中到皇帝身上。一旦雍正登基,权力都集中在雍正手里,让雍正好掌握实权。 康熙所封赐的钦差关防大印,也是为了让四爷胤禛便于出入。在表面看着没有用处,其实,为雍正登基做的铺路。 其二,从一开始康熙对皇八子胤禩就有些不看好,而到后来康熙更加不待见他,因此,康熙不会将这么重要的关防大印封赐给他。通过几件大事,康熙对皇八子胤禩有些不看好。首先,在刑部案件中,康熙才开始认为肖国兴,是自愿检举太子胤礽的。但是,后来康熙通过图里琛知道肖国兴,是在皇八子胤禩的利诱下,才检举太子胤礽。 可见,皇八子胤禩为了夺嫡,连自己的二哥都不放过。康熙看出他的心胸狭窄,为了自己的利益,什么事情都做。因此,康熙对皇八子胤禩有些不待见,就像邬先生所说,这是背上了废黜太子之罪。 皇八子胤禩为了人心,不仅用宽仁来操作,这也是康熙所忌讳的,更是康熙在世的不足之处。康熙更想找一个能不足之过失的继承人,所以,康熙对皇八子胤禩有权力上的限制。康熙知道皇十四子胤禵,虽然与皇八子胤禩一起,但心不在皇八子胤禩这边。康熙把大多数兵权都给了皇十四子胤禵,从而分开皇八子胤禩的整体实力,为雍正登基做了更好的铺路。 总之,皇八子胤禩不会得到关防大印的,更不会让他掌握权力。 长城君曰:康熙从废黜太子胤礽时,就已经选好自己的继承人,就此便开始为雍正登基铺路。所给雍正的钦差关防大印,也是为了让他以后便处于出入方便,相对应的话,皇八子胤禩肯定不会有的。为了分开皇八子胤禩的势力,便给了皇十四子胤禵一枚,这个是用来调动兵力的。 众所周知,其目的是为了让皇八子胤禩,将康熙的继承人吸引到皇十四子胤禵身上,从而达到保护雍正的作用。 【文:长城说历史,图:来源网络,侵权必删,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侵权必究,了解更多古代史,请关注长城说历史,您的点赞,转发,评论是长城君创作最大的动力;因本人能力有限,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谢谢。】 我来说一说 为什么只有四爷有关防大印? 不知道各位看官有没有注意到节目第一集黄河发大水 饿殍满地,赤地千里 可是朝廷确没有钱拿去赈灾 百万灾民。而这场天灾,揭开了大清帝国国库亏空的伤疤,堂堂清王朝,竟然拿不出足够的银两去赈济这场天灾,当所有皇子都旁观的时候,一个人,揽下了这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去江南筹款救灾,他就是胤禛,这一去,让这个以直臣出名的孤臣更加孤独。因为去江南筹款救灾,势必是得罪一帮人的事情,这种得罪,不仅仅是地方上的得罪,更加牵扯到高层和皇子百官,有可能一无所获,在重重的阻力下,有可能无功而返。 我从电视剧所分析出了答案 ① 四爷去江南筹款赈灾虽然是自动请莹 可是是皇上委派也就是电视剧里所说的钦差 钦差去地方办事肯定要有官防印信,用来统帅百官,震慑宵小 所以四爷有关防大印很正常 ② 还有个细节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太子要造反 被康熙爷提前部署让四爷去东宫劝太子悬崖勒马,可是去东宫门口被一个侍卫拦住了,四爷说我是领侍卫内大臣我怎么没见过你 领侍卫内大臣相当于现在北京的卫戍区司令 肯定有官防印信的 ③我们在说说八爷 整部电视剧我都熟读过还真没有看到八爷有出京当钦差的片段 总观全集八爷也只监管过户部所以说没有出京做任务和做过京城任何部门的一把手也就没有所谓的关防印信 这是神剧《雍正王朝》里面的情节哈,纯属虚构,不是真实历史哈! “关防大印”是一种刻有“关防”二字的印信,最早起始于明朝。所谓“关防”,指的并不是“边关防守”,而是“关切、警惕、防备”的意思。 明太祖朱元章执政初期,各地布政使勾结六部官员用印纸伪造“国家印章”,朱元璋发现之后,下令铸造一方只有钦差、巡抚等皇帝亲点的特殊人员才有资格拥有的“关防大印”,作为扼制伪造“国家印章”的手段。 清朝时期,“关防大印”成为九五至尊的象征,见大印如见君王,但“关防大印”是一种临时性的印章,比如皇帝派遣钦差大臣到某省某地公干之前,会将关防大印授予钦差,各省县的大小官员,见大印如见君。 钦差大臣公干结束后,皇上会收回“关防大印”。所以说“关防大印”虽然尊贵无比,但除了皇上之外,任何人都没有资格长期拥有。 如果以尊重历史的角度来讲,没有任何一本历史典籍记录过四王爷胤禛曾经拥有过“关防大印”,只有二月河先生所著的历史题材小说《康熙大帝第四卷之祸起萧墙》和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这一情节。 本人虽然是书迷,但秉承着尊重历史的态度来告诉大家,胤禛持有“关防大印”这一情节在正史中可能并不存在。 如果“只谈剧情,不说正史”的话,胤禛持有“关防大印”这个情节十分值得推敲。 为什么胤禛有“关防大印”,其他阿哥没有? 一、话说江南地区连年水灾,康熙皇帝为了历练四王爷胤禛,特封胤禛为钦差大臣出使江南统领当地官员筹办赈灾事宜。胤禛下江南赈灾时,康熙皇帝可能授予过胤禛“关防大印”的临时使用权。 二、康熙四十二年,户部亏空,治理河道需要花费的一二百万银子愣是拿不出来。 康熙皇帝这才发现户部的账目与实际库存对不上口子,账目上写明了五千万两银子,可库存中连一百万两也没有,康熙一调查才知道,原来户部的钱都被王公大臣们借去了,而且借款时经过自己的同意。 康熙想追回欠款,但堂堂一国之君,如果追着臣子的屁股后面要账,这成何体统? 于是,康熙便想把追讨欠款的事情,交给八王爷胤禩去办。可胤禩不愿意得罪人,便以重病为由,拒绝了康熙的委任。 康熙又把追讨欠款的事情交给太子去办,但太子推推搡搡,又把这个烂摊子扣在了四王爷胤禛的头上,胤禛只好硬着头皮接下了差事。 欠款的大臣都是一众功勋卓著的老臣,比如魏东亭、武丹、佟国维…等人,位高权重、劳苦功高,自然不会把四王爷胤禛放在眼里。康熙为了方便胤禛追讨欠款,特赐给胤禛“关防大印”作为震慑群臣的圣物。 三、追讨欠款的差事办成之后,胤禛付出的辛劳、太子的无能、胤禩的不作为,全部被康熙看在眼里。康熙皇帝发现四王爷胤禛才是真正办实事的人,故于康熙四十六年,封胤禛为领侍卫内大臣。 “领侍卫内大臣”是负责统领皇宫侍卫、保护皇上安全的重要官职,正一品的官衔,非心腹之臣不能授予。 故事发展到这里,康熙皇帝已经动了立胤禛为储的心思,所以很可能在胤禛办理完追讨欠款的事情后,特意没有收回“关防大印”,以便为传位给胤禛铺路。 为什么我如此肯定是康熙不收回“关防大印”,而不是胤禛蓄意私藏呢? 因为“关防大印”是皇帝独有的东西,私藏皇帝贴身之物,只有死路一条。 小说中,绝顶聪明的军师邬思道之所以死心塌地的追随胤禛,就是因为他通过“关防大印”,猜准了康熙皇帝的心思。 那么“关防大印”在胤禛的上位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小说和电视剧中叙述的很清楚。康熙在弥留之际,急召膝下诸皇子来畅春园听遗诏,胤禛动身赶往畅春园之前,邬思道向胤禛借来“关防大印”,一旦八王、九王、十王发动兵变将胤禛扣下,邬思道立刻手持“关防大印”前往宗人府释放十三王胤祥,好让十三王胤祥在第一时间控制丰台大营,率领兵马发动逼宫。 这段剧情非常精彩,但细细品咂之后,会发现非常扯淡…… “关防大印”只有在胤禛手中才能起到效果,并不是阿猫阿狗拿着“关防大印”都能号令宗人府释放罪人。换言之,如果胤禛被扣押,关防大印将会失去效果。 正史中是怎么回事? 正史中,康熙颁布遗诏时,传召了所有成年的阿哥,唯独没有传召胤禛。当胤禛知道自己是新君时,才利用皇帝的权力命令宗人府释放十三王,而不是利用“关防大印”。 这便是我一口咬定“胤禛拥有关防大印”是小说虚构的原因。 这个问题应该是指雍正王朝电视剧中的剧情,并非是正史,因为正史上老四并没有什么钦差关防大印。 今天宋安之来具体分析分析这个问题。 首先宋安之先来说说钦差关防大印的重要性。 根据清史稿和清实录等史书记载来看,历史上老四并没有钦差关防大印。所以以现实来说,是没有参考的地方,只能单纯的以电视剧中的只言片语推测了。 在剧中邬先生拿到大印以后具体是这样说的:“如果到了申时,还没有您的消息,我就用这颗关防大印派人去放了十三爷出来,他有很多故旧部下一呼百应,让他们前去救你”。 对比之后老四拿给老十三的如皇帝亲临的金牌令箭来说,很明显关防大印并没有这般强大,但其作用也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