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的哈尼梯田迎来了最佳观赏期,在这个时候的梯田就好像一块被打翻的调色盘,网友纷纷评论:这里的景色美得让人不敢眨眼了。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迎来了最佳观赏期,梯田、云海与红日交相辉映,云蒸霞蔚,波光粼粼,如诗如画。梯田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景色,但观赏梯田的最佳时节是在每年的11月到第二年的3月。
秋收过后,村民们将自家梯田翻挖一遍,将稻谷的根及杂草踩到泥土里作为有机肥,再给梯田里灌满水源进行保养。这时的梯田层次感比较明显,层层梯田似天梯,在斜阳和彩霞的映照下,色彩斑斓,美如仙境。
据了解,红河哈尼梯田在201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农耕文明奇观,以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令人震撼的农业景观,巧夺天工的农耕艺术,结构合理的生态系统,成为一道独特风景。
相关推荐
-
小土豆“带富”低收入户
门头沟区潭柘寺镇南辛房村打造乡村特色种植品牌 小土豆“带富”低收入户 8月初的清晨,从北京城区沿108国道向西行驶20多公里,就到了京西以“日出天门、月悬洞中”奇观闻名的古村落——门头沟区潭柘寺镇南辛房村。随着天门山山势的起伏,错落有致的百亩梯田如星罗棋布般一片连着一片,层层叠叠、形状各异,在夏日的晨曦中犹如条条翠色丝带在山野闪烁,美不胜收。而对于村里曾经的低收入户贺明付来说,如今靠着绿水青山,他的生活和收入就如同梯田一样“盘旋直上”,过上了生态致富的好日子。 照顾小土豆比照顾孩子还上心 日前,北京青年报记者在南辛房村见到贺明付时,他正顶着烈日,在田里捡拾一个个只有鸡蛋大的小土豆。“这是我们今年新种植的‘米拉’土豆,它和咱们平时吃的土豆可不一样,别看个头儿小,但是营养价值非常高,含有硒元素。”贺明付小心翼翼地捧着刚出土的“皮薄鲜嫩”的小土豆,生怕磕了碰了。刨土豆、分拣、装箱、运输–贺明付带着20多人的小队分工协作,每天能收获数百斤土豆。 看着贺明付熟练地指挥着“流水化”作业,很难让人相信他是个种土豆的“新手”。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今年3月份,在潭柘寺镇政府的对接下,门头沟区科信局自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引入原产于德国的“米拉”小土豆,并于5月份在南辛房村种植了30亩。而从小土豆落地的第一天起,贺明付就一心扑在了田里。 “这土豆长得快,一周就能出苗,生长期60天,一天一个样儿。”贺明付照顾这30亩小土豆,比照顾自己的孩子还要上心。他每天起早贪黑在田里忙活,一干就是8小时,间苗、松土、滴灌–每个生长环节都不敢大意。 辛勤的劳作也有了回报——通过在果园务农,贺明付每天有80元工资,再加上村里种植的土豆等农作物销售后的分红,他今年的收入可达2万元。如今,生活在安逸的乡下田园,与葱蔚洇润的农作物为伴,这样的日子让贺明付感到满足、充实。 低收入户靠帮扶种植基地“脱低” 就在5年前,贺明付家还是南辛房村的低收入户,当时他和老伴都没有正式工作,靠着政府补助生活,偶尔到城里打打零工,年收入不足8000元。全家人的生活和收入在2016年迎来了“转机”——当年村里建立了低收入帮扶种植基地。“我有力气,苦活儿累活儿都能干,总吃政府补贴实在不好意思。”贺明付没有多想,直接参加了村里种植基地的开垦工作。 那时的天门山山脚杂草丛生,连土路都没有,村干部就带着村民一点一点铺路、垒石、翻土。“现在这100亩田地,都是我们那时一点一点累积起来的。”开垦工作整整进行了两年,贺明付也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村里给的每天80元“工资”。梯田开垦完成后,潭柘寺镇与门头沟区科信局对接,引入新的农作物种植技术,并在村里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对低收入户进行帮扶指导。 当然,致富路也并非一帆风顺。“第一年我们种植了藜麦,但是受气候、地势等条件限制不能打药,后来长虫了。”尽管2018年种的藜麦收成不好,但村里种植的灵芝、丹参等仍获得了集体收益5万元,算上工资和分红,贺明付的年收入一下子翻番达到1.5万元,正式摘下低收入户的“帽子”。 去年,村里种植蘑菇、红薯等获得集体收益8万元,贺明付的年收入为1.8万元。今年种植的小土豆、蘑菇等村集体收益有望突破10万元,他的年收入将进一步提高。(记者 蒲长廷) 相关 小土豆丰收效益高 未来将变“大产业”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南辛房村开垦的100亩梯田分别种了30亩土豆、40亩蘑菇以及30亩中草药等作物。种植、间苗、除草、滴灌、看护–与贺明付一样,如今南辛房村的村民们守在家门口就能轻松挣钱。这个曾经的低收入村围绕特色土豆打造乡村特色种植品牌,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以特色种植、生态旅游为增长点,转变村里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今年种植的小土豆很成功,未来将发展成‘大产业’。”南辛房村第一书记李超轶告诉北青报记者,今年村里种的小土豆大丰收,产量达到1.5万斤,仅15天就被电商平台和央企国企抢购“一空”,销售收益近8万元。随着小土豆正式在村里“落地生根”,未来他们将增加种植面积。 “这些年来,村里一直优先给低收入户提供相应的务农岗位,还与石龙经济开发区对接安排就业岗位,帮助低收入村民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李超轶表示,今年村里的172户低收入户共303人将全部“脱低”,而南辛房村这个曾经的低收入村也正式“摘帽”。 原标题:小土豆“带富”低收入户 值班主任:颜甲
-
中科院院士钱前谈保护梯田景观:为浙东唐诗之路添美
中新网杭州1月16日电(记者 邵燕飞 范宇斌)层层叠叠的梯田,四季变幻,构成“诗画浙江”一道靓丽风景。古梯田传承着悠久的农耕文化,亦展现人文历史之美。正在此间举行的浙江省两会上,浙江省人大代表、中国水稻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表示,愿为保护梯田景观“发声”,盼进一步加大对梯田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使之为浙东唐诗之路“添美”。 唐代诗人从钱塘江出发,经绍兴,入剡溪,过剡中,至天台、仙居、临海等地,穿越浙东七州,踏出一条山水人文之路。后被浙江学者称为“浙东唐诗之路”。 2018年,该省提出打造“浙东唐诗之路”,此后一条唐诗之路黄金旅游带,正在浙东大地串珠成线,助力该省大花园建设。 图为:台州仙居杨丰山梯田风光 王华斌 摄 “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此前被明确写入中央一号文件。”钱前谈及,梯田正是中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代表。“对于‘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而言,丽水、温州、台州、衢州等地丘陵山脉起伏,深藏着大片梯田景观。” 古梯田看似是山区一道寻常景观,其背后的意义不容小觑。作为人类数千年来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古梯田蕴含丰厚的文化内涵与生态价值。 时下,一条浙东唐诗之路正在官方推动下呼之欲出。“而传承优秀文化、推进自然景观和旅游业发展,应成为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内容。”钱前表示,梯田作为独特的自然景观,应充分挖掘与发展梯田,使之为浙东唐诗之路添美、赋能,进而丰富文旅内涵。 以浙东唐诗之路上的“山海水城”台州为例,其域内梯田资源丰富,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据统计,台州现存梯田757个,总面积达16.7万亩,其中以仙居、黄岩、临海、天台居多。 钱前谈道,“不管从开发历史、稻田产能还是田园景色,台州多地的梯田都很有特色,有些甚至可媲美举世闻名的哈尼梯田。作为浙东唐诗之路上的重要一环,保护开发好梯田,台州大有文章可做。” 图为:台州天台泳溪梯田风光 天台供图 摄 在仙居,近3000亩的杨丰山梯田如链似带、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线条行云流水,却一直“藏于深闺人未识”,直到2014年举办全国梯田摄影大赛之后才慢慢“揭开面纱”。近年来,杨丰山村依托梯田资源,打造绿色优质杨丰山大米品牌,梯田农旅结合,发展乡村旅游,奏响了“梯田振兴曲”。 在天台,面积上万亩的南屏莲花梯田,是浙东地区面积最大的梯田,落差近千米。当地同样在探索农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这仅是梯田保护开发利用的“先行者”,在台州,诸如仙居公盂梯田、天台泳溪梯田、临海黄坦梯田、临海兰田梯田、三门亭旁梯田等一批梯田依然美丽而又低调地藏于深山。 “值得警惕的是,古老的梯田并非能长久留存。”钱前坦言,近年来受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高山移民、劳动力短缺、交通不便、产业结构调整等影响,台州梯田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 “抛荒增多是当下梯田不可回避的难题。”钱前说,丘陵山区适龄劳动力大量向经济发达地区和非农产业转移,留守农民老龄化严重,且梯田不利于机械操作,导致自用型梯田劳动强度较大、农事耕作有心无力,经营型梯田人工成本高、效益较差,导致抛荒。如杨丰山梯田3000多亩,实际种水稻的仅有1000亩左右。 此外,化肥用量剧增,耕地板结严重;水稻种植效益低,梯田旱地化;梯田美学景观价值降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下降……一系列“烦恼”愈来愈显现。 “更令人担忧的是文化丧失。”钱前说,梯田农耕文化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最为集中的体现,但目前一些传统农具、耕作方式、手工技艺逐渐被废弃,与农耕相关的节庆、习俗、民谚、祭祀等传统活动日渐淡忘,传统农耕技术无人传承,传统建筑损坏老化等亟待重视。 对此,钱前呼吁“要加强梯田保护与开发利用”,他建议浙江以台州地区为试点,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规模连片梯田保护修复,推进梯田资源综合利用,提高社会公众保护优先意识,合理开发和保护利用梯田,进而为浙东唐诗之路添美,助力乡村振兴。 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例,钱前认为,可以从生态、文化、历史、经济等领域综合评价并整体规划,以产业发展推动梯田保护。实施梯田生态补贴政策,鼓励梯田区农民保护梯田和传统农事操作。 此外,钱前还建言政府设立梯田生态系统保护性建设专项,用于规模梯田修复整理;差异化开发梯田资源并与其它优势资源相结合;鼓励各类企业积极参与拯救坍塌梯田、恢复梯田生产和原貌,并根据其拯救梯田面积大小,按照一定比例置换建设用地指标等。 “这些在大山上经过劳动人民筚路蓝缕开发出来的梯田,已成为浙东山区的一种象征,融入浙东人民的乡愁记忆,谱写了灿烂的地域历史文化,相信通过梯田的复兴带动乡村振兴,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钱前如是说。(完) 【编辑:苏亦瑜】
-
云南哈尼梯田迎最佳观赏期 三大景区值得一去
寒冷的冬季节已经到来,北方已经漫天白雪,而云南哈尼梯田却迎来了最佳观赏期,据旅游资料介绍,该梯田主要有三大景区值得一去。 近日,云南元阳哈尼梯田迎来最佳观赏期,此时的梯田波光粼粼,呈现出一幅“森林、村寨、梯田、水系”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许多游客慕名而来。 元阳梯田主要有3大景区:坝达景区(包括箐口、全福庄、麻栗寨、主鲁等连片1.4万多亩的梯田),老虎嘴景区(包括勐品、硐浦、阿勐控、保山寨等近6000亩梯田),多依树景区(包括多依树、爱春、大瓦遮等连片上万亩梯田)。如此众多的梯田,在茫茫森林的掩映中,在漫漫云海的覆盖下,构成了神奇壮丽的景观。 元阳梯田分布较广,除了上述三大景区以外,还有大坪乡小坪子梯田,逢春岭乡尼枯浦梯田、老曹寨梯田、大鱼塘梯田,小新街乡石碑寨梯田、大拉卡梯田,嘎娘乡大伍寨梯田、苦鲁寨梯田,上新城乡下新城梯田、瓦灰城梯田,沙拉托乡坡头梯田,马街乡瑶寨梯田,等等,都是几千近万亩的梯田,形状各异,各具特色,但因路远、交通不便而很少有旅游者涉足。