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力发展
-
诸多财险公司为改变倚重车险局面大力发展非车险业务
【证券日报记者 冷翠华】为改变业务结构完全倚重车险的局面,近年来,诸多财险公司大力发展非车险业务,尤其是一些大型财险公司的非车险业务占比迅速提升,高者占比近半。不过,随着非车险经营的深入,一些传统非车险业务也开始面临新课题,即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再产险近日发布报告指出,对于财险公司而言,不仅需要调整业务结构,改变“一险独大”的局面,而且对于新兴市场,也需要平衡规模与效益。同时,还需要挖掘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市场。 财险赔款增速,连续5个季度高于保费增速 中再产险相关负责人指出,财险市场总体呈现“短周期、低振幅”的特点,赔款增速已连续第5个季度超出同期保费增速。数据显示,最近5个季度财产保险市场保费增速分别为14.2%、12.7%、11.5%、11.9%和11.3%;赔款增速分别为16%、17.8%、17.4%、15.9%和13.6%。 上半年,财险市场原保费增速为11.3%,低于2017年及2018年同期水平。从不同险种看,非车险业务对市场增量保费的贡献度约为75%。其中,传统非车险险种保费同比增长7.1%,农险同比增长21.3%,责任险同比增长31.1%,信用保证险同比增长14.9%,意外健康险同比增长39.6%。 从运营主体来看,上半年超六成公司实现业务增长,但仅三成公司实现承保盈利。 中再产险近期发布的报告指出,财险市场的风险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巨灾风险责任持续快速增长。例如,自然灾害的损失加重,“利奇马”台风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15.3亿元;二是传统非车险市场重损事故频发,涉及多个险种;三是在信用风险方面,融资类保证保险违约事件频发、全社会整体债务水平逐年走高,P2P平台、汽车贷、企业贷、涉农贷等领域都发生了较多风险事件;四是新兴领域的风险逐渐暴露。例如,特殊行业大赔案频发,能源、风电行业现千万元级赔付,赔案滞后性特征显著。 车险市场疲软,非车险市场需挖潜 从财险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再产险认为,整体来看,预计行业增速继续收窄,全年保费增速约10%,规模接近13000亿元。 从具体的险种来看,车险保费增长乏力,低增长态势仍将延续,预计全年增速在3.5%以内;非车险保费规模快速增长、行业占比显著提升,已成为各经营主体的重点发展领域,虽然增速比前两年有所回落,但预计全年仍能实现超过20%的增长,约为行业整体增速的两倍。 不过,财险公司在经营非车险业务时,也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从行业看,近年来非车险承保效益整体下行,各险种间承保利润率差异明显,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新课题。 其中,财产工程险业绩高波动性明显,峰值年份亏损超10%;农险属于直保盈利险种,近年来承保利润率整体下行;信用保证险承保利润率整体呈下行趋势,近年来明显恶化;船舶货运及特殊风险的承保利润率逐年下滑,已接近盈亏平衡点;责任险的承保利润率总体平稳,实现整体盈利;意外健康险中,意外险费用高,健康险政策业务占比高,业务整体处于连年亏损状态。 未来,哪些险种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服务社会风险治理、居民消费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险种是未来财险行业的潜力险种。”中再产险在报告中指出,这些险种包括工程质量缺陷保险、短期健康险、关税保证保险、环境污染责任险、知识产权保险、物联网保险、网络安全保险,以及安全生产责任险等。此外,近两年,财产险公司分出保费规模迅速攀升,再保险增速超同期原保险业务增速,再保业务直保化趋势明显,通过“承保能力+技术服务”,再保险的风险保障功能逐步增强。 某财险公司负责人表示,新兴险种的经营有助于险企改善业务结构、提升经营规模,但涉足新兴市场往往也需要摸着石头过河,有的市场风险显现具有滞后性,有的市场可能波动很大,险企在经营时也不能盲目扩充市场,需要谨慎评估,防范经营风险。
-
既然电商比实体店先进,为什么欧美发达国家不大力发展电商?
首先楼主这个问题就是个伪命题,欧美国家的电商发展比我们早的多,亚马逊,易贝这些都是欧美有名的电商平台,亚马逊的盈利能力和市值在全球可是排在第一位。但为什么欧美国家电商没有像国内电商一样遍地开发,野蛮发展。首先得从欧美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说起,欧美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最大的特点是一个国家的经济都掌握在资本家手里,让资本家有更多的话语权,国家政治政策的制度也是资本家说的算。资本家是逐利的主体,试问那个资本家会把自己的利益让给它人。第二从社会发展阶段出发,欧美国家已经进入了发达国家的阶段,现在主要是以服务业,高端制造业,金融产业为主,但这些行业都不是电商主体,电商主体还是以低端制造业为主。另外随着人工成本增加,物流行业和初端服务业也很难发展起来,很难做到和中国一样高效。第三点,从生活状态出发,欧美发达国家的人民更加追求的商品的品质和享受生活的态度,欧美国家工作时间短,人口相对较少,日常社交也没有像中国那样丰富,所以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逛商场,体验实体店为客户带来的服务。以上是我的一些小见解,供参考。 电商的兴起,看着是让天下的生意不在难做了,可是现在看来,将来看来,可能并非如此。 我认为电商的兴起最大的弊端就是让整个市场透明化,价格透明化,利润透明化,模式透明化。所有的商品汇聚于此,都在不断压低价格,压低利润率,这就影响了实体店的发展,实体店的成本是相对较高的,没有足够的利润,实体店是很难规模化盈利的,而如果实体店效益不好,大量的想去做实体店生意的人望而却步,形成恶性循环。那么大家势必都会选择稳妥的找工作方式,应对挣钱难得局面,这其中的过程会引发大量失业,不稳定因素,进一步拉低整体消费动力,实体店将更加难以为继。 商品没有了足够的利润率。 利润率的压低在整个行业不断被压榨,整个行业都没有足够的利润率支撑发展,消费,这样下去,谈何实体企业的发展,整个行业没有足够的利润率,就业的人何来足够的收入,公司都挣不到钱,你能挣到钱,企业没有足够的利润率,政府何来税收,这一连串的效应,导致消费持续走低的同时,又加上高房价的同时,人人需要信贷杠杆,加大金融风险。所以我们也看到债务信用违约逐月攀升的情况。形成更大的社会风险。 电商在形成垄断。以前我们的商品是区域性的,互不影响,现在不行了,不管你在不在平台销售商品,平台上的价格体系已经不允许线下实体店公平运作了,因为大家有统一的参考机制,这其实我认为是变相垄断。除了淘宝有京东,出了京东有拼多多,还有美团,饿了吗等等。我们的衣食住行都不在是开放式的自由选择,而是被变相垄断左右。 别的也不想再说了,不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急于求成,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最后以中华民族的古人的一句话结尾: 相生相克 物极必反! 电商与实体店没有先进不先进的问题,只有公平不公平的问题。 首先,电商有几家是盈利的呢?赚钱的是提供平台的资本。 其次,低价倾销甚至低于成本的行为不是市场的行为,是资本的恣意妄为,是不正当竞争,反不正当竞争法是国外电商与实体互相促进所在。 第三,不正当竞争,最终损坏经济良性循环 , 经销商,生产厂家都受到伤害,消费者也许一时得利,但经济增长的动力没有了,经销商,生产厂家倒闭,市场话语权掌握在平台寡头,少数电商手中,就如共享单车,损坏了自行车整个产业链,包括消费者在内。 欧美国家不大力发展电商?你开玩笑了,我来告诉你几个事实。 一,全球最大电商不是阿里巴巴也不是京东和拼多多,是亚马逊,亚马逊在美国零售市场基本占了半边江山,亚马逊在欧洲、日本、澳洲也是把传统零售基本逼到了墙角。中国在亚马逊全球开店的企业恐怕至少10万家以上。每年出口量快逼近了传统贸易了,特别是2019在美国贸易战笼罩下,美国亚马逊电商更是如鱼得水,我们是做国际货运代理的,从我们数据来说,2019跨境电商数据翻了2018年2-3倍,这个你可能不敢相信,但是事实在这里。做跨境电商的一个人一年赚的钱恐怕打工族要花5年以上,一个英语过关小女孩只要产品选的对,一年20-40万利润绝对轻轻松松。 二、欧美电商规模还在扩大,线上线下在无缝对接,在欧美和东南亚发达国家多家国际货运、物流和亚马逊都在争夺海外仓加派送这块肥肉,有的布局已经超过5年以上,有可能在2020年电商局面将会上升知道台阶,传统贸易如果不随之变化,在发达国家还会有大批量超市零售商倒闭潮,毕竟人们都不会嫌弃货物便宜,都要物美价廉体验还要好。 如果去过欧美澳,你会发现没这么多住宅底商,也没这么多大高楼,更没有国内普遍的这么密集的人群聚居地!亲生经历:出城车程10分钟的镇上,下午3点,你在路边点烟发现忘带了火机,想借个火,半小时竟然无人路过。还有购物习惯,绝大多数家庭一周去一次超市购置一周所需生活物资,超市里大部分商品算上汇率也比国内便宜。毛利率基本在8个点,税各州不同,结帐单税率分列出了的!这种环境电商还有大的存在空间?而且没有讨价还价的习惯,复活节和圣诞节打折是真打,很多价格让人吃惊!反观国内了?电商最大的作用是让消费者有了更简单易得的比价工具,让早年进价50元,标价998元,打价后卖250元的黑心商家没了暴利。让想一铺养万代的房东没了挣钱渠道而已!话说流通环节少一些于国于民是好事!坑蒙拐骗干不了了,正好发挥聪明的特场,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至于什么假货当真卖,千万别低估了消费者的智商,比如现在支付宝的评价体系,公司用人先看一下应聘人员的芝麻信用,低于600分的直接拒绝。也算一个小小的拒绝以后用人风险的方式方法! 这就是外国的高明之处,电商真那么好?他们会不用?长远分析,这是要扰乱市场的,只是中国还没发现它的弊端而已,没有电商多少人口的地方,他会开多少店?他有一个市场规律,电商就无孔不入了,最终赢家还是就那么123家的电商,最终垄断的还是电商,他现在给你一点甜头吃,敢终实体店都干完了,他就开始割芹菜了,就像现在的美团,饿了吗?一开始商家入住的时候,各种优惠政策,那个吸引人啊!现在怎么样?百分之十百%分之25 首先有4个概念,很多人弄错了。 1、电商发达,挤兑了实体经济。电商里玲珑满目的商品,难道不是实体工厂制造的?!以前许多小工厂制造出商品,或销售无门,无法短时间流通到千家万户,或经过漫长的总经销商~省经销商~市县经销商~批发商~卖场环节,层层加价,索要返扣,索要进店费、堆头费等,制造商和消费者苦不堪言一些不大上量的商品,经销商无动力和热情卖……凡此种种,抑止了生产和消费,但供养了庞大的中间层,即实体商业,但他们并不是实体制造者,最主要,他们为消费者所不齿,属于寄生食利。 2、国家支持电商发展,挤兑了实体(商业)。中国电商兴起,国家除了一视同仁地营造改革开放局面,并未去干涉,是自由竞争的结果,是亿万消费者沉默投票的结果。消费者眼睛是雪亮的。 3、西方高瞻远瞩支持实体商业抑制电商。电商是实体商业的升级版,是消费个性化趋势的必然结果。西方电商差强人意,并不是他们政府和政治家高瞻远嘱等等,实为西方经济缺乏创造力和活力,高福利制度使得以艰苦卓绝脑力劳动为标签的电商创业无法在西方大规模展开。 4、电商抑制了就业。在大街小巷开商店是就业,在电脑前发布产品,处理订单,安排物流,快递员送货……这些难道不是就业?前者就业人数多,还是后者就业人数多? 欢迎大家吐槽批评! 欧美发达国家的确看是不在本国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逼″得本国电商巨头到国外发展去了。 关键问题是,在电子商务鼻祖出生的欧美发达国家,电商比实体店”先进″吗?不! 所谓先进,就是优势。 首先,欧美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电商并不具备价格优势,不过是跟实体店一个价,让电商具有了一个与发展中国家电商相比的劣势,还是最大的。 这个劣势太无力了!是根本性、决定性的。 为什么一个价?只因为在成本上,包括房价和房租以及税,实体店和电商一样高。 其次,在便捷性上,发达国家电商也跟本国的实体店一个样,实体店到处都有,就在居民楼下,包括自动售货机。 第三,据报道,欧美发达国家服务于电商的物流快递业却并不很发达,因为地广人稀而成本高,何况,发达国家的人力成本高多了。送货上门,应该是最能增值的服务。 发达国家实体店也有服务上门的,比如日本,把货品给送到家,无论大件还是小件,只要愿意给送货人一点小费。 第四,欧美发达国家人也离不开手机,据统计,美国人均每天看手机的时间比我国人还多几十分钟呢,但工作之外的时间宽裕,也就是工作时间相对短、生活时间相应长,又喜爱户外活动,包括逛商场,就像我国过去的人,这叫”有品质的生活″吧。 上网的人多、上街的人多,进网店的人却少——两多一少,表明去实体店购物的习惯没有改,是由实体店长期培养的?反正,电商还没有给培养成网购的习惯。 与电商同样仅仅是近隔着一层手机屏,与实体店则同样是远隔着几条街,欧美发达国家人去实体店购物的人却多好多。 以上,是发达国家电商对实体店冲击不大的基本原因,尽管电商在很卖力气地招呼顾客进店。 发达国家的电子商务平台同样是依托互联网,网店也在平台上,支撑平台运营的技术也是云计算、AⅠ、大数据等等,但,也只是成了商品流通的渠道之一而已,还只是实体商业这个主渠道的辅助和补充,远不是主流。 不过呢,发达国家电商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倒是大,跨境能力强。这,与电商在本国拓展不多有关系?与本国不大力发展电商有联系? 进一步看—— 已知,欧美发达国家制造业尤为发达,大品牌、名品牌更多。 还已知,欧美发达国家人普遍富裕,生活水平高多了,购买力也就强多了。 从不断更新的公开数据中还不难发现,发展中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的网民在互联网上面花费的时间是最高的,例如菲律宾网民人均每天上网时间为10小时2分钟,而日本网民则只花3小时45分钟,美国人为6小时31分钟,英国人是5小时46分钟,从中能再发现什么问题? 有专家表示,每天近7个小时的全球平均上网时间听起来可能令人担忧,但这并不表明大规模的网络成瘾,因为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来解决自己的工作和别的事情。 不错,包括网购。 我却觉得,可能并不这么简单,是不是可以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 今年,亚太地区仍将引领全球电子商务市场增长,外国电商普遍看好、激烈争夺。 2020年1月13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终身荣誉教授、著名经济学家许小年如是说: “多少企业家和投资家抓住了互联网的历史性机会,跃入创新创业的洪流,造就了谷歌、亚马逊、阿里巴巴和腾讯那样的巨型科技公司,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宠儿。然而,更多的创业者却倒在了走向辉煌的道路上,数以亿计的投资随着他们的失败而付诸东流。创新必然要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吗?” 因为电商祸国殃民!有人会说,我有便宜的东西买怎么不好!如果你再实体老板哪里能拿3万/月,买高档好质量的东西不好吗?实体被电商干的没生意,结果老板给你发3千/月,紧巴巴的过日子,买根葱都有想半天!这就是电商带给整个经济的效果!说中国电商让中国经济倒退10年都不为过 我是中国的公民,西方经济学家不赞成发展虚拟经济我也知道,不就是担心虚拟经济的冲击造成实体经济的萧条么?不就是担心实体商店萧条产生的辐射效应么?不就是担心城市经济萎缩导致城市建设萎缩么?在他们眼里,马云是实体经济的掘墓人,罪不可赦。 可是我不这么看。任何事物都如硬币有其正反面,甚至有更多的面。有一利必有其弊,如今的人大都受过高等教育,哲学辩证法应该都不陌生的。 我不想长篇大论,捡一点儿实际的说吧。 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恐怕都是经济上的平民吧,包括我自己在内。悠闲地逛街,奢华地享受,有品味地购物,谁不想?可是我们的时间不允许,我们的钱袋不允许,我们心仪的商品也瞧不起我们。 所以,我们很郁闷。 而马云正是看见了我们的郁闷。 所以,才有了马云的横空出世,所以,马云只能产生在中国。也可以说,是中国的国情催生了马云,或者说其他的什么“云”。 马云让我们不再去分担高昂的店面租金,二级三级城市仓储物流费,高昂的水电卫生消防等管理费,日渐增长的人工费等等。 如今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候在网上任何商店购买任何心仪的商品,价格肯定是低于实体店的。 网购,已经是中国的全民盛宴,势不可挡。 说这些话,可能显得很自私,很不爱国。但这是实话。 不是提倡实话实说么?这应该不是罪过。 我国的虚拟经济发达了,照西方人的说法,城市应该萎缩了吧?可是据我观察,除了银行和一些行业的实体商店萎缩,我们的城市反而更繁荣了,为啥?服务业趁势而起,填充了这些空白。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连一些往日高端的服务业也不得不低下了高傲的头颅,这不好吗? 反正我觉得很爽。生活本来就应该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