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鄱阳
-
江西鄱阳发现堤防险情最高奖2000!具体怎么回事?堤防险情主要有哪些?
连日来,南方多地遭遇暴雨、洪水,各地政府也是上调防汛应急响应级别。其中江西鄱阳对发现堤防险情最高奖2000!具体怎么回事?堤防险情主要有哪些? 一、江西鄱阳发现堤防险情最高奖2000!具体怎么回事? 1.情况 鄱阳县防汛抗旱指挥部12日发布的《关于实行巡堤查险奖励的通知》显示,当地拟对发现堤防险情者予以奖励。 上述通知要求,“当班巡查人员或其他人员新发现泡泉、渗漏、清水漏洞等新出现的小险情,按照一处200元的标准予以奖励”、“发现非自己责任段的管涌、浑水漏洞、跌窝、崩岸、滑坡等重大险情,或者经县防汛指挥部确认的其它重大险情,按照一处2000元的标准予以奖励,同时,对该重大险情责任段的巡查人员严肃追责。 2.流程 按照鄱阳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的工作流程,发现险情后,巡堤查险人员应“迅速报告乡镇(街道)防汛抗旱指挥,经县级水利技术人员实地查看确定险情等级,并报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核实登记备案。险情处置结束后,由乡镇防汛抗旱指挥部发放奖励到当事人,所需资金由县财政局保障。 二、堤防险情主要有哪些? 1.渗水险情 洪水偎堤后,背河坡或堤脚出现表土超市、发软或有水渗出的现象,称为zhi渗水险情。险情一般时应有专人观测,严重时应及时抢护,以防发展成管通、漏洞、滑坡等险情。 2.冲塌险情 洪水偎堤走溜,淘刷堤脚,堤坡失稳,发生坍塌。该险情一般长度大、坍塌快,如不及时抢护,将会冲决堤防。 3.风浪险情 汛期河水上涨,水面变宽。当风速较大时,风浪对堤防冲击力强,轻者造成堤坡坍塌变陡,重者出险滑坡、浸溢等险情,甚至造成决口,应因地制宜,采取具体抢护措施。 4.管涌险情 管涌多发生在背河坡脚附近地面或较远的潭坑、池塘或洼地。汛期搞水位时,在渗透压力作用下土中的细颗粒被带出,落于孔口周围形成沙环。 5.滑坡险情 堤防滑坡又称脱坡,一般是由于水流淘刷、内部渗水作用或顶部压载造成的。堤防滑坡后堤身断面变窄,水流渗径变短,可诱发其他险情。 6.裂缝险情 堤防裂缝时常见的一种险情,优势也是其他险情的预兆,危害较大的有纵向裂缝和横向裂缝。 7.漏洞险情 漏洞是贯穿堤身或堤基的流水通道。多沙土质堤防,抗冲能力弱,漏洞扩大迅速,极易造成缺口。 以上就是关于江西鄱阳发现堤防险情最高奖2000的相关内容,发现险情大家一定要及时报告。另外,现在南方多地多雨水洪涝灾害,大家在出行时注意不要靠近堤岸,以免发生意外。
-
40只河麂在鄱阳湖朱袍山野放
新华社南昌8月6日电(记者姚子云)近日,江西省林业局将40只人工繁育的河麂在鄱阳湖朱袍山野放。工作人员对其中10只河麂进行称重登记,并安装卫星跟踪器,监测河麂野放后的生存状况。 河麂,别名獐、牙獐,属于鹿科,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们行动敏捷,善跳跃,能游泳,以芦苇、杂草等植物为食。河麂性格温顺胆小,体毛与枯草颜色极为相似,监测难度较大。据了解,近年来河麂在鄱阳湖区数量较少,属于罕见物种。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和国际重要湿地。近年来,江西大力推进生态鄱阳湖流域建设,湖区环境不断改善,为野生动物栖息营造了良好生态。此次野放,将有利于进一步扩大鄱阳湖区河麂种群。 原标题:40只河麂在鄱阳湖朱袍山野放 值班主任:田艳敏
-
江西一男子因纠纷殴打一女子致死什么情况?终于真相了,原来是这样!
据江西省鄱阳县公安局通报,7月27日12时许,江西鄱阳县田畈街镇发生一起命案,犯罪嫌疑人雷某(男,59岁,九江市浔阳区人)因纠纷将受害人田某(女,37岁,河南省社旗县人)殴打致死。目前,犯罪嫌疑人雷某已被抓捕归案,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之中。 原标题:江西鄱阳警方:一男子因纠纷殴打一女子致死,已被抓捕归案 值班主任:李欢
-
吃住不愁 安心如家——江西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走访见闻
新华社南昌7月22日电 题:吃住不愁 安心如家——江西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走访见闻 新华社记者范帆、程迪、郭杰文 “我遇到过5次倒堤,早年间还曾背着袋子讨过饭,这一次是过得最好的,这里吃住不愁,政府的保障越来越好。”午饭时分,在江西省鄱阳县三庙前乡的一处集中安置点内,来自鄱阳县昌洲乡北富村的87岁的村民曹绍南一边吃饭,一边给大伙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 曹绍南所在的村庄因为昌江漫决被洪水淹没,灾情发生后,他和其他村民一起来到这个安置点。尽管条件比不上家里,但是政府细致周到的服务,让他同样有家的感觉。 安置点负责人、鄱阳县妇联主席施宇萌告诉记者,三庙前乡第一中学安置点整理出32个教室供转移安置群众居住,给每位村民发放了被子、凉席、洗漱用品等基本生活物资,为每间教室配备了电风扇、冷风机。政府每天统一采购新鲜的食材,并且专门请了厨师负责一日三餐,安置点内饮用水、速食品、水果等物资储备充足。 为了丰富受灾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少安置点还组织文体活动,鼓励大家参与其中。在鄱阳县饶州街道五一中学安置点,学校为受灾群众开放了图书馆、音乐教室、乒乓球室等活动场所,并请学校的专业老师给予辅导。在教室外的操场上,精彩的赣剧演出正在进行,《打金枝》《牡丹对药》《水韵如画美鄱阳》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节目轮番上演。 江西省应急管理厅救灾和物资保障处处长吴继波介绍,截至7月20日,江西已紧急转移安置群众69.9万人。为妥善安置受灾群众,江西要求各地进一步做好安置点生活保障工作,务必达到“九个有”标准:有标识、有饭吃、有水喝、有床睡觉、有物资、有地方洗澡、有医护人员、有秩序、有台账。 走进江西省都昌县土塘镇杭桥小学集中安置点,操场上有几位村民正围坐在一起闲聊,一旁的孩子在跑道上玩耍、嬉戏。 土塘镇人大主席曹继忠告诉记者,这个安置点从7月13日开始启用,在启用前已经过严格的防疫消杀处理,目前安置了附近3个自然村的224名受灾群众。安置点实施网格化管理,工作人员和受灾群众“一对一”对接,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第一时间协调解决。 “有些年纪比较大的村民反映,转移太匆忙,没有带慢性病药品,我们了解后第一时间组织医务室的医生采购。”在走廊另一侧的临时医务室,值班医生刘辉正在给一位老人量血压,他告诉记者,安置点还准备了一辆救护车,当群众出现突发疾病,随时可以送往医院就医。 “要用心用情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稳定有序,帮助他们提振重建家园的信心。”吴继波说。 原标题:吃住不愁 安心如家——江西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走访见闻 值班主任:颜甲
-
抗洪利器助力抗洪一线
这台步履式挖掘机适用于复杂地形爆破钻孔、岩石破碎、重物搬运、吊装等作业(2016年5月25日摄)。 (新华社发) 6月以来,我国南方出现持续强降雨,累计降雨量大、覆盖范围广,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河水位暴涨。7月12日零时,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星子站突破1998年的历史最高水位。截至17日8时,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水位21.97米,仍超出警戒线2.97米,鄱阳湖流域防汛形势依然严峻。 雷达流速仪、大数据预警、红外无人机搜救被困人员–面对凶猛的洪水,高科技正在重新定义新时代的抗洪“战术”。越来越多的抗洪科技利器被运用到抗洪抢险一线,让抢险救援更加科学高效。 抢险:“智能+”手段加速决口封堵 7月13日23时8分,随着操作手张剑文驾驶推土机将最后一车土石倒入决口处,江西省鄱阳县问桂道圩决口封堵现场汽笛长鸣、红旗猎猎。在抢险人员连续奋战83个小时后,127米宽的决口成功合龙。 7月3日以来,鄱阳县出现持续强降雨,昌江流域水位迅速上涨,多个站点连续超警戒。8日20时35分,鄱阳县鄱阳镇问桂道圩堤发生漫决,堤内1.5万亩耕地和6个村庄被淹,近万名群众被紧急转移。 险情就是命令。中国安能建设集团第二工程局迅速调集400余名抢险人员、52台(套)装备星夜驰援,加上陆续赶来增援的火箭军、武警和预备役部队,一场防汛抢险阻击战就此打响。到达现场后,他们首先对现场情况进行勘查,包括测量决口宽度、水位和流速、地形等,了解施工场地和交通情况,进而设计封堵决口的抢险方案。 为尽快拿出抢险方案,在现场测量中,他们使用了三维激光扫描仪等仪器。“机器测量的效率是人力的数十倍甚至更多,同时测量的精准度更高。”中国安能建设集团第二工程局副总经理谌少英说。 在封堵决口的83个小时里,各种抢险利器轮番登场。 在封堵作业中,洪水流速是重要指标。如果水流速度过快,就会冲走抛投物。为了更好地掌握施工现场情况,及时调整物料和抛投速度,抢险人员使用自动水位计、雷达流速仪、无人机等设备对水流速度进行实时监测。 决口封堵现场,运送物料的大型车辆来回穿梭。抢险人员采取“堤头裹头保护、石碴戗堤进占、水上分层碾压、黏土抛填闭气”的机械化单向立堵战法,进行封堵作业。无人机、“龙吸水”、动力舟桥–一批抗洪抢险利器被投入“战场”,有了它们,再艰险的战役,也难不倒勇士。 预警:数字化平台赋能汛情研判 水位、雨势、汛情–打开江西九江共青城市山塘水库水雨情基础信息库,21个山塘水库及重点圩堤的实时数据一目了然。 “以前巡堤,要靠人到现场看,再通过口述、笔记记录反馈巡查情况,汛情研判效率较低。”共青城市农业农村水利局标准化项目部经理王嘉龙说,如今系统自动记录管辖段水情变化,实时显示堤防沿线视频监控画面,一旦发现异常,管理员即将画面配以文字描述及时上传,研判效率大幅提高。 各式各样的“智能+”抗洪手段,正广泛运用到抗洪抢险中,为高效调度处置提供科学依据。6月30日,水利部水文水资源监测预报中心副主任刘志雨在水利部举办的新闻通气会上表示,如今,水利部收齐全国12万个报汛站的水雨情信息仅需10到15分钟,一次洪水作业预报的时间也仅需几十分钟。 记者在江西省气象局气象信息监测平台看到,动态变化的卫星云图实时显示在大屏幕上,江西全境数千个地面气象站的数据逐分钟级汇总到这里。 结合雷达、卫星、地面气象站等多方数据,通过人机交互得出的预警信息通过“平安江西”综治平台、大喇叭、抖音等各类传播媒介,第一时间被发布出去。 江西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许爱华介绍,7月6日至10日连续区域性暴雨期间,他们向受影响的6个设区市全网2113万用户发布强降雨预报信息,向6县全网195万用户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为组织群众提前转移提供精确参考。 堤坝安全是防汛抗洪的重点之一,及时探测险情,才能防患于未然。 拿出一卷卷黄色电缆,将上面串着的上百个金属电极打入堤坝土体内,再将电缆接头与三台黄匣子连接,就能给堤坝做“CT”检查–今年汛期以来,东华理工大学的师生们也忙碌在抗洪抢险一线。 “这一技术的原理是通过DSDT-1型双分布式三维电阻率成像系统‘透视’坝体结构,快速判断堤坝是否存在空洞、裂缝、土层结合松散、管涌、渗流等隐患,有效做到提前防范、提前预警。”团队成员陈辉介绍,“防汛抗洪一线的数字化应用越来越普遍,智能防汛正逐渐成为主流。” 搜救:红外无人机“精准制导”寻人 7月9日下午5时许,吉安市峡江县消防救援大队接到求救电话,6人被洪水围困。雨势越来越大,水位不断上升,被困人员所处的建筑已成“孤岛”,随时有被冲毁的危险。 12小时,人机合力,一场“孤岛”救援惊险上演。情况紧急,当地先后派出两支救援队前往救援。但由于洪水已漫过路面,晚间视线受阻,救援队迟迟无法抵达,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指挥部渐渐与被困人员失去了联系,情况越来越危险。 关键时刻,红外线无人机成为搜救“强兵”,深入“孤岛”探测被困人员情况,同时提供路面水情信息,为救援队提供合理的前进路线。 凌晨4时,经无人机确认,受困人员全部安全。当地救援人员在红外线无人机遥控指引下,紧急制定救援方案和前进路线。10日凌晨5时36分,6名受困人员被成功解救。 此次防汛抗洪过程中,搭载了可见光、红外双波段视频相机、大视场测绘相机、光学相机等不同传感器的无人机,盘旋在鄱阳湖区上空,为灾情研判、蓄滞洪区运用论证提供科学支撑。 “现在,湖区无论是堤防还是抗洪抢险设施设备都有了大幅提升。我们将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全力迎战大洪水。”江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秘书长徐卫明说,高科技手段赋能防汛抗洪,为救援抢险提供更有力的保障,但要打赢这场“战役”,仍需每个人都坚守岗位,众志成城。 (新华社南昌7月17日电) 原标题:抗洪利器助力抗洪一线 值班主任:李欢
-
江西鄱阳:保卫战在水线下一米打响
7月11日,武警战士在鄱阳县鄱阳镇江家岭村搬运编织袋,他们身旁的河水几乎要漫过防水墙上沿。 从7月8日晚开始,在江西省鄱阳县鄱阳镇江家岭村,来自武警江西省总队机动支队的官兵与当地干部、村民一起连续奋战,用沙袋和土石在昌江堤上垒起了一道一米多高、三公里长的临时防水墙。河水不断上涨,已经几乎要漫过防水墙上沿。装填沙袋、铺设防水布、处置管涌泡泉,一场与洪魔对峙的家园保卫战在水线下一米打响。 随着防汛压力持续增大,江西防总于7月11日将全省防汛应急响应由II级提升至I级。 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7月11日拍摄的江家岭村昌江圩堤,这个村背后就是鄱阳县城(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7月11日,鄱阳县鄱阳镇江家岭村的村民们在装填沙袋。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7月11日,武警战士在鄱阳县鄱阳镇江家岭村搬运沙袋。 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7月11日,抢险人员在堤坝上给防水墙铺设防水布,防止河水侵蚀墙体(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浩波 摄 原标题:江西鄱阳:保卫战在水线下一米打响 值班主任:田艳敏
-
【洪水无情】 江西鄱阳一栋民房瞬间被冲毁
#container {width:100%;max-width:720px;margin:0 auto;} 7月6日开始的新一轮强降雨侵袭江西北部大部分地区,导致河水猛涨。 8日,在江西省鄱阳县油墩街镇狄溪村,一栋民房瞬间被肆虐的洪水冲毁。 截至18时,当地洪水持续过境,非常危险,相关部门人员正全力转移群众,等洪水退去之后,再进行灾后自救。(江西台) 原标题:洪水肆虐 江西鄱阳一栋民房瞬间被冲毁 值班主任:颜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