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重创
-
AI机器人落地步入深水区,疫情重创的2020会是春天吗?
来自重量级投资人领投的 B 轮主力融资,不仅意味着 3D+AI 细分赛道前景开始明朗,也预示了行业会加速分化。 产品固然可以帮助创业公司应对制造业行业需求的特殊性,但是,由于这一轮人工智能的弱 AI 性,如何破局从 10 到 100,仍然是摆在这些公司面前最大的难题,目前已经出现至少两种截然不同的破局之法。 尽管短期内,疫情黑天鹅仍然会对机器人行业造出比较大的冲击。但是,中长期来看,行业仍处在增长阶段。 撰文 | 微胖 去年的「金三银四」,梅卡曼德 CEO 邵天兰早已奔赴一个又一个客户现常一年去过的工厂不小于 100 个的他,正被困于公司与家之间的两点一线。 不能出北京,回北京还要隔离,但总不能一直这么封着吧?邵天兰虽不习惯,也无可奈何。 春季前夕,梅卡曼德敲定红杉资本中国基金(以下简称红杉中国)领投的B轮主力融资,距离去年夏天获得英特尔资本投资仅 7 个月。去年 4 月,他们还完成了来自启明创投领投的A+轮融资。几次重要融资间隔时间都不长,业务发展非常快,如今,这支 160 人的创业团队已经服务了 100 多家客户。 被黑天鹅搅得天翻地覆的新年伊始,国内制造业复工率仅在三四成,国外疫情蔓延已成定局。疫情这个事情,其实挺伤的,邵天兰坦言,之前预计今年海外业务占比提升至百分之二三十,现在又得重新评估。 不过,事物的发展从来都是非线性,总会从波动中获得收益或受损。信心,正成为机器人 3D 视觉细分领域的关键词。 几年前,每个投资人都在寻找独角兽,它是否会出现在工业领域?规模化落地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B 轮融资意味着在中国,这个细分赛道前景明朗起来。来自顶级风投的投资也昭示一份对未来的信心。 「细分赛道走到什么阶段,要看跑出来的选手,(参考)平均值没有意义。」邵天兰说。 一 过去三年,做对了什么? 回首 2016 年,带着基于深度学习视觉方案进入机器人领域的创业公司络绎不绝,很少有人预测到一度热火朝天的赛道里,谁会率先跑出来。 刚出来,大家愿景都差不多,很多投资人看着团队顶着业内顶级科技公司或者科研机构的光环就欣然出手。几年后,就像自动驾驶,谁家的车已经上路,跑了多少里程,一目了然。 2019 年的工业机器人领域继续延续了前一年的不咸不淡,不仅融资事件低于以往,融资结构上也以 A 轮(以及之前)为主。大多数公司仍然挣扎着如何将技术转化为产品,没有真正契合客户需求的产品,也难以快速复制。 庆幸的是,我们第一天决定的几个事情,到现在都没变过。邵天兰回忆道。 首先是做 3D+AI 技术。越传统的东西越不好做,做硬件去替代一个已经很成熟的产品,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偏软的(东西)会好一些。事实上,这也意味着一条类似安卓的生态之路,追求不了高溢价,但要实现规模化。 不过,制造业场景多,但每个都不够大,高度碎片化,而且,客户需求可谓极端多样性。比如,两家汽车公司都需要缺陷检测,仅仅因为流水线上摄像头摆放位置的不同,就可能需要另起炉灶做一套训练数据集。 这和安防做人脸识别不同,无论你给哪个行业做人脸识别,做的事情都差不多。邵天兰解释道,服务制造业最大挑战不是满足需求,而是如何高效地满足成千上万用户的各种需求。 也没有什么花儿活,将技术和经验沉淀到产品里,邵天兰说。从一开始,我们就坚持做产品,而不是纯项目。 过去三年,梅卡曼德通过服务行业大客户带出了自己的 MVP 产品(最小可行版本),这就像先造滑板车,将客户从 A 地运到 B 地,然后再迭代升级成更高级的交通工具。产品要素包括环环相扣的核心技术能力,比如视觉感知,路径规划,还有值得一提的完全图形化机器人编程软件 Mech-Viz。 想打动传统客户用自己的产品,单纯输入核心技术并不现实,还需要关心核心技术以外更多的东西。比如,Mech-Viz 兼容了十几种品牌的机械臂编程语言,可让最终使用者在不写代码的情况下,通过拖拽模块快速设定和更改任务,完成编程,大大降低了使用难度和学习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客户对新技术的文化抵触。 仔细观察,这也是制造业赛道中一些亮眼创业公司的共同点。智布互联巧妙利用撮合交易之名(B2B,制衣厂订单)暗渡工业互联网之实(SaaS);为了打动设备服务商购买 PHM 软件,蘑菇物联还为他们设计了 CRM 软件,并以标准化 SaaS 软件的模式提供出来。 降低客户的文化抵触的同时,Mech-Viz 也降低了公司的项目部署成本。项目做了一个又一个,参与人的经验没有沉淀到一个平台上,怎么复制?邵天兰说。 或许这也是梅卡曼德打动红杉中国的一个主要原因,后者投资工业科技的逻辑之一是,不追全球领先技术,而是追产品解决问题的效率和程度。 二 破局从 10 到 100,赋能还是聚焦? 产品只是一方面,邵天兰强调,为了实现「以一挡十」的服务效率,还要「做服务者,这与做产品相辅相成。」尽可能与集成商、本体厂商合作,才能高效满足极端多样性的客户需求。 过去一年落地规模得到显著提升,海外拓展七个国家业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服务好集成商。接下来,从 10 到 1000,邵天兰更加强调了服务者角色。 不过,大致统计一下国内外 3D+AI 赛道的初创公司,就会发现领先者们多半停留在了从 10 到 100…
-
蔓延的疫情正重创全球互信 为什么难以用区块链重构跨国信任
文丨互链脉搏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疫情正在全球蔓延,但在舆论场,相互指责的多,相互协作的少。尤其是以国为界,国籍歧视、种族歧视事件数量快速增加。 这次疫情,也让全球化受阻,产业协作从全球长链,走向区域短链。比如美国就打算将抗生素产业链全部设在国内,盟国都不行,而目前的美国有96.6%的抗生素都是从中国进口。 虽然全球脱钩是不经济的,但是很多国家出于政治考量正在走向这条路,而疫情给了他们借口。 上述这种指责、歧视、脱钩背后都是原有信任机制的崩塌。作为信任机器的区块链,标榜天然跨国,能否拯救国家间的信任危机? 谁来组织跨国的产业协作 很难想象,全球已经有40亿台机器在协同做一件事挖比特币。作为一个非政府的跨国协作的项目,比特币已经走过11个春秋,发展成一个产业帝国,拥有3000万为之工作的“劳工”,这些人没有国籍、种族的歧视问题。 抛开比特币作为数字资产本身是否有价值不谈,其展现的大规模跨国“协同作战”的本领,证明了区块链的信任价值。 此次防疫,在单一市场区块链已经在一些场景使用。 互链脉搏统计,2月份,中国各个区块链企业开发了26个防疫、抗疫的区块链应用,旨在解决国内包括公益、公民身份、疾病申报、医疗数据互通、政务治理、金融互助领域的信任问题。 然而,在国际疫情蔓延后,竟然看不到一例跨国间的区块链应用。从需求端来看,区块链技术在全球联防联控方面是有重要价值的。比如全球救援物资的收集、分发,可用区块链降低过程中的成本;对旅客旅行轨迹实施登记、追溯,区块链可帮助降低病毒传染风险;且若全球疫情去中心化的通报,也就不至于出现美国突然不披露各州具体确诊量的情况。 当前,中国区块链在疫情中的应用已开始产生具有实用性的效果,但更重要的是这种尝试会积累经验,或在下次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巨大作用。 中国的企业愿意做这类业务,除了社会责任,一方面是区块链已上升至国家战略,有买单机构;另一方面是区块链技术公司有业务落地,进而推动更多商业合作的动能。而跨国防疫的区块链缺位,核心原因就是缺乏商业动机。 摩根大通能组织200多家银行跨国协作参与摩根币、Facebook能吸引1000多家全球企业支持Lipa新项目;IBM能够在航运贸易、食品安全、金融等每个领域联合数百家公司,其背后都有商业目的支撑。 原生的区块链项目,比特币、以太坊、瑞波等也组织了千万人参与,其发币的激励功不可没。 在没有盈利吸引的情况,全球的公共卫生区块链项目谁来出钱建设?最具公信力的恐怕是WHO、联合国。 这两家机构都对区块链非常认可,但经费都不宽裕。根据WHO官方网站公开披露的2018-2019两年预算显示,WHO的资金来源主要分为会费分摊与接受捐赠两种形式。其中,各成员国分摊的会费占到资金来源的17%,剩余83%来自于国家或者组织的捐赠。这造成其经费时高时低,且其用途会经过严格监督,很难快速用作区块链系统的建设。联合国经费是分摊制,由于某大国习惯性拖欠,联合国应该难以快速调整用于这种实验性的业务。 进展缓慢的跨国产业区块链 俗话说,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倘若联合国和WHO有经费,这样的项目能否建成? 结论是依然很难。 2020年2月,福布斯2020年区块链50强名单正式发布,其中,“联合国”相当醒目。据互链脉搏统计,联合国开展了6个区块链项目,其中4个针对的是单一市场,包括: 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展开合作,旨在追踪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养猪供应链; 联合国资本发展基金会在尼泊尔开发用于汇款的区块链;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正使用区块链技术追踪厄瓜多尔的可可供应链; 联合国对叙利亚难民使用区块链验证的虹膜扫描。 而联合国区块链项目中,跨国家市场的一个是2018年1月22日,联合国宣布成立CCC,联盟成员至少包含 32 个组织,将致力于利用区块链技术来维持准确的天气记录。 然而互链脉搏查询这个组织,新闻已经停止更新一年。 此外,去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从以太坊基金会获得了第一笔比特币和以太坊捐款,但是跟通过区块链进行产业协作无关。 世界卫生组织的区块链项目同样面临跨国协作的难题。2018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发文称,区块链技术已具备彻底改变医疗保健行业的潜力,尤其是在医疗药品供应链领域。世卫组织打算从药品供应链入手,区块链技术有望扭转医药行业因假药和患者安全问题,且区块链为药品供应链提供了两个关键机会:打击假药和优化药品供应链。 然而两年过去,这条链还没有运营。 联合国、世卫组织已经算全球最公允的机构,但协调跨国家的机构都面临问题,其他的一些国际组织更具有政治色彩,很难达成全球共识。 或许,跨国的区块链运行的路径是这样的,小范围的,几乎无政治力量主导的产业联盟先行使用,然后不断扩充联盟成员,最终形成全球性的产业区块链生态。 Facebook、摩根大通包括IBM主导的一些跨国区块链项目,因为其背后的政治力量太强,很难形成全球性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