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相国寺
-
俗语“色是刮骨钢刀,无色人断路稀”,有什么历史渊源?
我来给解释一下吧: “色是刮骨钢刀,无色路断人稀。” 这句话是我们的老祖宗总结出来的经验,其实原话出自《酒色财气歌》: “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看来四字有害,不如一笔勾销;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世路难行,无气倒被人欺,看来四字有用,劝君量体裁衣。” 这首歌呢是出自北宋大相国寺,关于这个诗歌的来历还是相当有意思的: 说的是北宋时期的文人苏东坡,有一次他去大相国寺拜见佛印和尚。关于佛印和尚,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毕竟我们读书的时候,都学过《核舟记》: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想不到如今读来还能跟着背诵…… 回到刚才说的苏东坡,他到了大相国寺之后,发现佛印和尚并不在庙里。于是就一个人在那里喝闷酒,正喝着呢,一抬头竟然发现墙壁上有一首诗: “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边藏;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 关于这首诗,意思是劝大家戒掉酒、色、财、气的,因为这四样东西,每个人都想要,而且并不想丢掉,如果谁能放弃这四样东西,即使活不到百岁,也得是长寿。 这个苏东坡也是大才子,这种好机会怎么会放过,于是也写了一首诗: “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 苏东坡不愧是苏东坡,他写的诗更加狂妄,大体意思是说,喝酒喝不醉的就是英豪。恋美色,而不沉迷的,才是高人。财不可取不义之财,气只要自己不生就自动消了。 如果这件事就此结束,也就没有题目问的这层意思了,结果某一天,宋神宗也跑到了大相国寺。 好巧不巧他也看到了这两首诗,大家都知道王安石变法,岂不知王安石也是一个大才子,此时正跟着宋神宗呢,于是受宋神宗所托,也作了一首诗: “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民不奋发,无气国无生机。” 第一首诗是从修行的角度考虑问题,第二首诗是从自我洒脱的角度考虑问题,这第三首诗就是站到了国家层面来考虑问题了。 意思就是说,没有酒的话,成不了礼仪,人们要是不色的话,生育率下降,路也断了,人也少了,没有财的话,人民也就没有奔头,没有气,国家也没生机。 再后来,结合这三首诗,就成了《酒色财气歌》! 其实这句话前面还有一句呢: “酒是穿肠毒药,色如刮骨钢刀” 我们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头一句不用解释了,把酒比喻成毒药,后一句把色比喻成钢刀。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人不能太色,也就不能纵欲过度,不然的话腰酸背痛,身体透支的像有钢刀刮骨头一样。 随后,如果都不好色了也不行,那样就无法繁衍后代,人会越来越少。 不过乾隆帝确实牛,活的岁数又长,生的孩子又多,估计是大补吧! 再看《酒色财气歌》最后一句: “看来四字有用,劝君量体裁衣。” 这里有告诉我们,所谓的量体裁衣,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而定的,你可能喝一杯酒就醉了,他可能喝一坛子酒也醉不了。你可能好色导致身体透支严重,他可能全身的力气无处使呢? 比如《金瓶梅》里面的西门庆,人家就是有实力,就是能驾驭,那也不能说这就是刮骨钢刀! 这也是我们传统的中庸之道,万事讲究一个度! 不知道大家看懂了没有? 我叫杨角风,更多精彩请关注! 这句俗语其实是源于王安石之笔。一日王安石陪同宋神宗到访大相国寺,参拜佛祖,祭祀上神。宋神宗望见殿内有一首诗,是佛印和著名诗人苏东坡各提一笔而成,饶有兴趣便上前看了看。其实早在王安石和宋神宗到达此地之前,苏东坡曾来探访印佛,但来得不巧,佛印出门,苏东坡只好在主持的招待下小憩一番。 苏东坡也常来此地闲谈,主持深知佛印和苏东坡的关系,苏东坡的才气更是让主持称赞,所以不怠慢,好酒好菜都叫小和尚上了。 苏东坡得到主持的款待,自然心情愉悦,独自斟酌间,忽见墙壁上有一首诗云: “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边藏;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 苏东坡见此诗,心境开阔,甚合他的心意。 苏东坡是大文豪,此情此景又吟比诗,自然有雅兴提笔。灵感突发的苏东坡把笔一挥: “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 与前一首诗相应而成,苏东坡又在旁边写下《和佛印禅师诗》。提笔完毕,苏东坡悄然离开了禅房,趁着月色,独步离去。 后来才有王安石来到的事情,王安石也是一个才子,宋神宗便问王安石何不来一首。王安石看到这首诗,心里面也是痒痒的。也想和大文豪苏东坡共作一首,只不过神宗在旁边,自己也不好随意动笔。如今神宗要求,岂能有推辞之说。 王安石领命也把笔一挥,写下:“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民不奋发,无气国无生机。”并在旁边写下《亦和佛印禅师诗》一首,宋神宗妙赞。 王安石的诗和苏东坡、佛印的诗不同,佛印是以一个僧人的心态写下人生之态。而苏东坡大起大落,人生亦是颠簸,只得留下一心态,让世人皆叹。 但王安石不一样,王安石是政治家、改革家,况且此时此刻他的身旁还有一位帝皇,若不写出一点治国之邦,有恐惹怒神宗。 前两句既与苏东坡、佛印的诗句有所相应之处,后两句又有治国安民之意,既不脱离前两首诗,也不会少了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胸襟。 神宗大喜,又赋诗于旁边:“酒助礼乐社稷康,色育生灵重纲常;财足粮丰家国盛,气凝太极定阴阳。” 与前三首诗被民间编制流传为《酒色财气歌》,王安石与神宗君臣提笔,也皆为广传。那么这句“色是刮骨钢刀,无色人断路稀”又该如何理解?色是刮骨钢刀说的是色不可过度,过度沉迷于色,无异于自寻死路。 这是对于帝王的惊醒,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太多了,诸如:红颜可祸水,苏妲己乱商,褒姒误周,杨玉环乱唐等等。 然而无色也不行,因为色关乎到传宗接代,倘若真的都像佛门一般戒色,那么岂不全部都会无后继之人而绝后? 这句俗语的完整表述,应该是“色是刮骨钢刀,无色路断人稀”,所强调的是既不能过度沉迷女色,又不能断绝人欲,告诫人们要适当理性客观地看待和享受生活,避免走向极端。 常言道,色字头上一把刀,过度沉迷美色的话,对自己的精神、意志和身体都没有好处,也正因如此,才有了前半句“色是刮骨钢刀”。 而人类在内的世间万物,为了生息繁衍,又少不了阴阳交合之事。【当然,无性繁殖的生活不在讨论范围内】。如果过度禁欲,就会使得人口繁衍受到影响,久而久之,人越来越少,路也会因无人行走而变得荒芜断绝。故而又有了后半句“无色路断人稀”。 许多俗语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充满了睿智的思想,具有启发意义。而题主所讲的这句俗语背后,还有一段充满趣味的故事。 据说苏东坡与好友佛印郊游时,两人突然诗兴大发,便在墙上题诗【当然在公共场合肆意涂鸦是不文明行为,宝宝们不要模仿】: 佛印先是在墙上写了几行打油诗: 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往墙里藏。谁能跳出墙垛外,不活百岁也寿长。 出家人佛印对于酒色财气自然是看淡的,而题此四句诗,多少也有暗讽苏东坡之意。然而,大文豪苏东坡似乎并不太赞同佛印的世界观,因而随手应和了四句,作为回应: 饮酒不醉方为高,见色不迷是英豪。世财不义切莫取,和气忍让气自消。 相对于佛印的“禁欲主义”,苏东坡的人生态度或许更容易令我们接受。毕竟,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真的很难像佛印那样断绝七情六欲,同时又不愿承认自己属于酒色之徒。只是,真要能对酒、色、财、气掌控适当,倒也实属不易。 放下苏东坡与佛印这一唱一和不谈,此后神宗与王安石再次来此地郊游,见到此前苏东坡和佛印的“涂鸦”,觉得颇有道理,于是两人也跟着续上了一节。 大文豪、政治家王安石从国计民生的角度,从人对酒色财气予以了评述,他认为: 世上无酒不成礼,人间无色路人稀。民为财富才奋发,国有朝气方生机。 在王安石看来,酒是与礼密切相关的,色是百姓生息繁衍的途径,财可以激发人民的进取心,而国家更是需要有朝气才能获得生机。 见到王安石的诗句,神宗也诗兴大发,也提笔应和道: 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看来是四字有害,不如一笔勾销;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世路难行,无气反被人欺,看来四字有用,劝君量体裁衣。 要说这神宗倒也精明,他深知王安石的境界无法超越,索性整了一大段,算是做了个总结。不过,神宗说来说去,倒也没能有什么别出心裁的内容。而这段故事也就算是结束了。 后人根据四人的唱和,从神宗“集大成”的长篇大论中,抽出了色是刮骨钢刀和无色路断人稀,作为俗语传承,用以告诫世人对情色需要理性客观的看待,既不能过于沉迷,也不可拒之千里。 这是四个男人围绕“酒色财气”四字发生的一段历史趣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人对“酒色财气”的不同认识,也体现了四个男人的不同境界层次。 北宋神宗年间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相传在大相国寺发生过一段趣事。 一日,大文豪苏东坡前往大相国寺,寻找好友佛印和尚饮酒,恰好佛印不在。苏东坡在相国寺内闲逛,在一堵墙上发现佛印题写了一首诗,内容是: 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往墙里藏。谁能跳出墙垛外,不活百岁寿也长。 佛印是当时一个著名的和尚,精通诗词歌赋,和当时很多名士都有往来,但他毕竟是空门中人,所以对“酒色财气”是抵制的,这首诗就是批判世人对酒色财气的沉迷,希望人们能跳出对酒色财气的执迷,不活百岁也能长寿。 苏东坡则不然,他儒释道皆通,却又十分超脱,于是随手在墙上附和一首,诗云: 饮酒不醉最为高,见色不迷是英豪。世财不义切莫取,和气忍让气自消。 苏东坡的境界明显比佛印更高一筹,他指出“酒色财气”是人之常情,不必刻意压制,但需要懂得节制,作为君子要做到“喝酒但不喝醉,欣赏女色而不沉迷,爱财而取之有道,谦让而不生气”,这也是绝大多数人对待“酒色财气”的理想态度。 过了几天,宰相王安石来到大相国寺闲逛,赶巧也看到了墙上的两首诗,当时王安石正在主持变法大事,所思所想都是民生国计,略一思忖,他也挥毫写下一首诗,诗云: 世上无酒不成礼,人间无色路人稀。民为财富才发奋,国有朝气方生机。 相比佛印和苏东坡的境界,王安石显然更胜一筹。他跳出了个人养生的范畴,从整个国计民生的高度提出对“酒色财气”的理解,提出酒是礼仪的重要道具不可或缺,色是人口繁衍的必需途径不可荒废,百姓只有爱财才能发奋工作,国家只有朝气才能蓬勃生机。 又过了几天,宋神宗也来到大相国寺视察,碰巧看到了墙上的三首诗,他逐一品读后,顿时诗兴大发,御笔留下一首诗,诗云: 酒助礼乐社稷康,色育生灵重纲常。财足粮丰国家盛,气凝大宋如朝阳。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看来四字有害,不如一笔勾销;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世路难行,无气到被人欺,看来四字有用,劝君量体裁衣。 宋神宗不愧是一国之主,他综合了佛印、苏东坡和王安石三者的观点,提出了无论对国家,还是对个人,“酒色财气”不可没有,不可过度,最重要的是要“量体裁衣”。 关于“酒色财气”的争议,自古至今就没有停息过,很多人都奉行“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及时行乐主义”,却忽略了“适可而止”的道理。古人有诗云“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凡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希望诸君能懂得节制,方能细水长流。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吕祖诗集》中有《警世》诗篇这样写道: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凡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这首诗表达的意思非常浅显明了,是说一个人如果沉迷于美色而不能自拔,迟早有一天会掏空身体、自毁前程。因为美色就像一把无形的剑,虽然一时不能斩杀人,但经不起长久的折腾。 常言道“英雄难过美人关”,窈窕淑女和彬彬君子本来就是天作之合,都是人人好逑的对象。男女之间又因为互属异性,必然存在感情上的爱慕之情,这种爱慕之情进而会导致身体上的接触,如果不加以约束,任其放纵就会形成“纵欲过度”。 色是刮骨钢刀 历史上有很多纵欲过度的例子,既有演义小说中的平民百姓,也有明确记载于史册的王侯将相。这些人原本都是意气风发的翩翩少年,或是勇猛无敌的壮士,只因过于沉迷美色,最终导致身体每况愈下。说起好色纵欲,明武宗朱厚照是个非常典型的皇帝,此人可以说将纵欲发挥到极致。自商纣王酒池肉林以后,历代君王都以在皇宫内营造这些乌烟瘴气的场所为不齿的行为,因为一旦皇帝大肆营造娱乐场所,必然预示着朝政腐败,王朝灭亡。 明武宗朱厚照天性自由,他感觉在宫中的生活很受拘束,便全然不顾众臣反对,在西苑建造了“豹房”。何谓“豹房”呢,据史学家考证,它其实是“报房”的谐音,因为元朝是由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元朝的皇宫中建有“虎城、豹房”供帝王们打猎用,到了明朝,京城建了更多豢养动物的场所,不过,朱厚照的豹房可不是仅仅拿来养豹子。 实际上,明武宗的“豹房”主要是他修建来居住和娱乐的场所,明武宗成天躲在豹房里饮酒作乐、淫乱后宫,专门派人出去四处搜集民间美女带到豹房供其娱乐,甚至其中还有“娈童”。一个人的身体是有极限的,如果整天生活在这种充满酒色的环境中,身体自然会被掏空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