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鄂豫皖
-
弘扬敬业精神,展示巾帼风采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又到阳春三月,再次迎来”三八”国际妇女节,为纪念这个全世界妇女共同的节日,3月8日,我校为女教职工安排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 在校工会的组织下,部分女教职工赴红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进行了一场难忘的红色之旅,她们先后参观了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七里坪镇长胜街,深入了解了”中国第一将军县”–红安的红色历史和革命精神,接受了一场精神的洗礼。为保证学校正常教学工作秩序,部分女教职工仍然坚守工作岗位,未能参加参观活动,学校给她们都送上一份贴心小礼物以示节日祝福。 此次活动得到局党组、校领导班子的大力支持,校工会会同校办公室、教务科精心组织,各位工作人员积极做好后勤保障和服务工作,为各位女教职工带来了一个意义深刻的妇女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近年来,我校广大教职员工特别是女教职工弘扬”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奉献精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除了完成本职教学工作之外,积极参加艺术实践教学活动,服务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为黄冈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作出了积极贡献。
-
七里坪镇长胜街景区景点攻略七里坪镇长胜街景区,七里坪镇长胜街景区介绍,红安旅游
湖北红安县七里坪镇位于大别山南麓、鄂豫两省交界处,是著名的黄麻起义策源地、红四方面军诞生地、红二十五军重建地、红二十八军改编地,是-、徐深吉、郑位三等143位共和国将军的故乡。现存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37处。2005年被国家建设部、文化部授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宣部授与“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北省定重点镇、红色旅游名镇。全镇版土面积362平方千米,辖69个村、一个居委会,全镇有21444户,总人口9.3万人。七里坪镇背靠大别山,南接大武汉,北离河南新县火车站30千米,西距京珠高速公路35千米,境内省际公路阳(逻)福(田口)公路、大别山腹地公路纵横交错,交通十分便利。 1924年这里就建有0组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动蓬勃发展;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成为黄麻秋收起义的策源地和鄂豫皖特区的中心;1931年在此创建红四方面军,曾改名为列宁市。建国后还存有鄂豫皖特区苏维埃、红四方面军指挥部、0黄安县委会、黄安县苏维埃、革命法庭、工会、银行、列宁小学等40多处革命原址,有以革命烈士命名的彭湃街、杨殷街与光浩门、南一门和红四方面军成立时的广场等记念地及有关遗址。 七里坪长胜街 在革命战争年代,七里坪是“黄麻起义”策源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诞生地,鄂豫皖苏区初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七里坪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出色贡献,也为今天留下了丰富的革命遗址、遗址资源,长胜街就是其中之一。 长胜街是七里坪的一条主街,原名正街,1930年曾命名为杨殷街,全长400米(解放后又续建了290米)南北有城门楼,花岗石条砌成。街道两边房屋清一色的青砖黑瓦、木格窗户、木板门扇,每间房屋山墙或隔火墙有龙蛇鸟兽造型装潢,街道宽约7米,地面用花岗石条铺成,由于七里坪地处鄂豫交界,长胜街上商贸十分兴盛,街道两边居民都从事工商贸易。据红安县志记载“1927年长胜街从南到北仅经营粮油的漕行就有30多家”,居民们每天把收来的粮油山货特产等,用竹排从倒河运向阳逻,销往武汉,再从武汉把当地大众需要的工业品、生活用品运载回来,销往各地,当时人称七里坪为“小汉口”,称长胜街为“六渡桥”。土地革命时期,七里地区在郑位三、戴克敏、曹学楷、吴焕先等发动和领导下,革命活动风起云涌。农协会、农民自卫队纷纭成立,打土豪、劝善霸等革命活动如火如荼。七里坪的长胜街成了革命中心,1926年在长胜街“柯义生”杂货店的店员郑行瑞为了配合农-动,在潘氏祠堂成立了“七里坪工会”,并任工会主席,成立了工人纠察队,随后又成立了我党历史上最早的劳动保障机构,黄安县及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劳工委员会。工农运动展开以后,为了惩治土豪恶霸,1927年4月初,在长胜街的南庙成立革命法庭,依照《湖北省惩治土豪劣绅暂行条例》依法惩治了七里地区大土豪阮纯青、李介仁,弹压了七里坪商会会长李业阶等反动派,大长了工农协会的志气,有效打击了-的反动气势,法庭遗址至今尚存。2002年5月14日-法学研究会预会专家参观了这个法庭后都赞不绝口,被最高人民法院确认为第一庭。1927年7月,0黄安县委在长胜街南门外文昌宫召开紧急会议,转达0“八七会议”精神,拟定《0黄安县关于转达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和省委关于武装-的唆使的报告》和《0黄安县委关于武装-的计划》同年11月13日0黄麻特委在文昌宫召开黄麻两县党团活动份子会议,成立了黄麻起义指挥部,七里坪也因此成为起义队伍的重要集结点。大张旗鼓的黄麻-在七里坪掀开了序幕,成为中国革命最早武装-之一,载入中国革命史册。1930年党中央鉴于鄂豫皖地区革命运动不断高涨,为了指点革命顺利发展,委派曾中生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来鄂豫皖苏区,在七里坪文昌宫主持召开了原0鄂豫皖边特委紧急会议,决定成立平汉特区行动委员会、0鄂豫皖边特委,经鄂豫皖特委研究决定,把革命的大本修建在七里坪命名为“列宁市”,把长胜街命名为“杨殷街”。并在长胜街48号建设“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发行纸币壹元、伍角、贰串3种,铜币面值伍拾文1种,油布凭票(经济公社流通券)有壹串文、贰串文两种。在长胜街49号设立中西药局,为红军医院供应药品,保障了伤病员的医治,在长胜街52—54号创办了鄂豫皖特区第一个苏维埃经济公社,为农民提供种子农具等生产用品。长胜街29号设立饭堂合作社,相当于接待所,持苏区政府或红军介绍信的可免费就餐,并在河街创办了鄂豫皖苏维埃小学,当时命名为“列宁小学”。 1931年11月7日,红四军,红二十五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七里坪西门外河滩上召开成立大会,-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刘士奇任政治部主任,部队有3万多人,指挥部驻在长胜街,后来,这支部队成为中国三大主力红军之一,为中国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劳。 七里坪是中国革命的著名老区,革命遗址遗址极其丰富。1988年被国务院列入“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92年载入全国历史名镇史册,而长胜街又是革命文物最为集中的一条街。解放初,由于建设需要,南北城门楼已撤除,街道石条已撬走,居民建房有的改变原样,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长胜街的文物保护,并成立了“七里坪文物管理所”,加强了文物保护,特别是2002年红安县委、县政府决定对长胜街进行重点修复,同年3月,县政府 决定投资100万元修复南北城门楼,恢复石条路面,扩宽下水道,修复街道立面,规范管线,充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的复原摆设及辅助展览等。 长胜街既是革命文物一条街,又是传统教育、旅游观光好景点,每一年前来旅游观点接受教育达数万多人,同时也是革命题材、影视剧拍摄的好场所,近几年在长胜街上前后拍摄了《五更寒》、《大别山上红旗飘》、《黄麻惊雷》、《大进攻序曲》等10多部影视剧目。 七里坪镇长胜街景区为AAA级景点
-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景点攻略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介绍,红安旅游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记念碑 位于红安县城关镇陵园大道1号,矗立于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记念园中前部,始建于1977年。碑高27.11米,此数字是为了记念黄麻起义的爆发之日——1927年11月13日。碑身四面均为汉白玉镶嵌,正面镌刻“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记念碑”十七个大字,是1978年4月26日时任党中央主席的-亲笔题写。碑身两侧分别是董必武、叶剑英、徐向前、李先念的题辞。碑座前刻有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共同撰写的碑文,碑座侧面是巨幅浮雕,展现的是苏区人民勇敢斗争、前仆后继的壮丽画卷。该碑是记念鄂豫皖地区革命活动的代表性和标志性建筑,至今还是是鄂豫皖地区范围最大的革命烈士记念建筑,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记念碑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信息来源:湖北省文物局
-
鄂豫皖省委、陂安南苏维埃政府旧址景点攻略鄂豫皖省委、陂安南苏维埃政府旧址,鄂豫皖省委、陂安南苏维埃政府旧址介绍,红安旅游
鄂豫皖省委、陂安南苏维埃政府原址 鄂豫皖省委原址群位于红安县七里坪镇刘家湾。1933年春,红四方面军西征后,重建的鄂豫皖省委和红二十五军在此办公。陂安南苏维埃政府原址位于占店镇庙嘴湾村,1931年中共鄂豫皖分局决定在此建立陂安南苏维埃政府,李先念任苏维埃政府主席。(第四批)鄂豫皖省委、陂安南苏维埃政府原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信息来源:湖北省文物局
-
红安七里坪革命旧址景点攻略红安七里坪革命旧址,红安七里坪革命旧址介绍,红安旅游
红安七里坪革命原址在湖北省东北部与河南省东南部交界的湖北省红安县(原黄安县),位于距红安县城25千米的大别山南麓。 时期1926~1927年。位于大别山南麓,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檀树岗乡。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重要的革0据地。 1927年9月,0黄安县委在七里坪文昌宫召开会议,转达0中央“八七”会议精神,组织“九月-”。同年11月,0人吴光浩、戴克敏、曹学楷等在此成立黄(安)麻(城)起义行动指挥部,领导黄安、麻城两县农民举行武装-,一举攻克黄安县城。成立了黄安县农民革命政权,并建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1928年至1929年前后建立了鄂豫边、豫东南、皖西三个革0据地,展开了土地革命。1930年4月,三个革0据地联成一片,组成鄂豫皖革0据地,七里坪被改名为“列宁市”,成为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份。同年秋在此召开了鄂豫皖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了苏维埃政府成员,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机关设在七里坪。1931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七里坪建军,-任总指挥。现保存有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革命法庭、工会、银行、列宁小学等40余处革命原址及以革命烈士命名的“彭湃街”、“杨殷街”、“光浩门”、“南一门”和红四方面军成立时的广场等记念地和有关遗址。 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安七里坪革命原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鄂豫皖省委旧址景点攻略鄂豫皖省委旧址,鄂豫皖省委旧址介绍,红安旅游
[红安县檀树岗乡长冲村·1932年·省文物保护单位] 1932年11月,0鄂豫皖中央分局和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后,留在鄂豫皖苏区的部份0鄂豫皖省委委员重组0鄂豫皖省委,书记沈泽民,机关驻此。原址二进,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硬山顶,砖木结构。 鄂豫皖省委原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鄂豫皖三省政协主席座谈会在金寨召开
聚焦大别山区生态补偿机制 黄冈热线讯:9月12日,由安徽省政协主办的大别山革命老区鄂豫皖三省政协主席座谈会第六次会议在安徽省金寨县召开。鄂豫皖三省政协围绕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贯彻落实,重点就建立大别山区生态综合补偿机制有关问题进行了座谈交流。 大别山区是革命老区,是国家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是国家中东部地区最大的一块绿地,担负着长江、淮河中下游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功能。近年来,鄂豫皖三省积极贯彻落实《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制定配套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推进,生态环境改善和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 2014年11月,安徽省启动实施大别山水环境生态补偿试点,由省及合肥市、六安市财政出资,以跨界流域罗管闸断面水质监测指标考核作为资金拨付依据。试点实施以来,罗管闸断面水质检测指标已连续四年达标,整体水质保持稳定并逐渐改善。安徽省政协建议,设立大别山区绿色发展基金,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模式,重点投入大别山区水土保持、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污染治理、资源综合利用等生态环保项目。 湖北省政府于2010年设立了兼具生态补偿性质的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以奖代补”资金,每年安排资金1000万元对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的地区予以补助。湖北省政协建议鄂豫皖三省联合争取国家将大别山革命老区作为开展生态补偿的综合试点,先行先试,对开展生态补偿试点所需配套的财税、金融等政策和行政体制改革等给予特殊对待。 去年河南财政下达大别山革命老区中桐柏县等7县(市、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3亿元,增加1975万元,对桐柏——大别山生态功能区、沿淮生态保育带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河南省政协建议,将老区各县市列为全国自然资源产权改革试点区,按现代产权制度要求,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在大别山区优先推行节能量、碳汇、排污权、水权等交易试点,鼓励企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激活生态资源产权的价值。 安徽省政协主席徐立全主持会议,省委副书记信长星致辞,省委常委、六安市委书记孙云飞,省政协副主席李卫华;湖北省政协主席张昌尔,副主席肖旭明;河南省政协主席叶冬松,副主席史济春,以及三省政府、政协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吴双战、提案委员会委员黄文平和国家财政部、水利部、林业局等有关部委同志应邀到会指导。
-
湖北省在红安隆重举行烈士纪念日纪念活动
黄冈热线讯:9月30日上午,湖北省在红安县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举行烈士纪念日纪念活动。湖北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省军区领导同志,与全省各界代表一起,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缅怀先辈丰功伟绩,传承英烈革命精神。 松柏苍翠,丰碑耸立,红安县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气氛庄严肃穆。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各界代表手持鲜花,面向纪念碑列队肃立。 临近10时,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蒋超良,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晓东,省政协主席张昌尔,省老领导王生铁,省领导傅德辉、尔肯江·吐拉洪、黄楚平、王艳玲、于绍良、梁伟年、王立山、王祥喜、童道驰,省法院院长李静、省检察院检察长王晋,省军区司令员马涛、空降兵军政治委员王成南等,来到烈士纪念碑前,排着整齐的队列面向纪念碑肃立。 市领导刘雪荣、洪再林、罗刚、王立兵、易先荣、赵斌、陈继平、余学武、张社教、赵少莲、陈少敏、张友启、肖红娟,黄冈军分区政委雷军,市检察院检察长冯新华,黄冈职院党委书记张新佳,面向纪念碑肃立。 军乐队号手吹响《思念曲》,低沉悠长的乐曲,寄托着人们对英烈的无限哀思。 10时整,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仪式正式开始。仪式由王晓东主持。 军乐团奏响《义勇军进行曲》,省领导一行与全场1700多人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国歌唱毕,全场肃立,向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共和国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烈士默哀。 默哀毕,少先队员们面向革命烈士纪念碑齐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并致少年先锋队队礼。 代表方阵前,9个大型花篮一字排开,花篮红色缎带上写着“烈士永垂不朽”6个金色大字。这些花篮,分别代表着中共湖北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人民政府,省政协,省军区,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老同志、老战士和烈士遗属,省各人民团体、各界群众,少先队员的缅怀追思之情。 “礼兵就位!”随着一声号令,18名礼兵抬起花篮,伴着深情的《献花曲》,呈人字队形缓步走向纪念碑,把花篮摆放在纪念碑前。 省领导一行走上台阶,在花篮前驻足凝视。美丽的鲜花寄托着深深的思念,承载着美好的祝福。 蒋超良走上前,仔细整理花篮缎带。接着,蒋超良和其他省领导依次缓步绕行,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 省老领导代表,驻鄂部队军以上单位和省武警总队主要领导,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秘书长及相关副秘书长,省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中央在汉、省属企业主要负责人代表,高等院校主要负责人及社会各界代表,黄冈市、红安县党政机关干部代表,烈属、老战士代表,老干部、劳模、先进人物代表,驻鄂部队、武警官兵代表等参加纪念活动。
-
鄂豫皖专家研讨“大别山精神”
什么是大别山精神?4月1日,来自鄂豫皖三省的社科专家齐聚大别山干部学院,就大别山精神研究的历史定位、主要特征、形成的基础及时代价值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魏一明、湖北省政协文史委副主任曾成贵、安徽六安市政协文史委主任马德俊等与会专家各抒己见,为大别山精神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对课题的研究框架达成了共识。 会议认为,鄂豫皖三省应协同研究、协同创新,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下一代负责的精神,走出就史说史、就概念说概念等误区,将大别山精神放到中国革命精神中去,放到中华民族精神中去。大别山精神研究,不仅要定位准确,还要与中原崛起、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等时代要求结合,彰显大别山精神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