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才
-
刘邦那帮狐朋狗友,杀狗的、赶车的、吹丧的,为啥都是军事大才?
刘邦本是一介布衣,提三尺剑攻取天下。三年反秦,四年灭项,最终赢得了天下,当上了皇帝,成就了帝王霸业。 我们都知道,刘邦的成功是离不开他的老乡的,可是,我们也都有发现,刘邦的老乡,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比如说他们有杀狗的、赶车的、吹丧的,为何到了跟着刘邦起义的时候,这些人各个都是军事大才了呢? 我们先看看这些从事底层职业的人,他们都是谁吧? 杀狗的人是樊哙、赶车的人是夏侯婴,吹丧的人是周勃。这些人确实都是当时各个行业,最为顶尖的人才。 我们先看看他们在刘邦起义的过程中,都有过哪些壮举。 先说杀狗的樊哙 樊哙是刘邦的老乡和刘邦还是亲戚,他们两个娶了吕公的两个女儿,算是连襟。 刘邦选择起义的时候,樊哙是最先加入这个阵营的,也算是大汉帮的创始人了。樊哙的职业是杀狗,到了起义的时候,就变成了杀人。 不管是杀狗,还是杀人,都是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区别都不是太大,只要上了战场,你有勇气就可以。 就能成为这个战场上的主宰! 樊哙就是少有的悍将,在刘邦起义的过程中,他攻下来过很多座城池,为刘邦建立大汉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们说两件樊哙做的最为功勋卓越的事情。 1、刘邦领着沛县这些没有见过世面的土包子,到了秦的都城咸阳,进入到了秦始皇的宫殿,他们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此生哪里见过这么富丽堂皇的地方。 这个时候,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抢珠宝,抢美女,当然了此时的萧何还是没有失去理智的,萧何是抢地图抢书籍。 刘邦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看到秦朝皇宫里的女人,他竟然打算不走了,要在秦皇宫里和秦二世的美女过夜。 很显然刘邦想要享受生活了,可是,一定要知道,秦朝是被灭了,但你,现在还有强敌项羽呀。 樊哙觉得这样做不妥,他就让刘邦赶紧撤离秦朝的宫殿,不要动这里的财宝,不要动这里的美女。 刘邦气的大骂樊哙,爷们起义不就是为了钱财,为了女人吗?这个时候你倒是教训起我来。樊哙被臭骂了一顿。 尽管说樊哙没有说服刘邦,他就是一个大佬错,知道这样做不妥,但是,他又说不出一个原因来。 后来是张良找到了刘邦,让他秋毫无所犯的,因为现在天下人都看着刘邦的举动呢,若是刘邦和暴秦一样,恐怕天下人,也不会支持他刘邦的吧。更何况还有一个项羽,在项羽看来,这个天下就是自己的。 刘邦即便是先到了咸阳,也是为自己守护财宝的人。到了后来项羽来了,正是因为刘邦没有拿这里的金银,没有动这里的美女,项羽才放了他一马的。 否则项羽早就杀了刘邦了。 所以说在劝说刘邦这件事上,樊哙是功不可没的,毕竟他是第一个提出这个事情的人。 2、鸿门宴上樊哙舍身救刘邦。 刘邦听了张良的话,把大军给撤到了灞上,项羽进入函谷关遇到了汉军的阻挡,本来项羽是要灭了刘邦的,没想到消息让项伯给走漏了。 就有了后面的鸿门宴。 鸿门宴开始的时候,项羽和范增两个人商量好,要把刘邦给杀了,但是,在宴会上项羽反悔了,不想杀刘邦了。 可是,范增还是执意要杀刘邦,他叫来了项庄舞剑,想要趁着刘邦不注意,把刘邦给杀了,正是项庄舞剑的时候,是张良把情况告诉了樊哙。 樊哙一听刘邦有危险了,赶紧进入到大帐当中。 项羽看到樊哙之后,赏赐给他酒肉,樊哙还把项羽说成了不仁不义之徒,弄的项羽很不好意思。毕竟项羽本来就是想要杀刘邦的,樊哙这样一说,他心里有鬼就更不好意思置刘邦于死地了。 可以说为了救刘邦,樊哙是不顾个人的生命安全的,刘邦拥有都是这样的臣子,他不想成大事都难呀! 赶车的夏侯婴 夏侯婴也不是简单的人,他早年是邮递员,在乡镇送信的。因为给刘邦私交比较好,送信的时候,只要是路过刘邦的家,他都是要和刘邦吃酒的。 有一次夏侯婴和刘邦喝酒的时候,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弄的,刘邦把夏侯婴弄伤了,而且是剑伤。 秦朝的时候,民间是不能拥有剑的,怕人造反。 没想到刘邦弄伤夏侯婴的事情,让官府知道了,官府抓了他们之后,问他们怎么弄的,夏侯婴是受伤者,肯定是要严加拷打的,但是,不管怎么对他用刑,他就是不说。 最终什么都没有问出来,只能把刘邦放走,夏侯婴被判刑,做了几年的牢,刘邦觉得这个哥们太讲义气了,等于是救了自己一命。 所以,这个朋友他今生交定了。 到了刘邦起义的时候,他把最为重要的一个职务交给了夏侯婴来做,这个职务就是给刘邦赶车,当了刘邦的司机。 只有刘邦最为信任的人,才能做这个工作,因为他是要和刘邦一起生活,永远不分开的人。 当然了夏侯婴也是一个赶车技术过硬的人,他曾带刘邦几次死里逃生,从来都没有想过要害刘邦。 在刘邦最为困难的时候,若是夏侯婴想要出卖刘邦,去项羽那里博取一个高位,还是很容易的,但是,夏侯婴对刘邦从来没有过二心。 刘邦在彭城之战失败后,夏侯婴带着他逃跑,路上遇到了刘邦的儿女,刘邦把儿女扔下车两次,夏侯婴把他们捡起来两次,最终可以说是夏侯婴救了刘邦的儿女。 夏侯婴还给刘邦推荐了韩信,若是没有夏侯婴的推荐,萧何就根本不可能知道韩信这个人,也就不可能再次向刘邦推荐韩信了。 夏侯婴还给季布说清,让刘邦不要杀他,季布虽说是项羽的大将,但是,也是一个人才。这样的人不能杀,刘邦听了夏侯婴的,还给了季布一个官做,没想到吕后执政的时候,面对匈奴的挑衅,正是季布站出来为吕后化解难题,让大汉转危为安的。 所以说夏侯婴绝非是等闲之辈。 吹丧的周勃 周勃出身贫苦,早年以织薄曲为生,常以吹箫助人料理丧事。他是刘邦帐下最为勇猛的将领,从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刘邦对他的封赏就可以知道。 刘邦称帝之后,赏给曹参一万多户食邑,排名第一。周勃八千多户,排名第二,即便是功劳第一的萧何,食邑也是排在周勃之后。 可见,周勃的功劳! 周勃也是能文能武者,在刘邦去世之后,尤其是汉文帝执政的时候,他还当了大汉的宰相,在刘邦所有的功臣当中,周勃是活的年纪最大的一个。 周勃还有一个很有名的儿子叫周亚夫,周亚夫为汉景帝平叛了吴楚七国之乱。正所谓虎门无犬子。 所以说这些人没有一个是平平之辈。 至于说为何他们都是军事大才? 我想这和他们所处的时代有关吧,毕竟他们都是生逢乱世当中,还是生活在最为底层的人,反正身在底层是不怕死的。 只要跟对了人,有了施展才能的舞台,能够驰骋疆场之上,那就放开膀子干吧。反正也是烂命一条,可是,万一自己能做出一点成绩来,那以后可就是荣华富贵,不是一辈的荣华富贵,而是几百年几辈子人的荣华富贵。 一个人的努力博取几代人的幸福,即便是没有了性命,也是值得的。更何况还有活下去的可能性。 可以说在面对历史机遇的时候,他们抓住了这个机遇,他们不惜命,尽最大的力量来辅佐刘邦。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再加上刘邦对他们的信任,给了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然后,才有了他们的建功立业的,才有了他们个个的不凡人生的。 从出身上看,刘邦打天下的班子真可以算作是“草台班子”。不说别人就说“汉初三杰”,萧何是县里的主吏,张良是破落韩国贵族,韩信史记里的原话是“始为布衣时,贫无行”混到了“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的地步。“汉初三杰”是没一个上得了上层社会台面的,但是刘邦就是带领着草台班子在秦末群雄逐鹿中胜出。 刘邦的“丰沛元从”功臣集团中,连襟樊哙是杀狗的,夏侯婴是专车司机,周勃是吹丧的,王陵是县里的黑社会大哥,出身都不高,绝对是和秦朝上层社会绝缘的,只是卑贱归卑贱,卑贱并不代表无能,出身差并不代表志向低。刘邦,樊哙,夏侯婴之流在自己的圈子里混的都还是不错的,本身属于底层圈子里的能人。 刘邦本身在县里就是能人,虽然官位只是一介亭长,类似于现在的基层派出所所长,但是江湖地位并不低,平时在县里就是不好惹的角色。刘邦的老丈人吕后的父亲吕太公也是个狠角色,因为杀了人才举家搬到了沛县,县令请吃饭,刘邦一个子不掏直接坐“雅座”,并且在酒宴中对县里的头面人物一顿“埋汰”,不怕打击报复,可见刘邦在县里属于混的开的“江湖人物”。 沛县县令提出要和吕太公结亲,吕太公没答应,转头就把闺女嫁给了亭长刘邦,如果仅从刘邦面相大富大贵这方面来解释,小编认为是无稽之谈,吕太公作为外来户,肯定是看上了刘邦这条地头蛇背后的“江湖势力”。强龙联合上了地头蛇,吕家在沛县的日子自然会好过。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能和“江湖大佬”刘邦称兄道弟,亲近结交的人物自然也不会是一般的平头老百姓,老实巴交的农民有几个能主动造反的,斗鸡走狗之徒,屠狗宰羊之辈才是“农民起义”的主力和领袖。和刘邦一样出生低微的明太祖朱元璋,当过乞丐,做过和尚,陈友谅,张士诚都是私盐贩子,徐达,常遇春都是做小工的。 刘邦起兵后,由于策略得当,势力急剧膨胀,给了这群老兄弟建功立业的机会和平台,这群老兄弟也很争气,一个个敢打敢拼,一路攻坚克险,建功立业。而刘邦对于老兄弟的封赏也很到位,更刺激了樊哙,周勃等人建功立业的欲望。 刘邦起兵三年就当了汉王,又和项羽打了四年仗就当了皇帝,短短七年间,刘邦带着一群兄弟,从沛县走向了天下,在势力壮大的过程中,刘邦的这群兄弟得到了施展自己能力的舞台,说白了就是跟着刘邦慢慢有机会当“官”了,有位置才能干事业,自古如此。 以刘邦的连襟杀狗的樊哙为例,根据史记里的记载,樊哙在战争期间,官位的变化是: 舍人,郎中,郎中骑将,将军,左丞相。爵位从国大夫,列大夫,卿,贤成君一直到顶级的列侯,食邑不断增加,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樊哙从一开始受封的国大夫就是高爵,如果不是跟着刘邦造反,按照樊哙的出身,在秦朝樊哙就只能在公士,上造这样的民爵圈子里混,不出意外一辈子也混不到国大夫的高爵,跟着刘邦樊哙跳出了阶级禁锢,走向飞黄腾达。 当皇帝之后,刘邦曾经搞过一次功臣排位,武将们一致认为曹参功劳最大,应该排第一,“史记”里的原文是这样说的: 列侯毕已受封,及奏位次,皆曰:“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上已桡功臣,多封萧何,至位次未有以复难之,然心欲何第一。 功臣都认为,平阳侯曹参在战争中身上留下了七十余处创伤,攻城略地,功劳最大,应该排在功臣第一。刘邦原来也是准备这样排座次的。后来有人提出萧何的功劳最大,刘邦觉得有道理于是就把萧何排在了第一位,并且赐给了他“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特权,在两汉,除了曹操,董卓之外,萧何是唯一一个享有这一特权的。 关内侯鄂君进曰:“群臣议皆误。夫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常失军亡众,逃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今虽亡曹参等百数,何缺於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柰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万世之功哉!萧何第一,曹参次之。”高祖曰:“善。”於是乃令萧何,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曹参,樊哙,周勃的功劳都是一刀一枪干出来的,这在史记里有着详细的记录,灭了多少国,得了多少县,杀了多少敌人就给多大的封赏,公平公正,及时兑现。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这问题问的好!话说这樊哙就是一拿着刀把捅狗脖子杀狗的破落户,夏侯婴也就是个挥马鞭欺负马匹赶车搞运输的,曹参这手狠点拿着一大串钥匙看栅栏门看监狱的,周勃这更惨就是个鼓着腮帮子吹唢呐给人家办个丧事凑热闹的,都是为了生活混口饭吃的主。 就他们这些谋生的手段,还真进不了一些个眼珠子长脑瓜顶上的人那大眼珠子里,可恰恰就是这帮人却建立了堂堂大汉朝,个顶个的从所谓的啥也不是的青铜愣是混成了牛哄哄的王者,冲这您就得给这帮老爷们竖根大拇指——高,实在是高!这是啥,这就是励志的典范。 咱说宰相家里出个银匠这叫丢人,但银匠家里跑出个宰相,这叫光宗耀祖,这是坟头上冒青烟的大喜事。 所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可不是啥没脑子的瞎话,这就是实例! 那么为嘛他们会成功呢? 咱其实用一句话就可以解释,这就是屁股决定脑袋的事。这帮人跟对了人,一大帮子人呼呼啦啦的跟着刘邦起事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就说了:“你就别给刘邦贴金子了,这就是个当着读书人面往人家帽子里撒鸟的主,还不是因为这帮人有能力?” 有能力?你快拉倒吧!啥能力不能力的,打开头的时候您要说他们有能力吗?这肯定有,但绝对有限,大部分情况还是全凭着脑瓜顶子够硬,闯出来的! 估计就这么一句,一大帮人就不乐意了:“就你有能力,那脸蛋子够大的,剁吧剁吧能当肉馅了!跑这磕碜人了!滚!恶心!” 别介啊!您这说的有点子严重了。 他们这能力其实大部分都是后天培养出来的,而培养这能力的平台确实是刘邦实打实的给他们提供的。 请大家记住平台决定一个人能力的上限,这话很重要。 举俩例子 咱举个例子,你小明天天跟着俺混,俺就是放嘴炮的,得咧!你这混到底最终的结果也就是个放嘴炮的,对吧!这没跑,俺教不了你别的。 但你小明感觉跟着俺没啥大出息,决定跟着樊哙混,得咧!这最次您也是军队里一膀大腰圆的武官不是?千军万马不敢说,但几十上百个大头兵听你号令,这还是有的。当然前提是你得活下来才成!毕竟平台不同,他冒的风险也就不同,风险越高的平台他的收益率当然也就越大。 所以您这站的平台不同,最终的结果他也就不同。 咱再举个现实点的例子,曹无伤这三字估计大家伙没咋留意,这人他也是刘邦手底下的一员大将,当年刘邦起事的时候,他也跟着一起玩命干,最后官至左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